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大視野看副中心、都市圈,緣何讓人感慨“請君再看洛陽城”

從歷史大視野看副中心、都市圈,緣何讓人感慨“請君再看洛陽城”


從歷史大視野看副中心、都市圈,緣何讓人感慨“請君再看洛陽城”


建設洛陽都市圈,打造河南副中心,打造帶動全省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

這些天,關於這些話題,在頭條上引發很多人關注。人民網、河南日報多次聚焦。

在疫情還未消退,經濟逐漸恢復的時刻,這樣明確的發展指向、提氣的謀篇佈局,讓洛陽人倍感振奮,也讓外界人驚呼,洛陽發展的機遇來了,這時候,我們不得不再次重溫司馬光的那句話——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何止是河南的副中心,洛陽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之中,早已是文化的“正中心”。

從歷史大視野看副中心、都市圈,緣何讓人感慨“請君再看洛陽城”

有人講了一個在洛陽博物館的故事——

兩個遊客在打電話:

“你在哪兒呢?啊?你還在西周?

嗯,我已經到漢了,那一會兒在唐見吧。”

洛陽,一座譜寫了半部中國史的城市。

“河出圖,洛出書。”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古人就以簡單的話語,肯定了華夏文明源自河洛大地。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河洛大地有過這樣的記載。“三代”即指夏商周三個朝代,在這段連續的時間裡,洛陽是全國的中心。

即使在近兩千年的歷史中,洛陽與西安並稱雙子星。

東周、西周、東漢、西漢、隋唐……

唐初,洛陽作為東都,一直享有僅次於都城的地位與發展。武則天稱帝后,定都洛陽,神都洛陽從東都一躍成為都城。


從歷史大視野看副中心、都市圈,緣何讓人感慨“請君再看洛陽城”


通過多年的考古工作發現,在洛陽盆地東西不超過40公里範圍,分佈著夏代都城、商代都城、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五座都城遺址。在這裡發現有中國最早的鑲嵌青銅器,發掘出了最早的古代宮殿建築遺址群,以及最早宮城……這些燦若星河的歷史文物古蹟,都為後代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如果把西安比作no1,那麼洛陽就是中國歷史的第二,是中國5000年的“副中心”。

唐代後期開始,中國歷史上的經濟中心,從北向南轉移。宋朝以後,洛陽就像是完成了歷史使命,逐漸被邊緣為一座地方性城市。


從歷史大視野看副中心、都市圈,緣何讓人感慨“請君再看洛陽城”


1954年,河南省會從開封遷往鄭州後,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拉走了開封的城運,也毫不客氣地拉走了河南的資源,虹吸了洛陽的優勢。

特別是,鞏義的“河洛康家”、少林寺的登封“嵩山”,在歷史意義上,都算得上是河洛文化的組成部分,而如今都與鄭州成為了中原文化。其實,河洛文化,何嘗不是中原文化的魂,但總是被埋沒在鄭州的“天下之中”。

兩個城市的此消彼長,彷彿也耗盡了洛陽的元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河南與洛陽、中原與河洛,彷彿是兩個平行的世界,交集與交戰並存,融合與分割相生。

就全國的文化地位而言,特別是在弘揚中國文化自信,洛陽與西安已已不可同日而語。而在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上,洛陽與鄭州也已漸行漸遠。

鄭州在河南省內的發展地位,已無人能夠撼動,而且它的發展,很多時候是舉全省之力,然後再以中心城市向全省輻射,這也是如今的鄭州之於河南的地位。

與鄭州相比,洛陽深處豫西,對外輻射帶動三門峽、濟源、焦作、平頂山能力有限,而且這些城市也都是鄭州的輻射範圍。如果鄭州披上了“國家中心城市”的名號,那麼洛陽,就是一個偏居一隅的區域性城市。

撬動其他城市發展,洛陽更多是要靠自身的力量。

當然,在國家中心城市的佈局中,洛陽還有很多路要走,想要獲得和西安、鄭州一樣的政策紅利和發展機遇,那是洛陽想都不敢想的。

洛陽人牴觸的,還有對河南身份的認同。

當一個洛陽人說到自己是洛陽人時,彷彿就是跳出“河南”的圈子,滿滿的都是翩翩公子的書香氣。

洛陽,大概是河南省名聲最好的城市

都說,河南拖了洛陽的後腿,可放眼全國、全世界,又有幾個能把握住大勢,誰又不是河南的一份子。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再看洛陽城。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脾氣。慢行和快趕,不過是時間問題,歷史總是在兜兜轉轉中,不斷前行。

當歷史機遇再一次來到洛陽,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