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看《道德經》與期貨股票市場

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看《道德經》與期貨股票市場

《道德經》是一部窮盡宇宙根本的煌煌鉅著。如果要把《道德經》濃縮成兩個字,那就是“陰陽”,它揭示了這個世界的一切其實都是由“陰陽”兩個字構成的:天地、男女、正反、高低、漲落……轉載來自曾憲斌:《道德經》與股市的總論

1、“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後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

林語堂這樣評價《道德經》的。翻閱道德經的人包括證券投資者。我經常向朋友推薦《道德經》,稱讀懂領悟其中的道理,不僅對人生觀,對投資理財、股市操作等都不無益處,能昇華到一個新的層面。

當然很多人最初會覺得有點茫然,幾千年前古人寫的東西怎麼能指導現代社會的股票投資呢?

《道德經》是一部窮盡宇宙根本的煌煌鉅著。如果要把《道德經》濃縮成兩個字,那就是“陰陽”,它揭示了這個世界的一切其實都是由“陰陽”兩個字構成的:天地、男女、正反、高低、漲落……

萬事萬物莫不如此,且相互之間互相轉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股市又何嘗不是呢?濃縮起來,無非就是“升跌”兩字。

利空利多、陰線陽線、買進賣出……說到底不是陰陽又是什麼呢!如果你承認《道德經》對陰陽的解釋最恰當、精準,承認它揭示的陰陽轉換規律是正確的,那你就不得不承認它對於股市升跌、空多、漲跌之間的轉換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指導意義。

久而久之,你就一定會像林語堂先生所言,最後會覺得很需要這種學說。

如果再加兩個字來濃縮《道德經》那就是“觀復”,也就是說,它所揭示的“陰陽互換”等辯證思想不是偶然發生,而是必然發生,而且反覆發生的。

所謂“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可不是嗎?牛市熊市、時漲時落、天價天量、地價地量……哪裡有什麼新鮮事呢?週而復始大道不止啊!

我經常說股票投資是分層次的,從聽消息、分析技術,到人生觀、世界觀,格局有大小之分,而哲學是指導人的世界觀,指導人活動的基石。

如果你讀懂了《道德經》,你就有了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學,就能讓你在更高的層面俯瞰人生,同時也俯瞰證券市場股票的漲漲落落,就能夠預知未來走勢的大致路徑。

有一定人生閱歷,特別有幾次牛熊週期歷練的人,可能會很快領悟《道德經》的驚人之美,初出茅廬者可能一開始會覺得好笑,

但不妨硬著頭皮學一學,記一記,它一定會讓你在日後更快地領悟股市真諦,更容易茅塞頓開,在“七賠二平一賺”的兇險市場裡面長久生存下去,受益恆長。


2、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歷來被認為是《道德經》的核心。人效法地、地效法天、而天地的運行又是效法“道”,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客觀規律。

而“道”又是效法什麼呢?答曰“自然”。這個“自然”有學者解釋為大自然,其實倒不一定確切。

因為“天地”就是大自然,倒是另一種解釋更為符合老子一以貫之的思想,如同“道可道,非常道”一樣,這裡的“大道自然”是非常大自然。它指的是“自己如此”並非“名此”!

也就是說,“道”只臣服於他自己(無為而治),沒有外在意志的干擾,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順其自然。

股市中恰恰有太多的“不法道”、“不法自然”的人和事,人為的意願、意志左右著、干擾著許多股民的操作。

特別是那些天天坐在電腦旁,時時盯著K線走勢的股民,心裡波動的曲線與K線圖的走勢相仿,盤中一點的跳水或者拉昇都可能隨時改變自己的心態和操作思路。

不乏這種情況:本來預定好今天要賣出,賣出的價格都考慮得很清楚,就是因為盤中的某些波動,變成賣不成甚至是反向操作。

在2007年、2008年的大牛大熊中,我們常常驚訝這麼明顯的大牛上漲趨勢,會有這麼多人賣出股票,而2008年股票下降通道中又會有那麼多人不斷加倉。

單從理性的角度分析是很難犯此種低級錯誤的。然而,人恰恰總是被情緒所左右所支配。

許多人在熊市中被套捨不得斬倉,總是僥倖期待股市會反彈到他解套的位置,而不能以“道法自然”行之,結果必然是步步邁向——越套越深的深淵。


3、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對水推崇備至,水有形無狀,誰也說不清水的形狀,把它放在什麼樣器皿裡面,它就是什麼樣的形狀,放在圓桶,它就是圓形;

放在方桶,它就是方形;放到管子裡它就細長;管子彎彎曲曲,它就蛇狀前行。見熱成氣,遇冷結冰,遇風成浪,遇水相隨相融。

做股票的人如果能夠真誠的向“水”學習,一定可以收益多多。

比如說水的行為方式就很值得我們學習,當它遇到阻礙時它從不硬碰,而是隨形就狀、迂迴百轉、繼續前進,就是“曲”則全。

做股票就需要這種順其自然,不與走勢抗爭的“不爭”情操,股市的均線系統向上,“右側”形成之時,做多順應向上趨勢;

股市的技術指標完全變壞,表明上升趨勢轉為向下趨勢,就不要心存幻想,總以為自己選的股票很好,能夠鶴立雞群,殊不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自以為高明者、與大勢抗爭者,十有八九都以慘敗而告終。反之,股市上升,有的做空之人,滿心認定指數或股價一定要跌落到某一心理價位才肯建倉,結果往往並不能如願,股市的運行根本不會考慮你的主觀感受如何。

莫若水,不爭為好!


4、榮辱若驚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受到尊寵或汙辱都感到擔驚受怕,就像身體要經受大的病患或其他的憂患一樣。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我們之所以有憂患是因為我們有這個身體,等到我們沒有這個身體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可憂患的呢?

也就是說什麼事情如果涉及到了自己的切身利益,都會“榮辱若驚”。反之,如果與自己沒有什麼利益上的衝突,那就會比較冷靜,比較理性了。

最典型的莫過於看足球,只要你不是某個球隊的球迷,那麼誰贏誰輸都不會讓你“若驚”。但如果是中國隊參加比賽,情況就大異:贏了狂喜、輸了沮喪。

同樣,股民要做到“榮辱不驚”是很難很難的。因為他們不僅在看比賽,自己就是賽場上的運動員,顯示屏上的每一時每一分的漲漲跌跌,都關乎著他們市值的增長或縮水,大戶們會折算今天又多了一輛寶馬,小散們賺了幾天買菜的錢而屁顛屁顛。

虧了呢?大部分人會唉聲嘆氣——哎呀,一套房子沒了;小散們會痛心一年的工資沒了。在這樣的心態下,想客觀地分析市場的信息,進行理性判斷,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手中有股,心中無股”才能做到“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只是真正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實在是太少了。而主力機構恰恰是利用了小投資者的“榮辱若驚”,利用利空收集籌碼、利用利多來出貨逃走。


5、物壯則老

“物極必反,物壯則老”。任何事物發展到極致後必然會走向它的反面。人從一生下來開始成長,“幼而少,少而青,青而壯,壯而老,老而衰,衰而亡”。

旭日東昇至正午陽光最為猛烈,但恰恰是其轉盛為衰的開始,這就是天下的“大道”,任何人與事都逃脫不了這個自然的法則。

“天量天價”正是股市的“物壯”之時,“天量”時,人氣何其洶湧,氣勢何其澎湃,好像資金取之不竭、源源不斷。

“天價”時,指數一再創出新高,在證券部人聲鼎沸的歡呼聲中勢如破竹,似2有一去不回頭的上升能量,人們對“頂在頂上”的預期卻不知老子早已預見“物壯則老”,“天量天價”必將走向它的反面——太陽總要落山,太陽就要落山!

地量地價“比於赤子”,如出生的嬰兒,“猛獸不據,攫鳥不搏”,兇猛的野獸不會吃他、兇猛的鳥獸也不會抓他。“地量”不就是沒人去買嗎?“地量”時,人們都擔心“底在底下”都不敢去買。

而恰恰是這個時候“嬰兒”健康自然地逐步長大起來,越在“地量地價”時越要看到此時猶如太陽初升前——黎明的黑暗。

越能忍受一時的冷清寂寞,就越能夠享受“物壯”的喜悅。可惜大多數人總是在“地量地價”時揮淚斬倉、“天量天價”時慌慌忙忙跳入火海,甚至不惜借錢滿倉,結果是“七賠二平一賺”。


6、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聾”。五彩繽紛的色彩讓人眼花繚亂,五種音樂的喧囂令人耳音不辯,太雜的味道混雜在一起,讓你嘗不出什麼口味。

何況其中還有一些居心叵測,要在“五色、五音、五味”的信息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品出其中的“主色、主音、主味”。

我們認為還是要順應自然,順應趨勢。這些年來我們發現,歷史是由無數力量的合力推動發展的,這些合力來自於“正反”的作用力,既有“正”的作用力,也有“反”的作用力,它們對沖之後,仍有勝出的力量主導走向,這就是“道”。

股市中這個“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K線的均線系統。如同拔河,任何利空利多都會反映在均線系統的走向上,如果多方勝出就是“向上”、空方勝出就是“向下”。

年線、月線代表著長期趨勢,周線代表著中期趨勢,日線為短期趨勢,分時圖則是隨機的超短期;越長期的趨勢越可靠,以此來判斷各種信息——去彼取此,就不至於“目盲、耳聾、發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