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矇眼”狂奔的瑞幸終於被自己絆倒了

北京時間4月2日晚間,苦苦等待瑞幸咖啡年報的投資者,等來了一則自曝財務造假的公告。

在審計2019年年報發現問題後,董事會成立了一個特別調查委員會。委員會發現,公司2019年二季度至四季度期間,偽造了22億元人民幣的交易額,相關的成本和費用也相應虛增。

消息一出,市場譁然。瑞幸盤前股價一度暴跌超過85%。開盤後股價暴跌78.55%,前一小時內五次觸及熔斷、暫停交易。最終,瑞幸咖啡當天股價暴跌75.6%,市值縮水至15.38億美元。相比前一天66.3億美元的市值,一夜之間蒸發了近51億美元(約361億人民幣)。

而事情似乎早有端倪。

1月31日,知名做空機構渾水發佈了一篇匿名報告,在這份長達89頁的報告中,調查者僱傭了92個全職和1418個兼職調查員,在全國900多家門店蹲點,收集了25843張購物小票,大量內部微信聊天記錄,以及關聯人與企業的工商信息,並錄製了11260個小時的門店錄像。

最終這一報告給出的分析結果為:2019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每家門店單天銷量至少誇大了69%和88%;同時,又通過誇大廣告支出,虛報除咖啡外其他商品的佔比來掩蓋單店虧損的事實。

在當時,瑞幸通過SEC官網發佈公告,堅決否認報告中的所有指控,並且指出報告的論證方式存在缺陷,所謂證據也毫無依據。實際上,自從2017年瑞幸咖啡成立,質疑一直伴隨著這家公司,即便成為有史以來最快上市的獨角獸公司,也無法消弭市場對它的爭議。

2019年中,在瑞幸上市後不久,幕後大佬陸正耀就正面回應了這些質疑:“外界評論瑞幸咖啡常用的一個詞叫‘矇眼狂奔’,其實我要說,狂奔是真的,但是並不是矇眼。”

然而,這次的自曝造假後,在質疑聲中一路狂奔的瑞幸咖啡,終於被自己絆倒了一回。

為何僅COO一人“背鍋”?

兩個月前那份做空射出的子彈,飛到四月引爆了瑞幸的股價。

21tech梳理發現,在這兩個月內,先是多家律所聯合對瑞幸咖啡發起集體訴訟。在二月初,加州的GPM律所、 Schall律所,紐約州的Gross律所、Faruqi律所、Rosen律所和Pomerantz律所等發起訴訟,為在2019年11月13日至2020年1月31日間購買過瑞幸咖啡股票的投資者追回損失。

後是在三月開始,是中概股公司公佈2019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財務數據的時間,在瑞幸咖啡選擇自曝之前,已經有多家中概股公司發佈了全年財報,但瑞幸卻遲遲未能發佈。

最後,就是4月2日瑞幸咖啡宣佈成立特別委員會以負責進行一項內部調查,調查審計師在審計2019年財年財務報表的過程中發現的某些問題。

在公告中,特別委員會今日向董事會提供信息表明,自2019年二季度起,公司的COO、董事劉劍,以及下屬幾名向其彙報的員工,參與進行了某些違規行為,包括偽造某些虛假交易。

特別委員會建議採取糾正措施,包括對劉劍和部分相關員工停職,以及終止與虛假交易相關的合同和往來。董事會接受建議並已經落實了特別委員會提出的針對目前所發現的所涉虛假交易的相關當事人和當事方的措施。公司未來將根據調查結果對相關當事人員採取相應措施,包括追究法律責任。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21tech,瑞幸咖啡因“不得已而為之”才選擇自曝。一方面,遲遲不遞交財務報告的瑞幸,面臨著退市的風險;另一方面,第一時間自行披露造假事實,也是在降低未來遇到的法律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5月17日瑞幸才上市,這就意味著瑞幸上市之後的的全部銷售數據中,絕大部分都是偽造的;但在調查報告中,偽造行為的責任卻全部都歸咎給了首席運營官劉劍。

根據《瑞幸閃電戰》一書的表述,瑞幸公司的COO負責監測每日的公司運作,並直接報告給首席執行官,需要全面負責公司的市場運作和管理;參與公司整體規劃,完善公司運營管理等。劉劍自己則這樣概括:“簡單來說,與收入、成本相關的事物我都要管。我要監控所有部門運行的指標,包括效率指標、財務指標。”

而依據瑞幸咖啡官網資料,劉劍與公司創始人錢治亞一樣,出身於神州系,是陸正耀的門徒之一。

劉劍於2005年獲得中央財經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士學位。在2008至2015年,他先後擔任神州租車車輛管理中心副主任和收益管理負責人;2015年-2018年擔任神州優車收益管理負責人;2018年5月起擔任瑞幸咖啡COO,自2019年2月起任董事。

他最近一次的公開露面,是2019年下旬在瑞幸咖啡獨立小鹿茶品牌的發佈會上,21tech曾受邀參加了這一場發佈會,會上劉劍向外界宣佈了新的品牌代言人,以及小鹿茶的一系列規劃和加盟模式。

當時,劉劍在提及瑞幸咖啡的時候表示:“我們的速度太慢了,總有消費者和我們說,我住的地方還沒有瑞幸咖啡。所以我們的速度要更快。”而依據瑞幸咖啡錢治亞在上市後的一次公開演講,瑞幸將在2021年年底前擴張至1萬家門店,日均開店7家。

這似乎也可以解釋為何劉劍選擇作假:因承受了巨大的KPI壓力,選擇偽造財務數據而瞞天過海。但是,這並不能洗刷市場的疑慮,因為長達三個季度、偽造金額數量超過瑞幸咖啡營收的75%,沒有其他管理人員特別是CFO的配合,是不可能做到的。

瑞幸還能站起來麼?

過去兩年,瑞幸咖啡的擴張速度令人驚歎:從2017年12月首家店開業,2018年瑞幸直營店鋪超過2000家,2019年二季度接近3000家,其中快取店的比例佔到九成以上。

但是,這樣的速度背後,一直也有著質疑的聲音。

“我個人覺得瑞幸本身並不是一個做咖啡的公司,咖啡只是他的獲客工具,他是做會員的公司,最終盈利還是靠零售毛利或者異業營銷,”看懂研究院研究員宋暘向21tech指出。

所有的故事和投入,剝離到最後,都是財務指標,折算成獲客成本、復購比率,客單價,年消費頻次,消費金額,單客戶利潤值。“但是很遺憾的是,瑞幸的財務數字是假的,”宋暘說。

對內,瑞幸咖啡用迅速擴張的線下門店和誇張的補貼額度攻城略地,對外瑞幸用漂亮的數據講述了一箇中國咖啡市場的“童話”:中國的人均咖啡年消費量僅為4杯,相比美國400杯、東亞國家日本的超過100杯的市場空間,瑞幸完全有理由成為中國咖啡行業的收割者。

“如果按照瑞幸說的數字,那麼中國的人均咖啡年消費量肯定不止4杯了,”一位業內人士人士告訴21tech。“在房租、人工成本都很貴的情況下,瑞幸咖啡就是賠本賺吆喝。”

然而,這樣的故事,依然吸引了包括貝萊德在內的諸多機構投資者。依據WIND數據,瑞幸的前十大機構股東中不乏美國銀行、瑞銀、Melvin資本管理公司等有名的投資機構。而重倉瑞幸咖啡的基金中,也有美洲基金(American Funds)、貝萊德(BlackRock)等國際知名資管公司。

在自曝財務造假之後,瑞幸面臨的不只是來自國外投資者的索賠訴求。

“國內方面,短期出現的風險很可能是來自供應商的應收賬款擠兌,”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長期來看,中國投資者如果對瑞倖進行投資,依據新《證券法》,是可以依法對其發起訴訟的。”

3日,一位瑞幸咖啡的員工告訴21tech,消息事發“非常突然,事前沒有預兆”,他同時表示,目前瑞幸的運營一切正常,今天上午甚至還出現了因訂單大量增加而發生的服務器崩潰。

而在當日上午,許多人的朋友圈出現了集體曬“抄底瑞幸咖啡”的一幕,大量用戶開始使用手裡的優惠券購買咖啡,許多線下門店也出現了排長隊提貨的情況。

或許是為了激勵員工,瑞幸咖啡董事長陸正耀則在朋友圈曬出了一張“今天也要元氣滿滿”的圖片;CMO楊飛則在朋友圈中表示:“資本的事我也不清楚我也不想問大家也別問我。我就知道經歷這麼多看到這麼多,做人呢,兩件事最重要: 必須實事求是,永遠元氣滿滿!#謝謝關心,我們反思。”

截至目前,瑞幸咖啡公關並未回應21tech有關數據造假的置評要求。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