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方艙醫院的心靈巡航者

在漢陽方艙醫院,王敏穿著貼著線上諮詢“二維碼”的隔離服,半蹲在患者床邊,傾聽著他們的憂愁,給予著最好的回應,有時候是二十分鐘,有時候是四十分鐘,甚至是一個小時。當王敏起身時,她不知道那雙腿還是不是自己的,護目鏡裡淌下的汗水和流著的眼淚在王敏的心裡匯聚成了大海;夜晚,在入住的酒店裡,王敏繼續做線上的心理援助。黑夜裡,她點燃手中的燈火,在望不到邊際的黑色海洋裡巡航。

王敏:方艙醫院的心靈巡航者

背上二維碼進方艙開展工作

王敏:方艙醫院的心靈巡航者

漢陽方艙休艙前隊友合影

王敏:方艙醫院的心靈巡航者

會心驛站給予他力量

“感恩武漢,成長自己。”這是心理醫生王敏在漢陽方艙醫院做心理援助後最深的感受。王敏來自青白江區精神病防治院,2月21日,她作為四川省第十批援湖北心理醫療隊第4小組組長啟程馳援武漢。在漢陽方艙醫院裡,王敏和隊員們五個人一組,每天要對輕症患者及家屬、醫護人員們做心理巡診,再根據掌握的情況進行個體的心理干預和疏導。為了保護諮詢者們的隱私,王敏和隊員們用屏風在方艙醫院裡臨時搭建了兩個心理諮詢室,並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會心驛站”,也就是在這裡,王敏遇到了讓她記憶深刻的案例。

患者是位29歲的小夥子,一家四口都感染了新冠肺炎,姐姐2月初去世了,父母親分別住在不同的醫院裡,母親原有擴張型心肌病,因病情的加重被送往了火神山醫院。“他非常的焦慮不安,想著母親一個人在火神山,就想過去陪她,見上一面也好。”王敏從心理巡診中發現了小夥子種種的負面情緒,便開展了對他的心理援助。王敏把自己的微信留給了小夥子,以便隨時為他提供幫助,開展心理疏導。

“休艙後,小夥子轉到了火神山醫院,但是他和母親不能見面,父親那邊也在康復中,他一直表達著對我的感謝,我也覺得他的情況已經在慢慢好起來,但是就是在這個時候不幸卻發生了,他的母親去世了。”王敏收到這個消息,原本可以稍稍鬆懈一點神經卻突然繃得跟緊,死死地纏繞著心臟,讓人透不過氣來。過了十分鐘,王敏又收到小夥子發來的信息:王老師,我捐獻了媽媽的遺體,我是個不孝的兒子吧。“當時我哭不出來,眼淚卻使勁流,我真的沒想到他這麼小的年紀,卻有如此擔當和大局意識,換做我,我做不到的。”

“在那種情況下,要去感同身受,其實非常難”。在那天的日記裡,王敏這樣寫道:曾經的我給了您多麼大的希望,這時的我又是那麼的無助。我也知道此時的您一定躲著角落裡偷偷哭泣。請您相信,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我不曾歇下腳步,我陪您走出傷痛。

王敏:方艙醫院的心靈巡航者

雙流機場出發前照片

王敏:方艙醫院的心靈巡航者

漢陽方艙的第一個未成年人患者干預

方艙醫聯體 熬夜繪製的畫

3月2日,王敏作為一名心理醫生首次進入漢陽方艙醫院裡。在第一次心理巡診中,王敏就發現方艙內部分患者開始出現情緒的焦慮、急躁、失眠等,主要表現為反覆找醫生護士述說病情,“纏著”醫護人員問詢檢查結果,時而憤怒,時而不語或者哭泣,反覆要求吃藥治病等等。“患者關注病情,醫生關注診治,護士關注護理,那我們心理醫生就去為他們在心理上築起一道保護牆。”

14年臨床心理科的從業經驗讓王敏一開始就明白要使方艙中的患者得到有效救治,讓救治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聯手開展方艙中的“醫聯體”勢在必行,即“醫生+護士+心理治療師”聚焦一個新冠患者的救治。這個工作在充分溝通並討論後開始實現。

3月4日,四川病區情況交接中有了一份“特殊”的交班記錄;心理醫生治療意見,上面顯示了患者的臨床表現、心理問題的癥結、進行心理干預的措施等等。“連續幾天晚上我只睡了兩三個小時,這份交班記錄是我熬夜繪製的畫。與此同時,方艙裡也悄悄地發生著變化……患者的笑容多了,‘難纏’的情況少了,感謝的話語多了,人與人的理解多了,共戰的信心足了,方艙裡的關係也更和諧了,這是對我工作交出的最滿意的答卷”。在日記裡,王敏寫下了最真切的體會。

在援鄂的一個月時間裡,王敏瘦了10斤,她說當有諮詢者來告訴她 “老師,我的心情好多了,睡眠改善了,胸口沒那麼疼了,沒有那麼焦慮了,壓力轉移了”等等,她就覺得不累了。“那一刻,我能真實感覺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自3月4日開展方艙中的“醫聯體”直至休艙,王敏帶領的團隊線上心理服務患者或家屬85人次;方艙內個體心理干預患者或家屬、志願者14人次,心理科普知識推介8篇,累計患者800餘人次,心理巡診764餘人次。

王敏:方艙醫院的心靈巡航者

漢陽方艙,四分隊成員完成使命,準備回家

心靈巡航者 永遠在路上

湖北省婦幼88名,山東隊303名,四川隊302名,福建隊31名醫療隊員……王敏能脫口而出自己所在隊伍的人員情況。她也是青白江區第一個“請戰”的人。“以前沒有請戰一說,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需要我,我就第一個上。”王敏回憶起上一次做災後心理援助是在4· 20蘆山地震之時。那一天,王敏正在華西醫院陪護剛剛做完食道癌手術的父親,看見新聞蘆山地震了,她想災區肯定需要去做心理援助與干預。

“我當時腦海裡還在想這個事情,醫院就打電話來了,父親在旁邊就輕聲說‘你去嘛’。”於是,王敏給姐姐打了個電話,讓隔壁床的大姐幫忙照護一下父親,直接就從華西醫院出發了。“我沒有帶換洗衣服,穿了條睡褲,打車到成雅高速路口,和我的隊友們匯合。”

三天三夜,王敏沒有休息過,她在災區守護著那些被地震震碎的家庭。“每一次重大災難發生後,對人們造成的次生傷害會非常大,就是我們心理學所講的創傷後應激障礙,對災後民眾的心理干預及重建迫在眉睫,我們心理醫生是要用專業的知識和人文的關懷去領航那些迷失了心。”

3月17日,王敏在日記裡面寫道:酒店“大總管”張嶸,從我們入住那一天起就與我們並肩作戰,竭盡所能滿足醫療隊員的飲食、物資等生活保障,有求必應,常常忘記吃飯,聲音嘶啞的幾乎不能說出話來;“吃肉的妖精”每天一定是第一個在酒店大廳等候醫療隊員的志願者,只為協調保障心理醫療隊員出行的“特殊需求”;一位名叫“瘋鹿”的司機志願者,搭載著出方艙疲憊的我們,自覺的關掉音樂,減慢車速,不忍心將熟睡的我們驚醒;在武漢生活17年的青白江家鄉人凌玲,各種打聽來到駐地,給全隊50人送來“米婆婆,牛奶燕麥餐”等,為滿足我為隊友過生日的願望,她發動朋友圈,在這個特殊的時刻送來鮮花、生日蛋糕和禮物,不遺餘力與我們聯手佈置生日會場,就為給遠在異鄉的隊友一個難忘而又特殊的生日……

一個人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看什麼都是美麗的。王敏說,這些人是她力量的源泉,讓她帶著勇氣和希望專注於疫情之下的心理援助。在墨色般的海洋裡,王敏恰如心靈的巡航者,逆著光驅散著黑暗,她找到那些迷航孤單的船隻,領著他們抵達溫馨的港灣。(範月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