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焦慮情緒說再見:掌握二八原則,做時間的主人

每天忙忙碌碌,碌碌無為,感到十分焦慮?

我聽到很多人在抱怨: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每天都忙到焦頭爛額,但還是常常因為完不成任務感到非常焦慮。

和焦慮情緒說再見:掌握二八原則,做時間的主人

雖然有的人可以通過縮短睡眠時間或直接通宵來確保任務能夠及時完成,但很明顯這種犧牲自己休息時間的做法並不是長久之計。

造成他們處於這樣狀態的因素有很多,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們缺乏時間管理的知識和經驗,不知道怎麼合理地分配時間和精力,導致生活一團糟,終日飽受焦慮的折磨。

我想屏幕前的你,可能或多或少會面臨相同的情況,不如花幾分鐘瞭解一下二八法則,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更好的把控自己的時間,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


二八法則

和焦慮情緒說再見:掌握二八原則,做時間的主人

(1)二八法則概念

二八法則指的是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20%,其餘80%是次要的。

作為經濟學原理的二八法則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並不陌生,我們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個重要論斷:大約20%的人掌握了世界上80%的財富。

二八法則在我們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比如某知名銀行針對客戶的服務原則,明確體現了二八法則的應用價值:

和焦慮情緒說再見:掌握二八原則,做時間的主人

該銀行員工培訓部分內容

(2)生活中的二八法則

當然不光是在經濟學上,在我們每個人每天資源分配上,二八原則也非常適用。

我們每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大概會佔五分之一,對我們的影響特別大;剩下的80%的事件是次要的,所產生的影響力比較小。

換言之,我們的努力和回報、投入和產出、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關係是不平衡的,很多時候少數有效的努力可以產生大效益,而大部分努力對於我們想要的結果而言更像是無用功。


和焦慮情緒說再見:掌握二八原則,做時間的主人

對此,很多人忙忙碌碌,卻碌碌無為,並不是他們不夠努力,而是因為時間和精力用錯了地方。

他們可能會將每天的時間和精力均勻的分佈在各個事件上,可能更看重80%次要的部分......

下面我們來看下面的兩個例子:

小林是一個非常刻苦的學生,非常自律。在疫情這段時間裡,小林每天能夠保障10小時的學習時間。

然而就在上一週,老師告訴其家長,小林的線上測試成績非常差,希望家長能督促小林學習,小林家長則非常困惑:自己家的孩子明明很努力呀!

小林也因為成績不佳顯得十分焦慮、憔悴。於是母親以小林臥室wifi信號好,需要找些資料為名義在小林旁邊偷偷觀察了小林一天的學習狀態。

終於小林母親發現了端倪,原來小林每天會花大量時間“記筆記”——1小時能寫好的筆記,她會花費4小時一筆一劃,工工整整地去記。


和焦慮情緒說再見:掌握二八原則,做時間的主人

為了擁有一份漂亮整潔的筆記,小林太過賣力了,以至於寫完筆記後已經精疲力盡,再無餘力去消化新知識。

小張今年剛剛入職一家編程公司,因為勤快麻利很受老闆賞識。

老闆每次讓小張去跑腿,小張都能又快又好的完成,老闆非常高興,於是分配了更多的活讓小張去完成。

在老闆面前風光無限的小張其實非常焦慮,非常痛苦。

首先給老闆跑腿耗費了他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眼看就要月底了,他離完成自己工作指標還差得遠。

其次,他總是希望給老闆很輕鬆的形象,有時候老闆教給他的任務,他完成的並不容易。

某個週末老闆讓他找一款汽車零件,他在本地找了遍,被告知只有隔壁A市有,最後他花了兩天時間去A市購買。


和焦慮情緒說再見:掌握二八原則,做時間的主人

小張過於看重在老闆面前的表現,為了得到老闆滿意的微笑不惜去做那些遠超過自己能力的事,而對於他最該做好的本職工作卻因此耽誤了。


將事件按照優先級排

上面兩個案例都在說明,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那些次要的事做的再出色,再完美也不如去做好最重要的20%的事件。

最科學的方法就是將事件進行優先級排序,分出輕重緩急,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上。

有人可能會說,我今天要做的每件事都非常重要,都必須完成。

的確會存在這樣的情況,但即便每件事都很重要,我們還是能夠根據重要性大小將其進行排序。

要知道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每件事做到極致,我們必須有所取捨

在這裡我給大家介紹一種管理心理學上常用的四項時間管理法:

和焦慮情緒說再見:掌握二八原則,做時間的主人

(1)A象限代表重要且緊急的事:比如身體很不舒服,需要及時就醫,我們必須儘快完成這類事情,但是此類事情不能太多,否則我們的身體和精神會吃不消。

(2)B象限代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比如健身、籌備一年後的考試等,這類事情對於我們的發展是

最重要的,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這上面。

(3)C象限代表緊急不重要的事:比如一個陌生人的電話等,這類事情很容易讓我們產生很重要的錯覺,事實上它是可有可無的。

(4)D象限代表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比如看劇、玩遊戲等,這類事情雖然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們應該把更少的資源放在上面。

我所舉得事例僅僅代表一類人的觀點,具體怎麼把每天的日程放在不同的象限,還是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

當我們著重去攻克每天日程中B象限的事件之後,我們將會充分感受到自主支配時間的掌控感


尋找每件事中20%的精華

當我們能夠將一天的事情進行優先級的排序,並根據輕重緩急去做事的時候,我們的時間會變的更加充裕有彈性。

如果要想要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就需要我們提高效率。

我們來看一個高效率的案例,前些日子火爆朋友圈的劍橋大學女學霸一天的作息安排:

和焦慮情緒說再見:掌握二八原則,做時間的主人

Holly Gabrielle

Holly每天六點半起床,然後開始做半個小時的瑜伽,以此來喚醒自己的身體。

七點半到八點半,她開始一個小時的學習,她會把需要複習的東西默寫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她可能會把雜記寫成一篇論文。為了防止自己過於投入,她會設置一個小時的鬧鐘。

八點半到九點十五Holly吃早餐.

九點十五Holly開始查閱相關資料,撰寫學術論文,直到十一點,上午的學習便結束了,剩下的時間吃些零食,查閱郵件。

下午的時候她基本上是在上課和做作業,晚上去健身房鍛鍊,十點半準時入睡。

和焦慮情緒說再見:掌握二八原則,做時間的主人

畢業考試中,Holly取得了全年級152人中的第一名

看起來頂級學霸的生活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整日沉溺在知識的海洋裡,反而張弛有度,該學習時學習,該放鬆時放鬆,似乎和普通人差別不大。

當然Holly和普通人有一個巨大的差別:那就是效率

如何提高效率?在每件具體的事件中,二八法則同樣適用。

每件事中都有大約20%最核心的部分,掌握這一點,對於整個事情的把控自然就得心應手了。

管理心理學上有兩個著名實驗,“搬運生鐵快實驗”和“鐵鍬試驗”則很好的說明了這個道理。

和焦慮情緒說再見:掌握二八原則,做時間的主人

管理學之父泰勒

搬運生鐵快實驗:

100多年前,伯利恆鋼鐵公司有一個75人的生鐵搬運小組,這些工人每天拼了命的工作(每人每天最多裝貨約12.5噸),卻拿著微薄的的工資。

公司面臨著生產力低下以及工人隨時罷工的風險。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花了仔細研究了工人搬運生鐵的流程,科學設計了一套科學的搬運方法,細化到工人每一步該怎麼走、每次搬運多重的生鐵、搬運鐵塊的角度和力度等,並根據此方法訓練了工人,工人覺得沒以前那麼累了,而搬運效率整整提高了三倍(47噸)。

“鐵鍬實驗”:

泰勒還在工廠裡研究了工人剷煤沙的工具、不同地點的鏟沙情況,最後設計出了幾套標準的鏟子,並根據情況不同分發給不同的工人,並教給他們一套科學的鏟沙方法。

結果非常驚人,每個工人每天的作業量從16噸提高到了59噸,工資從1.15美元漲到了1.88美元。

上面兩個實驗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做事的時候,能發現該事情最核心的部分,我們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一些最基礎的心理元素差別並不大。比如,人們對待刺激的反應時相差無幾,短時記憶都是7±2個組塊.....

差異更多的來源於人們對同樣一件事物的不同認知,進而產生不同的應對策略,產生不同的結果。

拿一個優等生和後進生作比較,假設有一節課講述全新的知識(和以往知識聯繫不大),同樣是45分鐘,優等生能夠掌握所講新知識的骨架和精華,而後進生可能只會理解一些皮毛的東西。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明明付出了很多努力,卻沒有什麼收穫,很可能是對事情整體的理解和把控出了問題,我們停留在80%次要的部分了。

當然,我並不是宣傳精英主義的思想,也不是主觀臆斷。

我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能夠從自己的生活中解放出來,去更好的感受和享受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