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政局:疫情防控期間15.37萬名困難群眾生活得到保障


天津市民政局:疫情防控期間15.37萬名困難群眾生活得到保障

4月3日下午,4月3日下午,在第112場天津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天津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麗紅介紹了疫情防控期間,市民政局高效精準解決群眾各類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照料性生活困難,發放各類社會救助資金5.18億元,15.37萬名困難群眾生活得到保障。

暢通臨時救助通道

劉麗紅介紹,市民政局向社會公佈了市、區民政部門臨時救助聯繫電話和天津社會救助“直通車”救助微信二維碼,對因疫情防控期間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群眾,啟動綠色通道,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發放臨時救助金3651.52萬元、救助23991人次;發放“點球式”救助金153.32萬元,救助228人次。開展外來人員生活救助,截至目前,全市共救助外來人員85人,發放救助資金10.2萬元。

提高救助審批效率

劉麗紅說,市民政局對新申請低保、低收入家庭救助、特困人員供養等社會救助待遇的,全部簡化審核審批程序,取消入戶調查等環節,採取承諾制先行審批,證明材料容缺後補,1月份以來將4216名困難群眾及時納入常規保障範圍。

擴大社會救助範圍

對受疫情影響無法外出務工、經營、就業,收入下降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家庭,及時予以臨時救助,確保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對外出務工、返崗復工的低保對象,核定家庭收入時每月扣減務工成本500元,至疫情結束。

對基本生活受疫情影響、其他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的,通過社會救助專項資金精準救助,做到應救盡救、應保盡保。市民政局會同市發改委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由45元提高至75元,為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價格補貼2987.77萬元,確保不因物價上漲影響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加大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力度

各級救助管理機構堅持“應救盡救”原則,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做到了“五個落實”:即落實滯留人員所在區域封閉管理,落實新入站人員隔離觀察,落實救助管理機構防控安全,落實託養機構、定點醫療機構監管,落實工作人員衛生防護。此外,對於疑似精神障礙患者或身患重病等人員,我們先期送往指定精神衛生醫療機構,進行隔離診療;對有臨時住宿需求的生活無著的外地求助人員,先行摸排行動軌跡,視情況送往隔離點進行隔離觀察,隨後針對具體情況分類救助;為可自行離站受助人員購買車票,助其平安離津。疫情期間,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547人次,實現了流浪乞討人員和工作人員雙零感染。

劉麗紅說,下一步,市民政局將進一步落實落細市防控指揮部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兜底保障的工作要求,持續抓好三項工作,切實織密織牢社會保障最後一道安全網。

一是加大困難群眾走訪發現力度。組織街鄉鎮和社區(村)工作者、網格員、下沉社區幹部、“小巷管家”、樓棟長等多方力量,通過電話、微信和上門探訪等多種形式,推廣“早看窗簾、晚看燈”、“敲敲門、拍拍窗”等鄰里探訪互助模式,不間斷開展困難群眾走訪工作,實時瞭解困難群眾生活狀況,及時幫助解決生活困難。

二是提高救助工作時效性。依託社會救助熱線電話和社會救助“直通車微信碼”,進一步簡化工作流程,落細先行審批要求,健全轉介機制,提高救助時效性。落實臨時救助時限辦理要求,確保急難型臨時救助24小時內完成審核審批手續。按時足額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眾發放價格臨時補貼。積極開展外來流動人口解困幫扶工作,利用臨時救助等項政策幫助外地來津人員生活救助和及時返鄉。

三是強化特殊群體關懷照料。指導各區格外關注因疫情在家隔離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等特殊困難群體,強化第一時間主動發現響應,區分不同情形,分類做好臨時照料服務,加強對新冠肺炎患者特別是親人罹難的家庭的關愛照顧,堅決防止發生衝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

(津雲新聞記者馬揚洋 劉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