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之後皇帝不再封禪泰山,真的只是因為宋真宗拉低了底線?

翻開歷史,會發現每個尤其是宋朝之前的朝代建立豐功偉績的皇帝內心都會有一個封禪泰山的夢想,好像只有舉行了這麼一個儀式,自己皇帝身份的豐功偉績才能取得上天的認可一樣。

歷史上的封禪故事

現在封禪是連在一起使用,但其實封禪是分開的兩件事: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所謂“登封報天,降禪除地”封禪故事從中華文明傳說時期就開始,只不過真正大一統之後的第一次封禪從秦始皇開始。秦始皇的功績自不必說,連封禪的程序和流程都是人家始皇一言而決。所以可以說封禪的老祖宗其實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宋真宗之後皇帝不再封禪泰山,真的只是因為宋真宗拉低了底線?

接下來被認可的舉行過封禪儀式的朝代和皇帝分別有西漢武帝、東漢光武帝、唐朝高宗、武則天(武周歸入唐朝)、唐玄宗、宋真宗。其中,除武則天是封禪嵩山之外,其他幾位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泰山這一漢文化中認可的第一名山。此外還有唯一的一次不是皇帝主持的封禪:霍去病封狼居胥,禪姑衍山。

之所以說這些是被認可的,其實是因為有兩個人也曾經舉行過封禪大典,只不過被選擇性遺忘了。其一是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封禪泰山,其二是隋大業四年,楊廣帶著27國使節和來賓封禪焉支山,隨著大隋王朝一起登上了時代巔峰。

宋真宗之後皇帝不再封禪泰山,真的只是因為宋真宗拉低了底線?

本來按司馬遷老先生《史記·封禪書》記載:“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說白了就是皇帝作為天子,工作乾的不錯,向皇天后土報告一下。而且,根據封禪書的記載。其實封禪的條件無外乎天下太平或是天降祥瑞。條件真心不高。所以硬要說宋真宗不夠資格,好像原始的條件人家也是滿足的。畢竟宋真宗曾經實打實的御駕親征並與大遼簽訂了奠定百年和平局面的《檀淵之盟》。而且真宗封禪之前前那個祥瑞可是一打一打的出現(甭管真假)。

可仔細想一想宋真宗之前搞過封禪大典的是哪些人: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隋煬帝、唐高宗、武則天(封禪嵩山)、唐玄宗。再加上曾經想過封禪或是群臣建議封禪,最後被自己或是大臣拒絕的:漢文帝、、隋文帝、唐太宗。貌似宋真宗夾在裡面又有那麼一點違和(即使是大業四年的隋煬帝,人家大隋帝國也是一片烈火噴油,鮮花著錦)。

這群人的在歷史上幹了啥不用我多介紹了。這群牛逼閃閃的人無形中把封禪這件事情搞得高大上了。

宋真宗之後皇帝不再封禪泰山,真的只是因為宋真宗拉低了底線?

真宗之後為啥不再封禪泰山

現在網絡流行的說法,宋真宗把封禪這件事搞得不尷不尬,導致後續的帝王不再以封禪為榮。所以從宋朝之後就沒有皇帝在舉行封禪大典了。這個原因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宋之後無人封禪的原因真的只是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其實宋真宗封禪在宋朝還真不是特別尷尬。不信你掰著指頭數一數,宋朝後面的皇帝那個敢說超越了宋真宗?南宋更不用說了,泰山所在的山東地方已經不在南宋的管轄範圍內了。

真實的後續沒有帝王選擇封禪這樣的儀式。根本原因是已經不需要封禪大典這樣的儀式來昭示帝王的統治合法性和君權神授了。我們從兩個角度來分析。

宋真宗之後皇帝不再封禪泰山,真的只是因為宋真宗拉低了底線?

一是少數民族統治者有自己的上位和合法性的取得方式。

我們大家都知道,從燕雲十六州割於契丹開始,到靖康慘變中原整個淪為少數民族統治,再到元朝以至於清朝,七八百年的時間裡除了明朝近300年之外,其他時間都是少數民族統治。

遼金以及後來的元清,不好意思,少數民族沒有封禪這樣的傳統,在比較漢化之前,這些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形式上一般是各部落貴族選舉產生(忽裡臺大會、後金議政王大臣會議)。對他們來說,去泰山搞封禪?不好意思我們要回到哈拉和林開大會。那玩意的才是我們的正統性來源。

二是對漢人王朝來說,皇權發展到後來已經足夠穩定。

有動機繼續搞封禪泰山那一套程序的,在宋朝之後理論上只有恢復中華的大明王朝。大明開國兩帝王,高皇帝朱元璋節儉,不會搞封禪大典這樣勞民傷財的舉動,也不需要這些花花腸子來塑造正統。永樂皇帝在忙於靖難、遷都、徵蒙古、下西洋,實在沒空。所以由此開始封禪儀式正式的成為歷史。泰山也失去了他在中國群山中超凡脫俗的地位。

宋真宗之後皇帝不再封禪泰山,真的只是因為宋真宗拉低了底線?

大清以為大明覆仇的理由入主中原,本來到了康雍乾時期是可以搞一搞封禪這樣的儀式的。不過大明太祖都沒做,康熙乾隆也就只是派人祭祀一下得了。而且康熙曾經找人論證過泰山龍脈是由長白山延伸而來。即使選擇封禪也會去發祥之地的東北而不是泰山。

結語

所以,封禪泰山從宋真宗後成為絕響,絕不僅僅是後面的皇帝恥於與宋真宗為伍,劉徹、劉秀等人也沒有覺得與胡亥一樣搞封禪丟臉啊。關鍵還是後續的政治形勢不需要這樣的儀式來昭示皇帝的合法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