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下) ——奏鳴曲sonata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下) ——奏鳴曲sonata

在上一期的音樂理論科普中,劇小院帶大家初步瞭解了“奏鳴曲”及“奏鳴曲式”的區別,那麼它們在實際的應用中,有什麼具體的體現呢?在今天的小課堂中,劇小院將會繼續這一主題的講解~

很多人認為“奏鳴曲式”就是“奏鳴曲”,其實奏鳴曲≠奏鳴曲式。就像魚香肉絲是肉絲而不是魚,“東四十條”不是“東40條”而是“東四”“十條”。奏鳴曲是一種多樂章的奏鳴套曲,而奏鳴曲式是一個樂章的曲式結構。從上期提到的奏鳴曲的整體結構來看,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大多采用奏鳴曲式,而奏鳴曲式不僅僅應用在奏鳴曲中,交響套曲的第一樂章一般也是奏鳴曲式。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下) ——奏鳴曲sonata

對於專業音樂院校的學子們,無論是作曲系的專業課還是其他系的公共課,“奏鳴曲式”似乎總是大家難以逃脫的“噩夢”(奏鳴曲式是一種比較複雜的大型曲式結構,雖有一套固定的結構佈局,但又千變萬化,難以識別)。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下) ——奏鳴曲sonata

曲式是個什麼概念?

打個比方,我們聽流行歌,都知道它有主歌、副歌,高潮一般出現在副歌部分。通常一首歌的流程是:前奏 → 主歌 → 副歌 → 過門音樂(間奏) → 再一次主歌和副歌 → 結尾音樂。這就是流行歌的form,你一定不陌生。

同樣,幾百年前歐洲的音樂愛好者聽古典音樂,就像我們現在聽流行歌曲,他們也熟悉古典音樂的form,聽的過程中也大概能猜到接下來要發生什麼。古典音樂也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結構佈局,換種說法就是“套路”,奏鳴曲式的設定甚至與跟我們熟悉的電視劇“套路”也十分相似.

奏鳴曲式sonata form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三個部分: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下) ——奏鳴曲sonata

呈示部——男主、女主出場,交代人物性格

“主題”是一首音樂作品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反應出作曲家最核心的樂思。勃拉姆斯曾對他的學生傑內爾說過:“奏鳴曲式是主題發展的必然結果。”

一部作品的“主題”就如同電視劇的主人公,一切劇情發展都是圍繞著主人公進行的。每部電視劇的開頭,首先都要交代出主角的人物形象——是小鎮青年還是霸道總裁?是涉世未深的鄰家小妹,還是雷厲風行的職場精英?奏鳴曲式的“呈示部”就相當於電視劇的前幾集,最先呈示出的是全曲的第一個主題,也叫“主部主題”,一般是開頭的一句旋律,或幾個音符組成的一個“動機”。

不同電視劇的主角個性不同,不同作品的主題也大相徑庭,有“月光”中憂鬱曼妙的旋律主題、有“命運”交響曲中冷峻威嚴的“敲門”動機,各具特色。當然,一部電視劇不可能只有一個主角,奏鳴曲也同理,當第一主題交代清楚後,第二主題就會出現,它叫做“副部主題”,它的個性有可能跟第一主題相近,也有可能是對比強烈的“互補型”,只要它倆都是“主角”,就一定可以產生交集、碰撞出火花。

展開部——矛盾衝突升級,愛恨糾葛進行時

如果呈示部的劇情還大致平穩,那麼到了展開部,隨著男女主角遇見了一些人、經歷了一些事、矛盾衝突就會不斷升級,劇情走向開始變得跌宕起伏。

展開部(也叫發展部)是整個奏鳴曲式中最自由的部分,通常會以呈現部為一定的參考,在呈現部主題的基礎上加以變形、展開,也可能會衍生出新的主題。展開方式會有很多:主題的變奏、旋律節奏的變形與展開、調式調性的遊離等,五花八門。展開部通常會有強烈的戲劇性,給人帶來一種“哇,這段聽著好緊張!這是要發生什麼了?”、“這部分好有激情啊,聽起來酣暢淋漓!”之類的感覺,容易引起聽眾內心波動,類似流行歌曲中的副歌。

再現部——矛盾化解,求同存異,圓滿結局

當你聽一部音樂作品,一定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個旋律我剛才聽到過,它又來了。”再現部,顧名思義,就是把呈現部搬出來再演一次。

所以再現部通常會跟呈現部非常像,有時幾乎是一模一樣。這個時候,作為“男主”、“女主”的主部主題、副部主題經過了一系列的挫折與磨合,矛盾基本已經解決了,再現時就表現在調性的統一,副部主題一般會放棄自己的調性而轉到主調,雙方求同存異、相互融合,便是圓滿的結局。

為了便於理解,以上的奏鳴曲式結構圖只是最為簡陋的“骨架圖”,對想要略知一二的朋友,看到這裡就夠用了。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下) ——奏鳴曲sonata

但對於希望真正瞭解奏鳴曲式的朋友,一個完整的作品不可能只有骨骼,還有肌肉、血脈等其他組成部分。在奏鳴曲的每個環節中,都會有一些橋樑作為前後的鋪墊和銜接,類似流行歌曲中的前奏、過門音樂(間奏)、結尾音樂。奏鳴曲式中有引子、連接部、結束部、尾聲等結構,而其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有極大的彈性,可以運用各式各樣的作曲技法進行發展,甚至引申出與主部主題、副部主題“平起平坐”的獨立性格,貝多芬就是這樣做的。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下) ——奏鳴曲sonata

奏鳴曲式的形成,一方面是主題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調性運動的過程。不可否認的是,調性與和聲特點也是一個時期最不容忽視的風格特徵。

奏鳴曲式呈示部中的主部和副部要有調性的對比,例如主部主題在C大調,副部主題在其屬調G大調。在展開部中,古典主義較典型的做法通常是在主調的下屬調上,或是圍繞下屬調進行一系列的佈局。如主調是C大調,展開部可能在F大調,或F大調的平行小調D小調等近關係調。在再現部中,副部調性迴歸,與主部保持一致。可見,無論主題素材還是調性佈局,奏鳴曲式都體現著“對立”與“統一”有機結合的哲學思維。

貝多芬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他的後期作品中,出現了三度關係的調性,調性的變化更加灑脫而豐富。到了浪漫主義時期,還有二度關係的調性。近現代的作曲家則走得更遠,雖然保留了奏鳴曲式的某些基本特徵,但並不一定遵守調性統一的原則。

奏鳴曲式可能作下列各種變化:

1、採用複式呈示部(如協奏曲)。

2、再現部將主部、副部的順序顛倒或省略其中之一。

3、省略展開部或僅有一個簡單的過渡。

4、用插部(新的主題材料)代替展開部,或展開部與插部並用。

5、與迴旋曲式混合形成奏鳴迴旋曲式(見迴旋曲式)。

6、與套曲結構結合以及應用某些特點與其他曲式相結合(見套曲曲式、混合曲式)。

學習了這麼多,打開文章開頭貝多芬“悲愴”第一樂章的音頻,試試能否聽出其中的結構吧~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下) ——奏鳴曲sonata

文 案:趙雨暄

編 輯:陳書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