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我們家長怎樣配合,才能使他快樂、開心的學習呢?

仙島湖小鳳


人做事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個動機。

一個是自主動機:做事是出於興趣、激情、自我認同,所以在過程中充滿積極情緒,會得到更多的積極體驗,同時不會輕易放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正面循環。

另一個是自主動機的反面,即受控動機,就是受他人的控制。這可以是直接的控制,也可以是間接的控制。

如果孩子在某些學科遇到困難,需要克服,家長的干預作用如果是反向的,會破壞孩子的內在動力,產生反作用力,阻礙孩子的學習熱情。


有篇文章《瘋狂的黃莊:超前教育“十字路口”》火爆全網。

裡面提到了一個小男孩低年級成績不錯,四年級發現奧數跟不上,不甘心的家長瘋狂帶孩子上輔導班,成績突飛猛進,考到了黃莊讀中學。

在中學後,孩子經常考二三十分,老師找家長談話,每次談完後考的更差。

“其實是報復家長和老師。一學期下來後,真的什麼也不會了。”

這個孩子或許是成績贏家,卻沒有得到科學的精神養料。

地鐵上的媽媽,和輔導機構門口的爸爸,都付出了心血和時間;卻都被孩子“不良行為”現象困住了,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這時不妨一起聽一下,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故事。

作為粉絲無數的心理學大咖,他從小數學不好,一直被老師視為差等生,並建議他父親領他回家,當一名製鞋工人,不要再繼續學業了。

而少年阿德勒的父親,拒絕了。他相信孩子只是慢一些,絕不能放棄學業。

這種堅定的信念,給了阿德勒精神上莫大的支持。

偶爾一個機會,他解開了連老師也感到頭疼的數學題,一躍成為學習優等生。

他常以這件事啟發後來人:每個人都有潛能,遇到合適的機遇,可以挖掘和釋放。

是阿德勒的爸爸,面臨老師的提議,絲毫不為所動。

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和信任,是滋養阿德勒奮鬥的內在源泉。

教育學家德雷克斯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心思急躁的家長,可能會為孩子奔波於輔導班,提高孩子的藝術和學科成績,付出很多心血;

而更本質的教育,是來自你對待孩子的方式,鼓勵孩子的語言和以身作則。


每個家長,都是全身心愛孩子的,可是這份愛也需要及時反饋。

也許,以下兩點小建議,可以幫助家長們審視在教育中的角色和方式。

一, 觀察孩子的“不良行為”,瞭解他的習慣、情緒和特質,重新定義原因。

當孩子膽怯於陌生的環境,也許你可以帶他多參與幾次同齡人交流的活動;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者霍德華.加德納認為,個體智能的發展受到環境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教育條件的極大影響與制約,表現出差異。

一個即使在熟悉的環境中,也不太願意表達的孩子,也許在邏輯數理和自然觀察智能上更勝一籌。

給他時間,耐心等待,而不是急於干涉讓他第一時間發言。

當孩子苦惱於做題錯誤率,也許你可以和老師探討如何更科學地幫助孩子。

找到題目錯誤的原因,高效糾正,而非機械地懲罰,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二, 從內去尊重孩子,放下高高在上的權威感。

如果說第一點是方法論,相對容易,第二點更不容易,因為涉及到根深蒂固的價值觀。

社會的進步衡量標準之一,是以我們更尊重“人”本身而存在的。

如果孩子的想法是值得鼓勵的,作為家長也許可以去放下身段。

教育哲學家克里希那穆認為,教育在於如實地瞭解孩子,而不是把認為“他應該怎樣”的理想強加在他身上。

無論是社會交往能力,還是學科的成績提升,家長的陪伴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除了花費時間和金錢在課外班,更可以用心“看見”孩子的不良行為,觸摸內心需求,尊重他,傾聽他,幫助孩子如實瞭解他自己。

也許伴隨著更加融洽的親子關係,孩子會樹立科學的自我認知,更加自信,學習更加高效,教育才會水到渠成。


心理教練Melody曾婷



一、父母應該先以身作則

想要孩子喜歡閱讀,家長們就要首先去以身作則,為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如果家長們每天下班回家,只會抱著手機或電腦玩遊戲,卻口口聲聲的要求孩子支持孩子去讀書,怎麼可能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的閱讀習慣呢?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驚人的,家長們想要孩子愛上讀書,喜歡讀書首先就要以身作則,在家中的時候多看書。

二、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對孩子讀書和健康成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條件的話,家長可以準備一個書房。固定一個,一家人在書房裡讀書的時間培養孩子對讀書的興趣,長期一次孩子就會自覺的養成進入書房閱讀的習慣。當然,即使沒有書房,一張簡單舒適的桌子和椅子和乾淨整潔的書架也可以為孩子。組建一個完美的圖書角,讓孩子在這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中培養閱讀興趣。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當孩子身處書店或圖書館時,他看到周圍的人都在安靜的讀書,最好孩子就會在不自覺從安靜下來開始讀書。家長們可能覺得不大可能,但只要孩子多多的身處於這種良好的氛圍中,那麼他肯定就會被圖書館和書店的那種濃厚的讀書學習的氣氛所感染,自覺的靜下心來讀書。

三、多鼓勵誇讚孩子

每當孩子靜下心來,讀完一本書時,家長們不妨及時的給予孩子鼓勵和誇獎。與孩子分析交流書中的內容和有趣的事情,能夠增加孩子因閱讀所帶來的興趣,也能夠在二次分享的過程中讓孩子將其中的故事意義和情節記得更加的牢固,孩子在與家長分享時,家長及時的鼓勵也可以讓孩子。增強自信心,感受到家長對孩子的認可,那麼孩子讀書的熱情自然更加的高漲。


基因達人


不反對我先剖析一下問題吧——孩子需要...才能使他...學習呢?

經過語句的分析,大致結構就出來了,你的目的,並不是讓他快樂和開心,而是,學習!快樂和開心,只是修飾詞而已。

如果把問題的結構調整一下,需要我們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感到學習的快樂呢?我感覺這樣的路子更符合教育本色。

學習,永遠不是人生的目的,快樂才是。鑑於目前的社會發展,還遠未到我們全身心追逐快樂的水平,因此,才需要學習。對於絕大多數的孩子來說,如果學習過程不枯燥,功利性沒那麼強,才可能談得上快樂的學習。


釋然人生


第一,家長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放下手機,拿起書,跟孩子一起學習,給孩子耳濡目染的影響。

第二,不要把學習當做負擔,而是一種興趣,生活中慢慢滲透,譬如,孩子英語不好。家長在孩子玩的時候,可以放英文歌曲,不停的放。譬如孩子語文古詩掌握的不好,家長可以在家裡經常放古詩的音頻,慢慢滲透。

第三,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讓孩子覺得學習就是生活。譬如在上學路上,家長和孩子可以隨意的討論起某個問題。展開思路討論,打破了在家做作業趴在桌子上那種嚴肅的環境,更能開闊孩子的思路。


自稱教育專家的偽媽媽


放下手機,感同身受,從我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