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清明時節雨紛紛 生命教育何處尋


【科普時報】清明時節雨紛紛 生命教育何處尋


□ 李崢嶸

學有道 用心理學提高學習力

“風落梨花雪滿庭,今年又是一清明。”仲春與暮春之交的清明節,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每逢清明時節,中國人掃墓祭祀,緬懷祖先,喚醒家族共同記憶,促進家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這也是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良好時機。

繪製家族樹,瞭解自身何來

你知道父母的名字,那你知道爺爺奶奶的名字嗎?爺爺的爺爺叫什麼?爸爸媽媽是怎麼認識的,爺爺奶奶又是怎麼認識的?

每一個人都會思考“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父輩、祖父輩、先祖從哪裡來,經過怎樣的遷移跌宕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家族裡的每一個人都有什麼樣重要的事情?

有一個最簡單的學習方式可以讓我們追祖溯源——繪製家族樹。依據血緣關係或親祖關係把每一個人聯繫起來,再按照輩份排序構成樹的模型。

最簡單的家族樹只要寫上每一代人的名字、出生地和基本特點,再形象一點,可以配上每一個人的照片或者畫像。

在這棵大樹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家族起源、家族關係以及家族成員的基礎信息。一般家庭追溯到第四代就足以讓孩子看到百年的跌宕歷史和歷史洪流中每一個人的頑強求生。你會看到你是蒼天大樹的一片葉子,生命息息相關。你的生命是從很多祖先那裡來的,即使有一些人你從未見過,如果缺少了任何一個人,就沒有你了,他們的身體消失了,但是生命依然是連接在一起的。樹影婆娑,似乎在說:“人類的生活是艱難的,樹木的生存是艱苦的。你害怕,是因為你走的路引導你離開了母親和家鄉。但是你走的每一步、每一天都引領你重新走向母親。”(引自黑塞詩句)

訪談家人,記錄生命的歷程

在家族樹的基礎上,大中學生還可以做更詳細的家族訪談。你可以假裝自己是一個記者,正在寫一篇關於你的家庭的報道。你可以給自己列一個採訪提綱:

你是如何出生的?你最想了解家裡的誰?你的父母有怎樣的童年?你們家有什麼自豪的或者悲傷的故事?為什麼家裡沒有某人的照片?為什麼某人在照片上從來不笑?為什麼你父母不喜歡提到某人?你覺得自己和家族裡其他人有什麼相似或者截然不同的地方?

假設你的編輯特別慷慨,你想寫什麼題材、想寫多少字、想寫成什麼樣子都沒有限制。你可以盡情去了解,挖掘出家族樹成長的土壤。如同尼采所說:“人和樹其實是一樣的,越是要看到高處的陽光,就越是要把根扎進黑暗的地底。”

做一個你的家族口述歷史,做一個家族採訪,都是很好地認識自己的方式,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和你的家族鏈條放在一起,看到你的生命是整個家族中的一個環節。

錢穆先生曾經在《國史大綱》的序言裡提出,任何一國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在此基礎上,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對我們家族的歷史、我們自己的歷史,也當保持這樣的態度:略有所知,附隨溫情與敬意,方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生之希望,命運共同體的意識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清明節氣,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親近自然、踏青遊玩的時節。這時節,太陽黃經達15°,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生命教育包括生和死,面對死亡會悲傷、痛苦,甚至怨恨和恐懼,也有對生命美好的頌揚和珍惜,從追憶過去、珍惜當下到放眼未來,未來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過好每一個今天就能創造明天。

生命之美好,來自獨特。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也都離不開他人的支持和幫助,我們有幸被賦予生命,要學會協作、共同前進,就如同約翰·多恩的名言:“沒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如果海水沖掉一塊/歐洲就減小/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敲響”。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剛看到一個新聞,一個孩子在被要求寫了保證好好學習的保證書一個小時後跳樓自殺。而有關數據顯示中國兒童自殺率居高不下。自傷和傷人的原因很多,其中生命教育始終缺位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對自己的生命、對他人的生命,毫無敬畏、憐憫、珍惜之心,才會衝動之下輕言放棄。所以正要借清明瞭解:自己的生命從哪來、有多來之不易。以積極的態度珍愛每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自尊自愛、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作者為教育專業碩士、北京市金牌閱讀推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