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他用行為聚攏了齊國渙散的民心,雖是文人亦是英雄

畫邑,顧名思義,就是如畫般的城市,想必那裡是個青山環繞綠水長流的美麗之地。真讓人嚮往。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發生在一個畫邑人身上的故事。

王蠋,齊國畫邑人。他從小就聰明好學,是畫邑有名的才子,後來又進入稷下學宮學習。因為他出眾的才識,被齊湣王賞識並任命為大夫。在他為官期間,曾多次上書勸諫,齊湣王則置之不理。面對齊湣王的窮兵黷武、暴虐無道,王蠋苦勸無效,心灰意冷之下,他辭官迴歸故里。

故事:他用行為聚攏了齊國渙散的民心,雖是文人亦是英雄

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攻破臨淄,齊湣王狼狽逃到莒城。整個齊國陷入一片混亂。樂毅率軍剛進入齊國邊境時,就聽人說起過畫邑人王蠋,知道這人才識淵博、德行高尚,樂毅很仰慕他。而且樂毅知道,若他能得此德高望重之人為他做事,那麼,攻打齊國也好治理齊國也罷,都會事半功倍。

當樂毅率軍攻打到畫邑附近時,他命令軍隊不許進入畫邑周圍三十里範圍內,以免驚擾了王蠋。之後,樂毅派手下對王蠋說:我們知道您是位賢人,也很敬重您。現在,燕王要任用您為將軍,並且封賞給您一萬戶食邑。

王蠋堅決推辭,不肯接受。

樂毅手下說:您若是不同意,我就率領大軍將整個畫邑夷為平地!

王蠋決絕地說:盡忠的臣子不能侍奉兩個君主,貞烈的女子不能再嫁第二個丈夫。齊王不聽我的勸諫,所以我才會回到鄉間隱居。齊國已經破亡,我無力迴天。現在你們用武力強迫我做你們的將領,我若是應允,豈不是幫助壞人做壞事了!與其活著做這不義之事,還不如受烹刑而死的好。

然後,他就吊頸而死。

故事:他用行為聚攏了齊國渙散的民心,雖是文人亦是英雄

消息傳開之後,齊國那些四散奔逃的官員們極為震驚,又汗顏不已,說:王蠋只是一個平民百姓,尚且能堅守節操,不向燕人屈服稱臣,更何況我們這些享受國家俸祿的官員呢!於是他們就聚集在一起,趕赴莒城,尋求齊湣王的兒子法章,擁立他為齊襄王。

後來,樂毅繼續伐齊,直至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個城市。就在這齊國即將被覆滅之時,即墨城中的小人物田單站了出來,他善用計謀且用兵如神,在他的帶領下齊國軍民奮起反擊,收復了齊國已失的七十多座城池。

由此可見,正是因為田單的雄才偉略齊國才得以復國,田單也因此被封為安平君,榮極一時。但是,也請不要忘記王蠋,因為他用他的生命凝聚起齊國百姓已經渙散的心。“民心所向,勝之所往”,正因為司馬遷很明瞭這句話的含義,所以才在田單列傳的最後加上這件事的描述,讓我們記住王蠋捨生取義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