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週末指南|總有一種方式紀念

疫情期週末指南|總有一種方式紀念

截至4月3日,確診人數排名前10的國家。來源:丁香園實時疫情地圖

北京時間4月3日凌晨,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數突破100萬,死亡人數超過5萬。

今天國務院發表公告宣佈,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致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線上有藝術家發起了武漢新冠公墓概念性方案徵集,你會投上一票嗎?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藝術家堅果兄弟發起徵集的武漢新冠公墓概念性方案中的三份

在現場:上週回顧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大蕭條時代》封面

3月28日,音頻製作機構聲動活潑發起了一場關於1929年大蕭條時代的線上讀書會。主講人徐濤重點分享了她對《大蕭條時代》一書的理解。

她認為,危機過後的羅斯福新政是一個創造中產階級的過程:執行最低工資標準讓人有錢;五天工作制讓人有閒;通過公務員系統增加就業;興建公園、運動場等城市基礎設施;加大教育投入。新政中還有聯邦作家計劃、戲劇計劃、音樂計劃、建築項目等公共藝術項目在文化上給新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指導和滋養。上世紀這一攬子新政定義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美國:城郊化的城鄉分佈結構、管得越來越多的聯邦政府、醫療系統和養老金制度、備受爭議的工會系統和美麗的美國國家森林公園。

90年前的導火索是一場股災,現在的導火索會不會是一場瘟疫?(王越洲)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上海城市考古線上直播之《嘉定婁塘》線路。直播截圖

3月28日,上海城市考古團隊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帶大家回望了消失中的董家渡和老西門,坐著19路電車游上海,漫步蘇州河。還第一次“下鄉”,來到了嘉定北部的婁塘古鎮。婁塘因地處偏僻,交通不暢,至今仍保持著江南水鄉風貌。經過整修後的路面,保留著彈格路肌理。主播也用一口吳儂軟語描述了這裡的曾經。以上直播截圖中,圖一是婁塘鎮街景,圖二是一塊帶有文革設計遺風的提示牌,圖三是上海市區內留存不多的紀念坊之一——婁塘紀念坊,而圖四是“考古”領隊來到了震竺禪寺,看得到門口香爐旁堆積起不少的香火。(王越洲 沈健文)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紀錄短片《小鎮驕傲遊行》視頻截圖

3月18日至29日,英國文化教育協會(British Council)攜手英國電影協會閃耀電影節(BFI Flare)呈現了第六屆#FiveFilmsForFreedom# (關於自由的五部電影)線上影展。展映最後一天,我打開影展頁面,首先看到了《小鎮驕傲遊行》(又名《小鎮的驕傲》,When Pride Came to Town,2018)。主人公是一位曾背井離鄉的52歲挪威人,多年後返回小鎮,帶著忐忑的心情參加了首屆鄉村驕傲遊行(Pride Parade)。在一個有著濃厚宗教背景的地方,人們對《聖經》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儘管可能和牧師的意見相左,有人仍願意持在整體上理解教義,而非斷章取義。在主人公打開門,走到街上的瞬間,看到一大群戴彩虹帽、持彩虹旗的居民浸潤在陽光之中。不少人會在看完這部短片後記住這句話,“誰也不該為了得到接納而被迫離開家鄉。”(沈健文)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香港ParaSite藝術空間講座截圖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香港ParaSite藝術空間錄像作品截圖

4月1日和4月2日,香港ParaSite藝術空間為2013年的展覽《疫年日誌:恐懼、鬼魂、叛軍、沙士、哥哥和香港的故事》舉辦了在線回顧講座和錄像作品再映。策展人Cosmin Costinas及Inti Guerrero談了展覽的構思、並展示了部分展品,2日在Youtube重映了部分錄像作品和訪談視頻。展覽資料在ParaSite的網站上很詳盡,我之前已經提前瀏覽和觀看過,但錄像作品是第一次看。在粗糲的像素中,我感受到一種懷舊的現實感,不知後之視今是否也如今之視昔。(Jady Liu)

復業中:漫步城市

“清明”常和“踏青”連在一起。儘管長途旅行還未必合適,在城市中漫遊已無需等待(當然,個人防護仍很重要,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如果一個人走著不知要去哪裡,跟著“老土地”走,再也不用擔心“沒方向”。以下推薦部分上海地區恢復營業的主辦方及4月線路。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稻草人城市微旅行

虹口方舟|猶太人在上海的故事

途徑線路點:下海廟、提籃橋監獄、霍山路第二小學、美猶聯合分配委員會舊址、舟山路建築群、霍山公園、摩西會堂等。

外灘源1843|上海開埠的起點

途徑線路點:圓明園路、南蘇州路、外白渡橋、黃浦公園等

摩登外灘|透過建築發現摩登上海

時長:2020年4月5日 9:30-12:00

途徑線路點:原亞細亞大樓、原上海總會大樓、原匯豐銀行大樓、海關大樓、原沙遜大廈、中國

銀行大樓、羅曼蒂克消亡史|四位舊上海大佬的群像戲

途徑線路點:靜安寺-上海展覽中心-馬勒別墅-榮氏老宅-貝公館

西區故事|老西區的“貴族”娛樂生活與朋友圈

途徑線路點:張園、凱司令、宋氏老宅、綠房子、史量才舊居、百樂門舞廳等

詳情及報名請關注稻草人旅行微信公眾號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上海城市考古

法大馬路——騎樓街傳奇

關鍵詞:法蘭西外灘:危矣!太古洋行/法郵大樓/老法租界之心的騎樓街/洋涇浜聖若瑟堂/拯亡會/孟門班門/朱葆三路“血巷“軼事/金門路/中匯大樓/麥蘭捕房/“三寶一中”/四明公所與兩次四明公所事件

江灣鎮——江南小鎮的城市化湮滅

老城廂——最終的“第三象限”

關鍵詞:退無可退的老城廂/地名遺蹟花樣多:園、庵、祠、浜、門/小桃園清真寺/蓬萊路:沒有仙境,卻是人間/「書院」環繞龍門村/文廟:孔子、動物、舊書、二次元/夢花街:夢迴原點

法租界——民國軼聞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趣友集|“大馬路背後的小馬路”系列 - 十里洋場B面

活動看點:1)步行街旁一座廟2)跑馬場的三度遷址3)中資四大百貨公司往事4)90歲的窨井蓋&100歲的電線杆

本次領隊:格里董

參與式:置身事內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雲劇場直播|第三季主題:武漢拼圖

在這場讓人措不及防又漫長的疫情中,武漢之外的人們時刻關注著那邊的情況。現在,武漢將迎來解禁,我們更期待聽見並看見當地的人們。

讓我們——武漢人、湖北人、生活在其它城市的朋友——在雲劇場相聚,用戲劇的方式去探尋、釋放、捕捉、呈現並思考這些信息和能量,找到和自己生活的連接點,形成共同記憶,找到應對未來的可能。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點擊這裡回看第二季回看《連接》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點擊這裡回看第一季《——等待——》

瞭解詳情及觀看直播請掃海報中的二維碼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線上聊天室|什麼開始了,什麼在結束

從病毒的威脅如當頭棒喝降臨每個人頭上以來,什麼開始了?什麼正在結束?疫情籠罩下層出不窮的事件裡,又有什麼結束了,什麼正在開始?在這個隨時可能邁過的節點,我們邀你一起回憶梳理這段時間的觀察、感受、發現、困惑……這裡沒有唯一主場講者,更重要的聲音來自——“你”。一共4次線上暢聊,每次約兩小時。

主題1:當我們只有網絡

主題2:公共話語空間與獨立思考

主題3:另一隻眼睛

主題4:撕裂與彌合

加入聊天室及瞭解詳情,請關注OCAT深圳館微信公眾號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徵集丨Cities and Memory聲音項目

Cities and Memory聲音項目的疫情聲音地圖上線,同時仍在向世界各地的人們徵集所在城市在疫情期間的聲音。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徵集|《2020攝影日記》公開徵集屬於每個人的真實思考

本次項目,向最廣泛的公眾徵集2020年1月至今拍攝的代表性圖片和文字,呈現這段特殊心路歷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創作者,用攝影、文學、藝術的方式記錄自己在疫期的生活現場、家庭經歷、真實思考,在當下及未來的時空中觀照真相、對抗遺忘。

更理解:疫情背後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讀書|正午故事書系

正午故事創建於2014年9月,致力於打造原創的非虛構寫作平臺。他們致力於尋找被忽視的故事,並以個人史、口述史的方式予以記錄。2020年3月31日,正午故事團隊解散,其微信公眾號上的最近一篇文章停在3月26日發的《我做了一個月順豐快遞員》,作者蘇怡傑。好在,正午已出版14冊同名書籍,喜歡這些故事的人依然可以在書中找到當代中文非虛構書寫的力量。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漫畫丨紐約科學館的科普漫畫

紐約科學館推出了一部在線漫畫,旨在講述病毒傳播的方式。畫風活潑,電子書中加入了互動,也適合親子閱讀。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雲論壇丨城市公共醫療中心建設

醫療空間與設施設計需考慮哪些方面?醫療設計安全性要點有哪些?具體到分診、等候、急診等流程上應注意什麼?感染區與非感染區、艙口區如何界定?各區域空氣流應如何組織?

詳情請關注letstalk勒拓微信公眾號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在線講座丨四月時鐘:三代年輕人的對話

方可成、張西特、苗霖雨和壹言庭圍爐而坐,看時代怎樣在每一個與眾不同的個體身上烙下印記。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在2019年費城策劃的遊行,旨在紀念百年前當地疫情中的逝者。圖片來自Blast Theory官網

藝術訪談|Blast Theory關於災難的藝術

藝術團體Blast Theory曾做過關於西班牙大流感中的費城、非典中的香港等關於災難的藝術作品。在其最新一期的郵件通訊中,創始人之一Matt Adams整理了其關於疫情的作品回顧博文、BBC廣播節目、《藝術新聞》採訪。Jady Liu上月對其進行了採訪,近期會發布在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欄目。

深呼吸:放歸心靈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線上室內音樂節:西湖音樂節Lite|從冬天裡醒來

西湖音樂節策劃並推出了2020西湖音樂節室內版“西湖音樂節Lite”,作為上半年西湖音樂節的替代。原定於2020年4月4日於Mao Livehouse杭州的“西湖音樂節Lite | 從冬天裡醒來”的演出更改為免費線上直播演出。

直播平臺:嗶哩嗶哩直播,西湖音樂節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音樂空間丨杭州Loopy嚕噼

杭州音樂空間已正常營業,並放出了4月活動“樂歷”。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在線藝術丨卓納畫廊

卓納畫廊進一步延展其數字內容,為公眾提供更豐富的播客更新、免費圖書、線上展覽、藝術家故事等線上內容。四月,“卓納線上展廳”陸續呈現三場線上展覽:特別項目《平臺:紐約》《哈羅德·安卡特:水池》與《漫遊癖:馬塞爾·扎馬的旅行繪畫》。

詳情請關注卓納畫廊DavidZwirner微信公眾號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在線藝術丨#UNLOCKED

貝浩登解鎖全新線上項目#Unlocked:通過藝術家訪談、工作室及居室探訪、播客、推薦清單、虛擬觀展等欄目,邀請藝術家分享他們的靈感來源,希望在這特殊時刻,更緊密地加強其與觀眾之間的連結。畫廊官網已全新上線此前於貝浩登(紐約)呈現的兩場展覽的虛擬導覽:辛格·桑松個展“Amadoda Akafani, Afana Ngeentshebe Zodwa”(人生而不同,縱然極盡相同)及芭蒂·克爾個展“The Unexpected Freedom of Chaos”。

詳情請關注貝浩登PERROTIN微信公眾號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在線影像丨紐約Anthology Film Archives

美國著名的實驗電影資料館Anthology Film Archives整理了其在線影像項目、在線放映優惠,併發布了員工推薦的隔離片單。

疫情期周末指南|总有一种方式纪念

線上展覽丨“成長”:2020年第十三屆“天真者的藝術”展

剛剛過去的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日”。將“成長”作為本屆展覽的主題,是因為主辦者堅信,在這樣一個沉重的時刻,來談談“成長”是很必要的一件事。這並不是一種粗淺地自我慶賀,而是反觀自身,重新發現這些經歷和歷練在每個個體的身體和思想上留下的印跡,它們也都是我們成長的軌跡。

展期:2020年4月2日-4月30日

(週末指南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