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民間舞蹈,翼城花鼓,為何在花鼓中最別具一格?

JIDIJI


翼城花鼓,起源地在山西省翼城縣的地方傳統舞蹈,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翼城花鼓已成為人們在歡慶豐收、節日慶典、廟會祭祀時出現的重要節目之一,人們年年搞祭祀,年年鬧社火,推進了翼城花鼓的發展和流傳。所謂 “繞城西北東南走,到處皆聞花鼓聲”即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

翼城花鼓表演形式很豐富多彩,有鼓手、旦角、小丑,來演繹搞笑、舞蹈、踩高蹺和槓上表演,綜合了民間表演的幾大形式,極具觀賞性,成為佳節、慶典和晚會上最熱鬧的一種表演形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廣。中國50週年大慶的時候,天安門廣場上進行表演的就是翼城花鼓。





藝術寶庫美術


優秀的傳統民間舞蹈,山西翼城花鼓,之所以能夠在花鼓中別具一格,和其悠久的文化傳承、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喜歌善舞的民風民俗密不可分。

翼城縣是山西省臨汾市東南部的一個小縣城。地處中條、太嶽兩山之間,自古以來都是承東啟西之要地,素有"晉南咽喉,平陽門戶"之稱。歷來素有“花鼓之鄉”之稱,山西翼城花鼓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如今幾乎發展到村村都有花鼓隊,每位村民都會打花鼓的地步。

翼城花鼓,當地人也稱作“打花鼓”“逗花鼓”,根據當地傳說,明朝萬曆年間,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娘娘,就生長在西關村,她回家的時候,翼城人民為歡迎她,就自發組建花鼓禮迎隊,李娘娘非常欣賞花鼓表演並重賞之,從此翼城花鼓就成了當地一項民間活動,越搞越好,遠近聞名。

翼城花鼓,因打鼓時手勢動作與鼓點多而得名,打鼓時動作多,身形變化多端,節奏歡快有序,手勢豐富多彩,花樣頻出,異彩紛呈,故民間又稱之“花鼓”。

翼城花鼓起源於廟會、百姓慶豐收、祭祖等群眾性集體活動,大凡這些活動花鼓必然成為其重要的節目之一。所謂 "繞城西北東南走,到處皆聞花鼓聲"即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

翼城花鼓世代流傳,經久不衰,與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每逢群眾性重大的集體活動,當地都會出動大規模的花鼓表演。這種傳統的民俗文化娛樂活動,含有當地人對未來的祝福和祈求豐收、幸福的意願。

所以說,山西翼城花鼓在花鼓中別具一格,和其悠久的文化傳承、獨特的地理位置、喜歌善舞的民風民俗密不可分。


相約洛陽


翼城花鼓和其他花鼓有以下五點區別:所以別具一格。

一、起源比較早

翼城花鼓,山西省翼城縣的地方優秀傳統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據史料記載,在唐朝貞觀年間就已存在,明朝達到鼎盛時期,到清代這項活動才有了明確記載。

翼城楊家祠堂牌匾有題詞寫到:“唐太宗坐定長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個元宵節呀,國邦定,民心順,國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熱哄哄。”落款為大唐貞觀三年正月。

《翼城市志》(國戚卷)載:“明萬曆年間李太后回翼城省親賞花鼓銀子三千兩。”

二、舞蹈特色表演形式

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以廣場表演為主,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鼓手配有女苗子(旦角)的和小丑的表演。

第二種是不帶女苗子和小丑,光是一群男鼓手上場表演。

第三種是踩高蹺和槓上表演。鼓手踩著高蹺打著鼓走圓場,技藝高的鼓手踩高蹺劈叉,起來後繼續表演。

三、演奏特點

翼城花鼓分:高鼓、中鼓、低鼓。

四、花鼓唱腔

唱時不舞、舞時不唱。

五、社會影響

1999年,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國慶50週年大型活動中,翼城花鼓得到展示。

2004年,翼城花鼓參加文化部舉辦的《春光這邊獨好》春節文藝晚會。

2005年,翼城花鼓在中國首屆國際黃河合唱節上獲得表演金獎。

2006年10月,翼城花鼓參加了央視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盛典演出。

2006年5月20日,翼城花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11。

希望我的回答給大家一些參考和幫助。歡迎修正。謝謝大家花寶貴時間閱讀我的回答。歡迎繼續閱讀悟空回答我的其他回答。歡迎大家常來悟空回答我的小家來坐坐聊聊。

廣交天下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篆刻剪紙雕刻、古玩玉器、功夫太極茶醫道、瑜伽豪傑,運動旅遊、攝影寫作、手工藝、騎馬射箭等等。有朋自網上來不亦樂乎!歡迎切磋交流傳統文化藝術的繼承創新弘揚方面知識。


上海一劃開天


在晉南各地都有打花鼓,但唯翼城花鼓確別具一格,翼城花鼓又叫逗花鼓和鬧花鼓,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在當地基本上人人都會打花鼓。翼城花鼓動作粗獷,節奏歡快,打花鼓,每逢節日慶典,總會看到有其進行表演。如果你看到翼城的花鼓戲表演,不得不稱歎一聲,惟妙惟肖的翼城花鼓。

  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兩種進行表演、場地表演。進行表演,其每逢有重大的節慶活動,邊走邊打,表演者動作簡單,扭秧歌、抬花轎等民間舞蹈節目也會配合在一起表演,好不熱鬧。場地表演,場地表演又分為人群表演、廣場表演,第一種是走到圍觀人群密集的地方停下來進行表演一番,如果表演者想要露兩手絕活,那麼就要進行鬥花鼓了,比較好看。場地表演另外一種就比較大眾化了,其為廣場表演。

  翼城花鼓的樂器比較簡單,有花鼓、大蘇鑼(也叫“背花鑼”或“大鑼”)、呆鑼(也叫“鬥鑼”或“引鑼”)、小戰鼓(俗稱“救鼓子”)等。表演的時候一般由花鼓手和女苗子領唱,眾人齊和。

  聽老藝人講,翼城花鼓,在當地鼓的樣式多,打鼓的花樣也多,造成了種類不一,表演形式不一,故稱之為花鼓。翼城花鼓,聽老人們說也有腰鼓之稱,說是表演鼓手最多的時候可以背八個打鼓,擊打的手法也多種多樣,名字也由之而來。

  翼城花鼓的動作特點很鮮明,移動時常用蹲、蹦、跳、碾、轉,動作幅度大、速度快,表演者展現的是活潑歡快,如果碰上群鼓,氣勢上更加顯得宏偉壯觀。

  另一個明顯的特點是花鼓手的動作,如晃頭、聳肩、顫跳、瞪眼以及上槓的集體造型都形似活猴,惟妙惟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