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正名,让干部“轻装上阵”

澄清正名,让干部“轻装上阵”


给被诬陷的干部澄清正名,让其丢掉“思想包袱”,重新燃起干事创业激情,让诬告者心有所畏。

纪检监察机关在工作实践中常常发现,信访举报问题线索大量出现的同时,不实举报和诬告陷害时有发生。这让蒙上“不白之冤”的党员干部背上“思想包袱”,甚至一蹶不振,无心工作。

而安康高新区的做法,给敢于干事担当的干部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们坚持为干事者撑腰,为担当者担当,鼓励创新者,保护改革者,建立完善问题澄清机制,为诬告陷害行为‘定边界’给党员干部‘正名声’,让不实举报者心生畏惧。”安康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罗武侠说。

2019年5月,问题澄清机制推行以来,安康高新区召开澄清正名大会4场次,先后为1名负责征迁的科级干部、9名村干部公开“洗冤”。

“澄清正名是对具体问题的澄清,而不是对某个人的背书。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安康高新区纪工委书记汪光林说,“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有问题的干部,也不会让任何干部流汗又‘流泪’。”

澄清正名,让干部“轻装上阵”

安康高新区

澄清正名,让干部“轻装上阵”

给被诬陷干部“洗冤”

安康高新区莲花村地处偏僻,村集体经济薄弱。2012年,村主任王道平任职之初,村集体囊中羞涩。跟邻村相比,莲花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全村只有一条硬化水泥路,村民出行极其不便。

在老党员的提议下,王道平向村民写下承诺书,决心改变莲花村面貌。

2013年,择址新建的村委会建成,结束了莲花村租房办公的历史。王道平带领群众从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硬化道路、改造电网......随着项目的完成,莲花村也发生着变化。

村民富了,村子美了,从“穷”到“有”再到“富”,与村干部的付出密不可分。

2019年6月,正是脱贫攻坚、征地拆迁等工作攻城拔寨的关键时期,村干部个个像拧紧的发条,丝毫不敢松懈。

派出所民警的突然造访让王道平感到十分意外。原来,有人向高新区纪工委匿名举报,举报信称王道平存在参与赌博、放高利贷,以职务之便租用村民土地建养殖场,乱建乱搭房屋等多项问题。派出所此行,就是调查其中的参赌、放贷问题。

此前,高新区纪工委成立核查组,对匿名举报有关问题一一进行走访、取证、核实。经过两个月的调查,结果显示举报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均不属实。

10月31日,安康高新区纪工委在莲花村召开了一场澄清正名大会。会上,案件调查组工作人员向与会的群众代表、党员、村“两委”,公开通报了对王道平不实举报的核查结果。

“有纪工委为我澄清正名,我的所有委屈都得到释放。”王道平在会上说。

“虽然事实已查清,但村民并不知情,甚至有人相信举报信所说的内容,让王道平的形象受到影响。我们为受到不实举报的村干部澄清正名。这既是对干部的严管,也是对干部的厚爱。”高新区纪工委干部李俊说。

前一阵受不实举报的影响,王道平心里有压力,这给村上各项工作也带来影响。组织的撑腰,让王道平重拾起干事激情。现在好了,他又鼓足干劲,甩开膀子大干起来。

澄清正名大会就像一场及时雨,洗刷了王道平心里所有的委屈。这些委屈,老支书邓玉英更能感同身受。

2005年,邓玉英担任莲花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换届因年龄较大辞去支部书记职务。

在她任职的13年里,也有过群众对她工作不理解,甚至猜忌、诬告的现象,给她工作带来一些压力,也给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

现如今澄清正名机制的实行,不仅能还干部清白,还能让老百姓了解真实情况,做明白人。

据安康高新区纪工委统计,2019年受理信访举报151件,其中诬告陷害类31件。

这些诬告陷害给纪检监察工作带来压力,增加行政成本,还影响被举报者名誉,扰乱干事创业环境。

安康高新区在完善《干部员工容错纠错实施办法》时,将“建立问题澄清机制”单独列为一章。对诬告陷害行为、诬告陷害人的处罚、澄清正名方式作出具体规定。

澄清正名机制的实行,让纪检监察干部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对诬告陷害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澄清正名,让干部“轻装上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请专家医生为群众义诊

澄清正名,让干部“轻装上阵”

营造实干担当的“绿水青山”

每周星期一早上,郑家营村村“两委”成员都会围坐在村支部书记郑际桥家中,召开一周工作的安排部署会议。之所以要在村支部书记家里开会,是因为村委会刚刚被拆除。

几年前,郑家营村村委会是几间破旧的平房,难以满足日常办公和群众办事需求。

邻村的多功能活动广场让郑家营村村民格外眼红。从2013年开始,村民呼声越来越强烈,纷纷要求改造村委会环境,修建活动健身广场和老年互助幸福院。

2016年9月,郑家营村村委会建设项目被批准。期待已久的多功能活动中心终于有了着落,村民们满心欢喜。

2018年初,活动中心建成。就在紧张有序的装修时,却收到了高新区城管执法局发来的停建通知书。

受富强机场快速干道和冉河西路项目规划调整的影响,眼看着就要竣工的村委会活动中心面临着拆除的命运。

这一拆,村上只能暂时租用郑际桥家的住房办公。村民期待已久的便民服务、休闲娱乐场所也成了泡影,一时间议论纷纷。

2019年7月,高新区纪工委接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督导组转办的举报信件。

举报信称郑家营村原村支部书记郑清康未经商议,擅自在富强机场红线区租用村民土地修建村活动场所,套取国家资金。

高新区纪工委立即成立调查组,对反映问题进行核实。经过两个月的调查走访,结果显示反映问题不属实。

村委会拆除后,高新区土地统征储备中心根据审计报告与郑家营村签订拆迁补偿协议,补偿的50余万元全部用于支付村委会建设承包方工程款,不存在套取国家资金之说。

12月10日,高新区纪工委在郑家营村召开了干部澄清大会。把举报问题的核查情况向党员干部及村民一一作出通报。

给村干部澄清正名是基层党委敢于担当的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它给干部从心理减了负、松了绑。

近年来,群众的服务诉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对村干部要求也在与时俱进。他们既要当脱贫路上的“冲锋员”,又要当经济发展的“指挥员”,还要当保卫蓝天绿水的“卫生员”。做好这些事,往往会触碰少数人的利益,受到委屈在所难免。

郑家营村的干部们比较能看得开,即使当初不被理解,但事成之后村民还是会对他们给予赞许。

就拿新民建设来说,以前的郑家营村,过年的喜乐总是被笼罩在爆竹后的烟雾缭绕里,“一年挣钱多不多,就看年底烟花放的时间长不长”已经成了大家墨守的习惯。

禁放烟花爆竹、禁烧秸秆、禁止大操大办……这些看似不尽人意的规定,村民从不理解到无不称赞叫好。大大减弱了攀比之风,也从源头上解救了那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

现如今,红白喜事“人情打送100元,吸烟不超过5块钱”已经成了人尽皆知的风俗。村里的矛盾自然少了下来,对村干部的指责、埋怨,甚至诬告也比以前减少许多。现在有了澄清正名机制,村干部做起事来更加能够放开手脚。

澄清正名,让干部“轻装上阵”

让别有用心者无计可施

在安康高新区曹沟村,有一个特殊的村民小组,这个小组只有一户人。

20多年前,老陈是曹沟村八组人。因机构变动,曹家沟原八组分成八组、十五组、十六组,老陈不愿意加入任何一个组,村上就另设了十七组,一户一组就这样形成了。

说起老陈,村里无人不知。不仅是因为他一人一组的原因,还与他20多年的上访经历有关。

自1998年以来,他向省市县纪委信访部门举报村干部的信函不计其数。他反映的问题,历届纪委已调查,因举报的问题不属实而初核了结。

2016年,村里水库泄洪道治理冲毁老陈家的土地。村干部知道老陈不好惹,赶紧去给解决。时任村主任朱昌根与老陈商谈后,最终以给他1万红砖、10吨水泥用于修复地边达成协议。但老陈收了这些材料后,并不守承诺,继续上访。2016年12月28日,高新区社区管理局考虑到老陈年事已高且生活困难,答应再给其解决2万元的救助资金,并与老陈签署息诉罢访协议。

大家都舒了一口气,想着老陈这下应该安分了。谁知不到一年,得到实惠的老陈又卷土重来。

2017年4月,在水库查看水位的朱昌根遇到老陈。一见面,老陈就向他提出了新要求。

“让我儿子进支委,我要吃低保……”面对老陈的种种诉求,朱昌根按照政策规定一一回复,对无法实现的要求当场回绝。

没能让老陈满意,他顿时黑了脸,“好,我明天就去告你们!”说完,老陈扬长而去。

几天后,高新区纪工委、安康市政府、省纪委就收到了他的信访件。老陈自己也没歇下来,天天去上访。

这次的举报信中,曹沟村原村党支部书记,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文书、村委委员都是他的举报对象。反映问题有13项,举报问题大多数还是多年前的内容。

老陈这种“老上访户”,在高新区不在少数。为避免一个问题反复查,高新区纪工委决定利用三年时间对51个村进行一次全面的巡察工作,曹沟村被确定为第一批巡查对象。

“这种缠访闹访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把问题查清,把根子抓住。巡察就是要奔着问题去,带着问题回来。”高新区纪检监察审计局局长邓立伟说。

随着曹沟村巡察工作结束,高新区全面掌握曹沟村情况,对群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调研,老陈反映的各项问题也水落石出。

2019年7月28日,高新区纪工委在曹沟村召开了澄清正名大会,给村“两委”一班人正了名的同时,把老陈反映问题的来龙去脉一项一项解释清楚。

也正是这次正名澄清大会,让老陈有所悔悟,他表示将“终结”自己20多年的上访历程。

本刊记者 卢 阳

澄清正名,让干部“轻装上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