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故事:關於介子推和晉文公重耳的冷知識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大家最為耳熟能詳的清明詩句。清明,本來就是中古古老的祭奠節日。大家在這天走出家門,來到墓地,祭奠先祖。

這是一個很矛盾的節日。

它本該是肅穆的,莊重的。古人在清明的前一天,正是寒食節,都是不吃熱食的。然而,發展至今,清明有成了人們春遊踏青的節日。春日暖陽,春光乍現,鶯飛草長,萬物吐故納新,一切生機勃勃。

這或許也是人生的兩面性。有欣欣向榮,不斷的前進,又有時光荏苒,戛然而止的生命,一切,都在週而復始。

清明故事:關於介子推和晉文公重耳的冷知識

一、關於清明的起源

清明節的起源和兩個人相關,一個是介子推,一個是晉文公。

清明節大概始於周代,距今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介子推割股充飢救了重耳一命,然而十九年後重耳當上了晉文公封賞當年跟隨他的人卻唯獨忘了介子推。之後介子推揹著老母進入了綿山隱居,晉文公聽說後非常後悔,就去綿山想把介子推找出來報答他,但綿山很大根本無法尋找,手下人獻計三面燒山逼介子推出來,但最終介子推也沒有出來。

等火熄滅後,他們發現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死在了一棵老柳樹下,自己留下了一封血書,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悲痛萬分,隨後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祀,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將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這就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的由來。

如果單說這個起源的故事,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悲劇故事。

清明故事:關於介子推和晉文公重耳的冷知識

介子推作為和晉文公出生入死的忠臣,在危難時刻寧願自己割肉煮給主公吃,最終卻沒有獲得一官半職。不僅如此,他隱居後,還被前來尋找的晉文公活活燒死了。應該來說,不僅可悲,還十分可氣。大家都會覺得介子推不值得。

那麼,歷史上到底是否真的出現過這個事情呢?

二、割肉喂君&放火燒山

其實,如果考究歷史,就很容易知道,無論是割肉喂君還是放火燒山,都無可靠的依據。

《左傳》最早記載介子推。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地名)為之田。...”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介子推是晉文公的謀士不假,陪著晉文公出生入死不假。在晉文公大成之後,介子推認為晉文公能做晉君是天意,如果向晉君邀功請賞是與上天爭功,是不義的盜賊。介子推恥於這麼做,於是他帶母親隱居到山中,一直到老死。晉文公也沒有找到介子推。

因此,在正規的史記中,是沒有介子推割肉和被燒死的。

但是,《晉史乘》中有記載介子推被燒死。“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謂焚山宜出,及焚山,遂不出而焚死。”而在《莊子•盜蹠》中,有記載介子推割肉的事情“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但是,這兩本書都不算正規的史記。

那麼,最正規的《史記》又是如何記載介子推的呢?《史記》說“(晉文公)使人召之(介子推),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介子推不願意接受晉文公的厚賞,於是在綿山隱居,晉文公就將綿山封給了介子推。

對於流傳而言,當然是越稀奇越能廣泛宣傳,因此,民間最流通的版本就是介子推割肉以及被燒死。

無論哪一個版本,對介子推其人的評定都是相當一致的。

他是一個聰明有才華,有情有義的謀臣。

三、重耳其人

前段時間閃亮登場的《重耳傳》亮瞎了我的眼睛,無法直視男主的顏值,因此也沒有能看。原諒顏狗的我啊。但是重耳這個人,卻是春秋時期大名鼎鼎的人物。

清明故事:關於介子推和晉文公重耳的冷知識

重耳,就是後來的晉文公。

他是晉國的二公子,更應該和自己的弟弟,成為哥哥的左膀右臂,可惜應該承襲帝位的哥哥死了,而自己和弟弟反目,弟弟不放過他,弟弟的兒子也不放過他。他受迫害離開晉國,遊歷諸侯。漂泊19年後終復國。

復國不過短短十年,就成為一方霸主。對內,拔擢賢能,晉國大治;對外,聯秦合齊,保宋制鄭,尊王攘楚,開創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晉文公,只所謂有個“文”字,就在於他懂得舉賢任能,有才略。

晉文公流浪了19年,身邊卻一直有一堆的謀士願意跟隨。如果不是看人準,懂人心,又如何能夠留住人,又如何能夠東山再起呢。

但孔子對晉文公的評價卻並不高。孔子說“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意思是,晉文公是一個“狡詐不正直的人。”

其實想一想都知道,晉文公又怎麼可能是一個無心機善良的人呢?

哪怕他是,經過了19年的磨難,19年的風餐露宿,他也早已經是有城府的人了。將晉文公這樣個人,和毫不費勁就繼承王位的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就如同幼稚的孩兒了。

晉文公大器晚成,六十多歲才回到晉國成為主君。但是在這19年間,他遊歷了狄國、衛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秦國等多個國家,對於天下事,他了然於胸,所以,他才能夠在很短時間內,就將晉國推上了稱霸一方的地位上。

清明故事:關於介子推和晉文公重耳的冷知識

回顧晉文公的成長。他少年時期的好學不倦,謙遜有禮,才17歲就結交了五位賢士,而這五位賢士也一直追隨於他。他年紀輕輕就有良好的口碑,不少文人都慕名前來追隨他。

重耳的流亡過程中,路過五鹿遭受農民的譏諷,讓他的三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突然發現自己不再是晉國的公子,連農民都看不起自己,而自己以往享有的特權也被踐踏。

在曹國,重耳被被一群毫無素養的人偷看自己洗澡,他感到了奇恥大辱。

本來他待在狄國12年,已經娶妻生子,自己也年過半百,他不想折騰了。但是他弟弟的兒子不放過他,四處追殺他,而在追殺中,他又多次受辱碰壁,更加激發起了他要奪權的慾望。

所以,重耳是一個兩面性的人。他不純粹是梟雄,也不純粹是政治小白。

四、政治視角

關於清明的來歷,介子推和重耳的故事中,割肉或燒山可以說是無稽之談。現代人只樂於享受清明的那一天假。

但是如果從政治視角來看,這個割肉燒山故事可玩味的地方就很多了。

首先,介子推好不容易輔佐成功了重耳,為什麼他不願意接受晉文公的冊封?

歷史上大部分的版本,都說介子推是不願意接受晉文公的賞賜。

可介子推為什麼不願意呢?

重耳即將回國登基,但是他的舅舅狐偃卻要離開他。

和其他的謀士不一樣,狐偃是從重耳17歲就已經跟隨他了。為什麼在要勝利的時候,卻要離開重耳呢?

用狐偃的話來說,他跟隨重耳太久太久了,犯了很多錯誤,他怕一旦重耳登基,會找他算賬。這個時候,介子推站了出來。他認為重耳能夠登基,是因為他是天生的君王,而謀臣不應該要求高官厚祿。介子推自願放棄,從而隱居。

那狐偃呢?他沒有放棄他應得的,而是成了重耳的第一大臣。可介子推的這一鬧,這一隱退,卻給重耳爭取到了很大的話語空間。

世人都覺得重耳是靠著大家的扶持起來的,而介子推卻告訴世人,這是重耳應得的。打消了那些希望依靠重耳而獲厚利的人的期望,也給了世人一個說法。介子推的隱退,給了晉文公一個臺階,是他掌握政治實權後,最急需要的。他要他的人留在身邊,但是他又要開始警惕他的人。

介子推隱退了,重耳為何要去找介子推呢?

清明故事:關於介子推和晉文公重耳的冷知識

試想一下,一個跟隨你十多年的人,只是因為自己拒絕了,你就默認了,那麼你作為帝王,是不是也太無情了?所以,介子推隱退後,重耳必定要去尋回他,不然世人就會覺得你晉文公無情無義。

但是,如果介子推被找到了呢?他肯定會獲得比之前更高的聲望,對他的冊封,甚至比他隱退之前還要高。所以,從政治角度來說,介子推就不可能被晉文公找到,找到了,反而麻煩了。

而晉文公一把大火燒了綿山,本意是好的,卻把介子推給燒死了。對於晉文公的跟隨者來說,這是一種赤裸裸的警示。而晉文公將綿山封給了介子推,又給了一個很好的交代。

怎麼算都是晉文公贏了。


沒想到清明節背後,還有這麼一故事。換一個視角來看,確實有很多不一樣的感受。

當然,春秋時期本來就發生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故事。而晉文公的結局也並不好,甚至被認為是活埋了。這也是後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