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中,家長需警惕刺蝟效應,避免越想靠近孩子卻離他越遠


引言:

距離產生美,可以應用在所有關係中,人與人的相處中,太過親密可能會引起厭惡感,距離過遠又不足以信任對方。父母與孩子之間也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這種距離尺度可以解釋為“刺蝟效應”。

親子關係中,家長需警惕刺蝟效應,避免越想靠近孩子卻離他越遠

案例

像是鄰居家的孩子,由於是老來得子,所以真可謂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父母二人幾乎是可以說無微不至的照顧著孩子,讓孩子一絲隱私空間都沒有。小時候尚且好說,長大後,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後,父母和孩子的爭吵頻率陡然上升。

一邊是父母覺得養了個白眼狼,連看個手機都不肯了。另一邊是孩子不厭其煩,覺得自己像個傀儡被操控。甚至一度有離家出走的想法。

親子關係中,家長需警惕刺蝟效應,避免越想靠近孩子卻離他越遠

其實這就是沒有掌握刺蝟效應的緣故了,世界上,不管是父母乃至情侶,都應該給對方留有一定的個人空間,這是個人發展和生活的必需品。誰也不願意二十四小時都被對方緊逼。

這種情況下,經常會出現父母越想靠近孩子,孩子卻離父母越來越遠的無奈現象。

一、如何理解刺蝟定律?

“刺蝟法則”就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生物學家在研究刺蝟在寒冷環境中的生理效應時,發現了這一定律。

他們把刺蝟放在戶外,刺蝟凍得發抖,只好聚在一起取暖,但身上的尖刺讓它們互相忍受不了對方,又散開來。經歷了幾個回合,找到了可以保持溫暖,又不會刺傷對方的距離。這就是“刺蝟效應”。

親子關係中,家長需警惕刺蝟效應,避免越想靠近孩子卻離他越遠

二、為何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中需要保持距離?

人與人的相處之中,距離太近也不是個好兆頭。就像虎媽剛進入大學時,與宿舍的幾個女孩關係很好,每天一起上下學,吃飯、洗澡也會一起,就像是穿著一條褲子長大的姐妹一樣。

但是這種快樂的時光,很快就被打破了,幾個人距離太近,難免不會發現對方的缺點,這些缺點恰巧是自己不能夠忍受的,時間長了,感情就疏遠了。

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是這樣的。在東方家庭中,父母可能認識不到這種問題,孩子可能已經進入青春期了,還和父母在同一張床上睡覺。有些家長認為“這是我的孩子,親近些怎麼了,他是我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怎樣教育是我的事情”。

親子關係中,家長需警惕刺蝟效應,避免越想靠近孩子卻離他越遠

雖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孩子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然後才是兒子或者女兒。他們的生長需要空間。超越界限的關愛,可能會得到相反的效果。

三、沒有保持合適距離對親子距離有何危害?

父母與孩子之間應保持合適的距離,維持最舒適的親情關係。

1.家長和孩子“距離”太遠

產生距離感,孩子感受不到關心。在我國農村,這種現象非常明顯,父母為了維持生計,會把孩子留在年老的爺爺奶奶身邊,自己去大城市打工,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都太過遙遠。

親子關係中,家長需警惕刺蝟效應,避免越想靠近孩子卻離他越遠

父母沒有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在孩子的童年記憶中,只有陪伴自己長大的爺爺奶奶。小時候,父母都在外務工,甚至過年為了多掙些錢也不回家。

朋友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爸爸從外面回來了,自己愣頭愣腦地叫了一聲“叔叔”。父親一直在外面掙錢養家,孩子與父親的關係就像是陌生人一般。這就是距離太遠造成的。

2.家長和孩子“間距”太近

像虎媽的表弟從小就是父母捧在手心裡的寶,用“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來形容再貼切不過了。從小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

前不久,國外一家大品牌的最新手機上市,他就硬纏著他媽媽給他買,而他媽媽還用著幾年前的舊手機,接打電話都是個問題。最終拗不過,還是滿足了他。父母與孩子之間距離太近,會讓孩子認為父母沒有威嚴,一次次推倒父母的底線。

親子關係中,家長需警惕刺蝟效應,避免越想靠近孩子卻離他越遠

《顏氏家訓》的教子篇中提到:“父子之嚴,不可以狎”意思就是,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威嚴,不能過分親密。

父母對孩子過多的干預,會讓孩子產生遠離父母的想法。父母可能會為了瞭解孩子的近況,偷看他們的日記、聊天記錄等一些私人的物品。

看似是父母為孩子好,但會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一些原本願意分享的事情,也會隱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長久之後,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抗拒心理,滋生叛逆的情緒。

親子關係中,家長需警惕刺蝟效應,避免越想靠近孩子卻離他越遠

三、“刺蝟定律”如何在親子關係中應用?

1.父母意識到“距離”需客觀存在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會遭受一些挫折和傷害,一些父母會在一旁給予孩子鼓勵,讓他們自己找到解決的辦法。

而有的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會渡不了難關,恨不得自己替孩子長大。父母要改變自己的觀念,給予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親子關係中,家長需警惕刺蝟效應,避免越想靠近孩子卻離他越遠

2.防止“空間侵犯”和“心靈侵犯”

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距離,兩個陌生人交流時,一米左右的距離是最舒適的。父母與孩子之間也需要保持這“一米”的距離。

這一米的距離,不一定是空間上的距離,而是心靈上的。比如,進入孩子的臥室前,最好敲一下門。在使用孩子的東西時,要得到孩子的應允,不隨意翻看孩子的私人物品。

親子關係中,家長需警惕刺蝟效應,避免越想靠近孩子卻離他越遠

3.防止兩個極端:“過度寵溺”和“遊離育兒”

過度寵溺會使孩子過分依賴父母,以自我為中心。遊離育兒,孩子會缺少關愛和安全感。

四、總結

父母與孩子之間保持一種舒適的距離,可以維護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也可以讓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