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最後一顆流星:章邯

說起秦朝,人們的第一印象一定是秦始皇嬴政的強勢霸氣,緊接著是秦朝的強盛和快速的衰敗。秦崛起得讓人精神振奮,經過祖祖輩輩的努力終於在嬴政的勵精圖治下一統六國,秦的衰敗讓人惋惜,就像一個不可一世的龐然大物突然土崩瓦解,讓人無法忽視它曾經的輝煌。如果說秦朝的衰敗是由秦二世的窮兵黷武和政治上的昏聵引起的必然結果,那麼章邯就是影響秦朝末期命運的最後那顆流星,守護大秦帝國的最後一塊強勢盾牌。

大秦帝國最後一顆流星:章邯

臨危受命,戰功卓越

章邯世代都在秦國做官,在領兵抗敵之前,章邯正擔任秦朝的少府,是一個掌管秦朝稅務的官職。當時秦二世胡亥為了修建自己的宮殿大舉徵收賦稅和勞役,使得百姓怨聲載道,最後逼起了陳勝吳廣起義。民心所向,起義軍快速的發展壯大,引起了各地起義軍的響應,結成反秦聯軍。起義軍勢如破竹的攻到了函谷關附近,眼看就要攻打到秦國的都城咸陽,形勢間不容髮,沉迷於權術鬥爭的秦國最高決策層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秦二世和趙高急忙召開會議商討壓制起義軍。當時秦朝的名將已經被胡亥和趙高殘害得所剩無幾,加上秦軍的實力一直被削弱,數量少打仗能力也不比從前,在人數龐大且還在不斷在增加的起義軍面前幾乎無人敢帶兵鎮壓,整個大秦帝國的統治岌岌可危。

這時候時任少府的章邯主動站了出來,提議由他帶著驪山的囚徒去鎮壓起義。章邯當時並非朝中武將,在當時知名度不高,但是並沒有其他人提出更優越的解決方案。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自然是被秦二世允許了。就這樣,章邯帶著幾十萬驪山囚徒迎戰起義軍,先是於陳勝的部下週文一戰,周文被打敗之後往曹陽逃跑,被追上以後逃往澠池。章邯乘勝追擊,在澠池大敗周文。周文死後章邯繼續往滎陽進發,滎陽守城將軍田臧和章邯在敖倉相遇並且展開大戰,田臧敗。之後繼續帶兵攻打陳勝所領起義軍,陳勝被其部下殺死,起義軍投降。攻打完陳勝,章邯一鼓作氣攻打齊楚聯軍,其中有勝有敗。秦二世於是派出秦朝當時的近乎全部兵力增援章邯,之後在定陶打敗了楚國名將項梁以及其他六國遺留勢力。

大秦帝國最後一顆流星:章邯

打敗了項梁以後,章邯認為齊楚聯軍大勢已去不足為懼,於是不再繼續追擊,轉而去和北邊的王離會合,繼續打擊趙國的反秦勢力。王離當時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繼續往北打可能面臨糧草不足的境況,往南則會被北邊的趙國攻打。簡單的說,分開打容易使各個部分的軍力削弱,可能被挨個打敗,合攏則有失去北邊優勢的風險。幸好當時的王離遇到了一個趙國內部不合的契機,趁機拉攏了趙國將領歸秦,然後獲得一定的優勢等到了章邯的增援。章邯北上一邊給王離提供糧草,一邊掃清障礙,和王離合作困趙王於鉅鹿,打算一舉攻下整個趙國。

初遇對手,腹背受敵

趙王見打不過秦軍,於是向其他包括楚懷王在內的勢力求救。剛好項羽當時在楚懷王麾下,為了給項梁報仇他請纓出戰營救趙王。當時楚懷王本來只打算讓宋義支援,於是只給了項羽次將軍的位置,讓他聽從宋義指揮。宋義被秦軍的勢力震懾不敢繼續前行,在支援的途中一直拖拖拉拉企圖矇混過去。項羽報仇心切外加看不起宋義畏畏縮縮的帶兵風格,於是殺掉了宋義並且領導了他所引領的楚軍繼續前往鉅鹿。軍中雖然對項羽頗有不服,但是畏懼他的武力,沒有人敢正面和項羽起衝突。

大秦帝國最後一顆流星:章邯

就這樣,秦國突然崛起的猛將遇到了楚國西楚霸王,兩軍在鉅鹿展開了激烈的戰爭。章邯的優勢在於人多,秦軍勢力強,糧草也比較充足。而項羽遠途跋涉而來,士兵已經非常勞累,加之缺乏供給,士氣已經逐漸開始消退,怎麼看章邯都是比較有利的一方。然而楚方領軍的人是項羽,一個近乎瘋狂的軍事奇才。眼看著就要敗了,被逼無奈的項羽破釜沉舟,到了絕境之後楚軍只能以命相搏,最後項羽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場佳話,而略微輕敵的章邯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只能帶著餘下的兵退到了棘原。經過鉅鹿大戰,兩邊都已經沒有實力繼續打下去了,於是分別駐紮在江的兩邊,僵持不下。

大秦帝國最後一顆流星:章邯

鉅鹿之戰秦軍人口傷亡慘重,對於原本就軍事實力不斷減弱的秦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這一次吃了敗仗之後秦二世坐不住了,派人譴責章邯作戰不利。章邯從前也是朝廷的文官,自然也知道朝廷裡是什麼樣子,就讓屬下司馬欣回京試探趙高的態度。下屬在都城等了三天還沒有得到趙高的接待,就猜測大事有變,局勢恐怕對自己不利,於是避開了原來的路,從偏路返回了軍中,把自己經歷的事情告訴了章邯。自己下屬的探測結果和之前名將蒙恬等人的遭遇都讓章邯越發覺得自己回京會遭遇不測。前有強敵項羽軍心振奮,將才卓越,後有秦二世昏聵無能,趙高為禍朝廷,不論勝敗,留給自己的都只有一條死路。章邯此時的戰鬥心極大的削弱了,甚至對自己的前路感到茫然。部下都勸他投降項羽,或許還有一條生路。

大秦帝國最後一顆流星:章邯

無力迴天,結局悲哀

內有朝廷奸臣算計,外有虎狼之敵,章邯看大勢已去,派人去和項羽求和。項羽並沒有同意他提出來的條件,兩邊都尚有餘力,於是又在漳水邊打了一仗,毫無疑問已經沒有多少鬥志的章邯再次輸了。再次派人去求和。項羽經過這一次戰鬥之後也糧草不多損失很大,同意了章邯的求和與投降,將章邯的大軍收為己用。項羽本來是同意不殺章邯已經投降的將士的,後來又怕章邯手握重兵對他不利,回頭殺了降軍。雖然如此,他還是佩服章邯的才能,於是給了他雍王的稱號,分了雍地給他,讓他負責鎮守關內。後來劉邦和項羽爭霸,爭到章邯的封地,章邯帶兵頑抗,無奈屢戰屢敗,在漢軍採用了水淹之計後無可奈何的在城中自殺,秦國最後的流星就此沒落。

大秦帝國最後一顆流星:章邯

從才能上,章邯能夠從掌管稅務的官吏轉換成一個將領,帶著素質低劣的囚徒打敗陳勝起義軍,不得不說是個人才,在完成職能轉型後也接連打了不少勝仗,快速的成為了秦朝末期的一根救命草,不僅有力的打擊了反秦勢力,更為振奮軍心做出了極大的表率。但是從運氣上看,屬實不太走運。身懷將才,卻遇到胡亥這樣的君主和趙高這樣只會殘害忠良的奸臣,在鉅鹿之戰後其實章邯還有和項羽作戰的實力,即使是西楚霸王項羽也並不敢貿然的與章邯開戰,不然項羽也不會和他休戰。但是秦二世和趙高在後方弄權作勢讓章邯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失去鬥志後只能節節敗退。

我想如果生於盛世或者遇到明君,以他的才能未必不能像白起王翦那樣成為一代名將。可惜歷史沒有假設,只能成為歷史黃沙中的一粒,留著無盡的遺憾任後人評說。

參考文獻:《史記》

《前漢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