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真的扶不起嗎,對於樂不思蜀有何見解?

靜心亦可


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是肯定的,但是在做了亡國君時說*此間樂,不思蜀*!是智慧的表現,明哲保身。經常是這樣的:

姜維、鍾會、鄧艾已死,張翼也死於亂軍之中。太子劉璇、漢壽亭侯關彝都被魏軍所殺。是軍民大亂,互相踐踏,死傷無數。第二天,賈充到了,貼出安民告辭。衛瓘留守成都。蜀國後主劉禪被押至洛陽,只好尚書令樊建、侍中想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郎郤正等數人跟隨。廖化、董厥都說有重病不能起床。劉禪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賜住宅,每個月的所有開銷都由國庫供養,賞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的兒子劉瑤和大臣樊建、譙周、郤正都被封了侯。後主劉禪謝恩出告辭。黃皓禍國秧民被武士押了出去,凌晨處死。霍戈聽到後主受封,於是就率領大軍來投降。

後主劉禪親自到司馬昭府上拜謝。司馬昭時設宴款待,開始以魏國的歌舞為先,蜀國的大臣都很傷感,只有後主劉禪非常的高興。司馬昭讓蜀人伴蜀樂到大家眼前,投降的蜀國大臣都掉下了眼淚,後主劉禪是喜笑顏開。酒席到了一半的時間,司馬昭對賈允說:*人要是到了這個地步,也就這樣了。就是諸葛亮活著,也不能輔助長久啊,就不用說姜維了?*

隨後司馬昭問後主劉禪:*你還想念蜀地嗎?*後主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也。*劉禪都到了這個地步了,想念蜀國也沒有用啊,弄不好把性命都得搭上,現在也只能苟且偷生了。





隱者康司馬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劉禪塑造成了一個低能弱智的形象。那句“此間樂,不思蜀”當作了其一生的汙點,以至於扶不起來的阿斗成為人們形容一個人無能常用語。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曾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詞:男人不止一面。其實,歷史人物又何嘗僅有一面?甚至更多的時候,歷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其人為塑造出了自己想象的模樣。

三國時期,是亂世之秋。此間各類英雄、梟雄、奸雄粉墨登場,成為後人為之津津樂道的時代。而劉禪卻絕非這三者之一。但是如果僅僅用一介庸才,無能之輩來形容,必然陷入認識歷史的誤區,無法客觀以對真實的歷史。

先來看一下劉禪刻板形象的來源。對於絕大多數未曾讀過《三國演義》的人而言,要麼是道聽途說,要麼是通過電視劇來了解到劉禪這麼一號人物。這兩種渠道,對其負面評價居多。這也形成了如今大家認為其無能昏庸的主流。而對於讀過《三國演義》的人而言,瞭解劉禪大都是通過其寵信奸佞,不事朝政,消極抵抗,還有和司馬昭那一番對話。

劉禪在位四十餘年,其中,在諸葛亮死後,其依舊能夠延續蜀漢命運二三十年,這絕非是一個庸才所能做到。

那麼他為何如此表現呢?

首先,他怕,怕那些功成名就功高震主的臣子。

蜀漢的建立,依靠的是劉備為首的荊州集團。在這個集團當中,精英無處不在。諸葛亮乃是一代名相,五虎將個個能頂一片天。而他們治下的其餘名將,也同樣在劉備、關羽、張飛等死後,緊密團結在以諸葛亮為核心的周圍。他們忠心耿耿,但是對於後主劉禪而言,這些都是大山。面對他們的時候,他心中難免惴惴不安。這些從血與火中拼殺出來的實力極為強悍,如今又都以諸葛亮馬首是瞻,那麼劉禪即使再信服諸葛亮,心中能有對其父親那樣毫無保留的信任嗎?

況且,在劉備臨終之際,曾對諸葛亮說,劉禪能輔則輔,不能則取而代之。這句話很明顯是一句試探的言語。因為劉備甚至自己兒子能力不足,擔心諸葛亮有不臣之心。那麼這種擔心,難道沒有對劉禪表達過嗎?所以,劉禪表現出足夠的誠意,讓荊州集團對自己放心,這是最明智之舉。

其次,拉攏團結益州本地集團勢力。

前面說到了劉備和諸葛亮一生依賴的都是荊州集團,在蜀漢境內,能夠和荊州集團相提並論的唯有益州集團。但是荊州集團卻不願意益州集團做大,從而搶奪自己得之不易的地位。那麼對於劉禪而言,益州集團就成了其天然的同盟軍。因為蜀漢建立在益州的基礎之上,從長遠看,益州本土勢力必然代表了未來。而失去了基礎的荊州集團則是空中樓閣,必然慢慢被架空。在諸葛亮死後,荊州集團一日不如一日,便是印證了劉禪的判斷。同樣,拉攏到自己身邊的益州集團,才是劉禪得以繼續穩坐釣魚臺二十多年的原因。

最後,面對強悍的曹魏,劉禪做了最明智的決定。

當時,作為曹魏實際掌權人的司馬昭,在經歷了司馬家族多年的臥薪嚐膽之後,終於開始拿蜀漢祭刀。因為相較於東吳,蜀漢的偏居一隅,實力更弱。那麼以曹魏數十萬雄兵,蜀漢可以用來抵擋的實力又在哪裡?曾經的人中之龍諸葛亮都難以破解這個困局,更何況劉禪?那麼對於他而言,能做的是什麼呢?採用不抵抗的政策,進而保住蜀漢的萬千百姓,從而不用生靈塗炭。如果他堅持抵抗,看似好像忠勇有餘,但是如果蜀漢真的有這份實力,當年諸葛亮又何必苦苦北伐?

所以,看似愚笨的劉禪,雖然絕非諸葛亮、龐統、徐庶那種人中龍鳳,但智慧也算不低。只是在那等形式之下,哪怕是強若臥龍,也不能改天換地。而最終那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過是委屈求全,保存自己及家人的身家性命罷了!


Crazy歷史


劉禪一共統治了蜀國41年,其中諸葛亮去世後統治了29年。並非扶不起的阿斗,只是身邊有諸葛亮,姜維,蔣琬等比自己強的人而顯示不出自己的才能。劉禪從小在戰亂中長大,不想再看到百姓有傷亡。投降是為了百姓,如果不投降,司馬昭一開門就屠城,阿斗不能怎麼樣;投降了,阿斗雖然不能怎麼樣,但是免於百姓被屠城。諸葛亮死後,將丞相的權利一分為二,讓姜維,蔣琬兩人相互制約。維持政治穩定。蔣琬死後乾脆獨攬大權。劉禪聰不聰明很明顯,一個極度落後的蜀國讓他維持這麼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若非扶不起的昏君,就是城府深不見底的智者。


小農村大夢想


一提起梟雄劉備的兒子劉禪,大家首先湧現的便是這樣一句話:扶不起的阿斗。之所以會有這個印象,這離不開巜三國演義》對他形象的刻畫:超低的智慧,超蠢的形象。於是,這個被虎將趙雲拼了老命在坂坡浴血拼殺救出來的阿斗,這個被忠臣趙雲冒大不敬對"國母"孫尚香攔江截救的阿斗,成了蜀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說到劉禪大家都會想到“扶不起的阿斗”,劉備臨終前雖然有三個兒子,但還是選擇了劉禪繼位,諸葛亮鞠躬盡瘁,一直全力輔佐劉禪,但諸葛亮死後,劉禪還是把蜀漢給玩完了,所以後人叫他“扶不起的阿斗”。

劉備病死白帝城後,阿斗成了繼承人,諸葛亮成了拖孤大臣。然而,事實證明,儘管有三國第一謀士諸葛亮潛心盡力輔佐,蜀國在阿斗手中最終還是成了亡國君。且不說阿斗是不是真的超級迂蠢。但他在位四十一年,而且諸葛亮逝世後,阿斗依然單獨執政二十一年,不管怎樣,純不是迂蠢之極的人可以做到的。

但蜀國在劉備病逝後,衰敗已成必然之勢。而諸葛亮輔政時,為了完成"一統天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六出祁山伐魏,雖然盡職盡責盡心盡力了,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了。而這數十年的折騰下,蜀國衰敗得更為嚴重了。因此,蜀國最終滅亡非阿斗之過,而是必然之勢。

因此,在魏國大將鄧艾兵臨城下之時,阿斗獻印投降也是大勢所趨。在鄧艾大軍兵臨城下之時,劉禪選擇了投降。而他這一舉動也飽受爭議,世人大抵認為他"昏弱"。因為,以當時蜀國還是可以和魏軍殊死一搏,魚死網破的。據史書記載了當時蜀國的兵力情況:共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但阿斗並沒有帶十萬之眾和鄧艾死磕。而阿斗的投降也遭到了他第五個兒子劉諶的堅決反對,劉禪的回答是:不能以血氣之勇,讓生靈塗炭!阿斗不想讓老百姓遭到刀兵之災而投降,仁義之君也。

阿斗的投降,讓成都的百姓免受生靈塗炭。而阿斗歸降後,司馬昭認為他很識時務,於是封他為安樂公,給他住宅,每月給生活費,賜絹萬匹還有上百個僕人,連他手下的一班大臣們也都加官進爵。

在洛陽"軟禁"期間,在司馬司昭的一場"鴻門宴"上,阿斗的一句“樂不思蜀”成為眾人之矢。

很多人認為這是阿斗"扶不起"的具體體現。而一些專家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認為阿斗是大智若愚,是明智的表現。因為阿斗以這種自甘墜落的方式,最終保全了自己,沒有因為"不安分"和"不安心"而遭受凌毒。其實,阿斗在處理內政上也絕非是無能之輩,他在位時期,沒有誅殺過朝中的大臣,沒有興土木,從側面證明阿斗的仁德。

總之,阿斗通過高超的偽裝水平,讓司馬昭放棄了對他的警惕,達到明哲保身的目的。

後來司馬昭就是因為阿斗的誠實,非但不懷疑阿斗了,而且對他還十分的喜愛。而阿斗通過這樣的偽裝,讓自己在敵人的控制之下達到了自身安全的目的,他這樣的大智若愚精神讓自己在洛陽安詳的度過了自己的晚年,終年六十五歲,死後也得到了晉國的冊封。




探索0解密


劉禪沒有扶不起,相反他政治敏銳,情商極高。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之後,夏侯霸害怕自己被殺,隻身逃到蜀國。劉禪在朝上當著所有人指著太子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就這一句,讓夏侯霸從此死心塌地的為蜀國賣命,夏侯家可是魏國的根基,一個姓夏侯的逃到蜀國,自己心裡不好受,蜀國上下也心存懷疑,劉禪能用一句話就化解尷尬,一下子拉近關係,把敵國國戚變成了幾方國戚,這樣的反應能力實在讓人歎服。

蜀國滅亡後,面對司馬昭的試探,他所說的話,無一不透露自己沒有心機,而且是讓所有人都相信的沒有心機。古來末代之君善終的少死於非命的多,可劉禪就善終了,活到了271年,終年64歲。

至於他面對鄧艾的奇襲投降了,這只是說明他慫,他缺乏他老子劉備的百折不撓的精神,他不想再耗下去了,面對挫折選擇了放棄。這個很不好理解嗎?劉備遇到多少苦難,多少挫折,他的心智是一次次的在逆境中磨練出來的,而劉禪呢,面對鄧艾以前人生的最大磨難居然就是他的後媽想把他帶到舅舅家去,這。。。


甲申十七年


劉禪若真是一個傻子,他也不會在蜀漢亡國後能夠活到自然死了。除去三國演義的表述,可從正式得知,他不是一無所用的劉禪,也就是他生性比較懦弱、安於現狀、沒有遠大抱負,但他並不傻。諸葛亮去世後,本就是地小人少的蜀漢,在權臣梟雄司馬懿掌權的曹魏壓迫下,滅亡是必然的,但是劉禪除生性懦弱外,心裡也明白,跟人家都最終還得失敗,與其讓曹魏及蜀漢百姓飽受戰爭殘害,不如索性歸降。他本人也算是被囚禁了,正因為他能樂不思蜀,才能得以善終,可以說他沒有硬骨氣節,但不能說他一無所優,他也完美詮釋了識時務者為俊傑[捂臉]


虛幻星


對於你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自己的見解吧!

扶不起的阿斗,指的就是劉嬋。生下三國時期動盪不安的時候,並且三國鼎立,父親又是劉備這樣的梟雄。各路大神輔助劉備完成霸業,可以說在這種環境中,劉嬋從小就特別崇拜父親以及各路大神。

劉備不僅僅劉嬋一個兒子,但最喜歡啊鬥。這是為什麼,因為阿斗從小母親慘死,沒有了依靠,父親又常年在外東西西討,在偌大的後宮,爾虞我詐,他能過得好嗎。每天戰戰業業,性格表現的懦弱才能生存下來。

三國後期,父親去世。他登上皇位,但是底下的大臣有聽他的嗎?不說年齡小,再加上名聲不好,懦弱無能。如果表現的強勢估計他連安穩的睡覺地都沒有。只希望寄身於諸葛亮能穩住他的皇位,你是懦弱還是有心機。

最後,阿斗把江山交給曹操的兒子,曹丕。歷史上又說他無能懦弱,扶不起的阿斗。看下他身邊吧,還有幾個能打的武將,能聽他話的大臣。只有供上江山才能保命,換來後半輩子榮華。

你們說,劉嬋真的扶不起嗎?


公子郝文書會


“樂不思蜀”的故事家喻戶曉,一開始都是嘲諷劉禪,後來不知哪位大仙分析出了劉禪很聰明。這一答案讓他多活好多年,說他是大智若愚。

劉禪大智若愚?這實在是不敢苟同。劉禪的大智在哪裡?難道表現在面對曹魏大軍直接投降?讀一讀諸葛亮的《出師表》,大概也就知道他大概是塊啥貨了,直接扶不起啊。

記得劉備對自己兒子的評價嗎?“此子庸劣不堪”。除非真傻,沒有父親這樣看待兒子。但有一樣,此子非常善良。劉備看上了這一點,估摸著加上諸葛亮的聰明,蜀國應大差不差。至於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則純粹是客氣罷了。

劉禪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大漠飄大雪


劉禪,小名阿斗,可以說沒有皇帝的才能!小時聽過《三國演義》長大又看過這本書!作者對劉禪的描述,是一個貪圖享受的人!軍師諸葛亮為了蜀國江山鞠躬盡瘁!就是劉禪的無能造成的!誰也不能給阿斗翻案!


潁河一支筆


公元223年四月,劉備徵吳失敗,退至白帝城於永安宮病逝。劉備病逝前,將太子劉禪託孤於諸葛亮。同年五月,劉禪在成都繼位稱帝,時年十七歲。

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軍國大事皆由諸葛亮決斷。諸葛亮深感劉備的“三顧之情”盡心竭力輔佐劉禪。諸葛亮秣兵歷馬,多次北伐中原,但出師未捷身先死。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劉禪開始掌握實際政權。至公元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小道攻至成都城下劉禪投降,前後二十九年,可見劉禪也非昏庸無能之輩。

劉禪投降後,被送至曹魏都城洛陽。曹魏權臣司馬昭在飲宴中問他:思蜀否? 他說:“此間樂,不思蜀。這也是後人評價劉禪昏庸的歷史證據。

由於劉禪的“樂不思蜀”,使司馬昭解除了戒心,使劉禪受封安樂公,保全性命享受榮華富貴64歲得以善終。這難道不是劉禪的大智若愚的表現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