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一下現在的格律詩詞應該怎麼寫?

深圳鄭海洲


格律詩和古體詩的分界點在唐朝。我們現在所說的格律詩,其實就是從唐朝開始的詩詞。古詩分為絕句和律詩,有五字和七字之分。

關於格律詩的創作,講究平仄和押韻,有著嚴格的格律。平仄中的平指現代漢語拼音的一二聲,仄指漢語拼音的三四聲。

絕句,第三句不押韻,二四句押韻,或一二四句押韻;律詩則是一韻到底。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在對句中是對立。對仗出句和對句的字不能重複,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立的。律詩限定八句,押平聲韻,必須有對仗,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除尾聯或除首尾兩聯外,其餘一律用對仗,故又叫排律。

還有一種七言古體詩每句都押韻,我們稱為柏梁體。


若憶閣


我的個人創作就是,尊重大律,可以適當地在詞窮或者從屬意境時,小律為變格。這樣,才是對律詩的文學體裁的一個起碼的尊重。


一墨決


問題定位在"格律詩詞“,也就是格式和韻律的要求。前人己經在千百年來篩選出了詩有絕律,詞有牌子的格式和韻律。有了格律一是工整好看,讀起來朗朗上口。如若詩詞平仄無序,韻腳錯亂就不能冠為格律詩詞,充其量是打油或現代詩。

至於怎麼寫,個人覺得還是要尊從格律,詩依起承轉合,平仄對仗:詞依詞牌,要不會將祖國的經典弄得不倫不類。

格式容易掌握,意境就不好說了,就是詩詞大家也不一定首首意境精美,一首情景相彰的詩或詞,那是知識,情感,技巧的綜合體現,並非那麼容易。

要說三年級的學生就可以作詩,這個要看怎麼說。應該是能組織文字的人都能組成詩,詩不就是字和句組成的嗎?只有掌握了詩的格式和寫作技巧才可能寫出正兒八經的詩,能背詩不等於能寫詩,順口溜也不等於真正的詩。作為詩詞愛好者,可能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才會令自己的愛好出彩,沒有捷徑可走。


讓水河山人


都說唐詩宋詞,其實,詩歌早在春秋初頁都已經成熟了。“詩三百”、風雅頌、賦比興。而楚國的屈原的楚辭,更是把詩詞歌賦推向文人詩詞歌賦的頂峰。而到了唐宋只不過是群雄逐鹿而已,詩詞歌賦可以說已經大眾化了。大眾化的特點就是寫的詩詞歌賦的人越來越多,好的作品越來越多,只要是讀書人都會做幾首。

小學三年級,有九歲了,九歲按照古代也上了四五年私塾,古人啟蒙早,詩詞歌賦韻文也讀了不少,古時候有很對神童就是從小吟詩作對的,比如神童王勃。但是,今天的小學生別說三年級,就是六年級就是九年級甚至大學(除中文系以外的學生)寫一首古詩恐怕也十分困難。因為古詩詞講究格律。對於平仄音韻他們很多人都是一竅不通。沒有說的那麼容易。

至於現在的格律詩應該如何寫,我覺得不必拘泥於古代的格律,當然詩歌的基本要求還是要遵守的。押韻和基本格式要保留。其實古代詩歌也是一樣的既有保留,也有出新。如果死搬硬套,那永遠停留在也無法創新。


方園之聲


既然說到格律詩了,那就沒有現代(現在)和古代之分。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格律詩定型、成熟於唐,它是有著嚴格的格律要求的,如:平仄相間,結尾押韻,五言七言的字數要求等。

其次,格律詩雖然有這麼多規定,但格律詩並不是死板不變的。在幾萬首唐詩裡,只有一首是按格律的嚴格標準來的——那就是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全詩如下: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另如大詩人杜牧的《清明》(今天是清明節),就舉這個個例子。這首詩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但它真的符合格律嗎?我們先看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我們可以看到,詩中第一句的““紛””和第二句、第四句的“魂”“村”並不押韻。“紛”屬於平水韻的“十二文”,“魂”和“村”屬“十三元”。另,“紛”為平音,故《清明》這首詩是不規範的七言絕句,但一點也不影響它廣為流傳的文學藝術價值!

簡要說了這麼多,現代人寫格律詩,應該在遵從格律的基礎上,適當的做出改變,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要一味拘泥於格律而不可自拔,但最起碼的“平仄相間”和“韻律”是一定要有的——漢語的魅力就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轍有韻。


士別十日


社會制度不同、語言環境不同、寫作習慣的差異等等…導致現在很難看到雋永回味的格律詩與長短句了…

想寫也是能寫出來的,但是總有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做作…

以前國學大熱,我也風雅了一把……

個人感覺,想寫格律詩與長短句總體要有三個方面的經驗…

首先,繼承先賢經典,長期誦讀,不僅能感受平仄、自然押韻,還能在不斷的誦讀中找到自己擅長和喜歡的風格…

其次,推敲字眼。格律詩和長短句以篇幅精煉短小、表達的意義卻雋永悠長流傳千古。所以,摳字、推敲,是不可缺少的。就我的經驗,古代的國學經典都可以讀一下,特別推薦《龍紋鞭影》,裡面的典故超多,全篇押韻,好讀……

最後,就是有感而發了,真情實感是最容易寫的,所以,沒有經歷和感觸,難寫格律詩。個人覺得,在生活中可以適當減少說話,多觀察身邊人物,多想、多看、多思…


蠻風


詩詞曲賦是我國燦爛文化中一顆絢麗的明珠,炎黃子孫有責任將其繼承與發展,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吟詩填詞的人越來越少。偶然看到有人填寫的某某詞,只是字數與其選的詞牌要求相符,但平仄大多“不拘小節”,有的甚至連韻腳都沒有,我認為這根本就不是在填寫格律詩詞。如果想自由揮發,不受格律詩詞的限制,乾脆就寫自由體詩,那會寬舒得多。

格律詩詞也需要繼承與發展,有的人認為既然是填寫格律詩詞就應該按照以前的發音,其中還包括了入聲字。而我認為這恰恰是格律詩詞需要改革的主要方面,格律詩詞的填寫應該以現代漢語詞典的注音為標準,一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不需要再採用入聲字。格律詩詞之所以有如此強的生命力,一是因為語言的精練,二是因為韻律的魅力,不同的律絕、詞牌有不同的格律要求,就像一首首美妙動聽的音樂。試想如果不按照規定的平仄要求去填寫,讀起來將會是什麼感覺?

一首好的詩詞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百讀不厭,不僅僅是因為詩詞本身韻律的美,離不開詩詞的妙語、意境與內涵的完美結合。下面以詞牌《如夢令》為例,做一個簡要的說明。《如夢令》為單調,七句,押五仄韻,一疊句,三十三字。

譜:〔平〕仄〔平〕平平仄(韻),〔仄〕仄〔仄〕平平仄(韻)。〔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韻)。平仄(韻),平仄(疊句),〔平〕仄〔仄〕平平仄(韻)。

注:〔〕中的表示可平可仄,而沒有〔〕的必須按照平仄要求去填。(韻)表示要用韻,沒有要求轉韻的,在同一首詩詞裡用韻要統一。例1: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例2:本人作《如夢令》:“觸網如痴如醉,忘卻何為疲憊。光電送佳音,豈顧月初收費。伊妹,伊妹,令我等得心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