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員帶你宅久見:老早之上海迪士尼(下)

與迪士尼“別苗頭”:萬籟鳴創作卡通片


迪士尼在中國的成功也帶動了中國動漫事業的發展。上海更是湧現出了大批優秀人才,其中,萬氏兄弟在19世紀30年代也設計了中國的卡通人物,拍攝卡通片,引起了一定的反響。1936年《競樂畫報》曾刊登萬古蟾與其創作的卡通形象,稱萬古蟾為“中國的華德·迪士尼”,漫畫底部還附了一行字:“卡通漫畫現在在中國很風行,萬古蟾昆仲四人所做卡通影片已不少,為明星公司特別出品”。甚至國外媒體也對此報道,美國知名的《體育畫報》(Sports Illustrated)當年也報道了萬氏兄弟製作屬於他們的“米老鼠”。

迪士尼卡通片啟發,萬氏兄弟1941年推出中國第一部、世界第四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使得中國電影首次與美國電影在世界範圍內被相提並論。1964 年萬籟鳴導演的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完成,蜚聲國際。

館員帶你宅久見:老早之上海迪士尼(下)

館員帶你宅久見:老早之上海迪士尼(下)

《競樂畫報》(1936年第10卷第43期第26頁)

館員帶你宅久見:老早之上海迪士尼(下)

《鐵扇公主》劇照 《青青電影》(1941年陳雲裳新裝特刊)-1頁


米老鼠與上海本土明星的相遇

當米老鼠來到上海灘,作為迪士尼卡通最紅的明星,一旦與1930年代上海本土明星相遇,又會發生什麼樣有趣的情景呢?

1935年《聯華畫報》雜誌上出現了這樣一幅漫畫。畫面上,可愛的米老鼠為上海當紅影星王人美獻上一尾魚,旁邊的文字寫著:“米老鼠巴結我們的野貓——王人美”。兩個銀幕上閃亮的明星首次站在了一起,“貓鼠之間”相逢一笑,看上去是如此生動和諧。

館員帶你宅久見:老早之上海迪士尼(下)

1930年代的十里洋場,由葉淺予先生繪製的反映小市民生活的“王先生”系列漫畫十分火爆,曾先後兩次被搬上銀幕。1939年,有畫者在上海《現世報》發表《外國米老鼠拜望王先生》),描繪了兩個漫畫人物相遇的戲碼。顯然,王先生被外國米老鼠的形象嚇壞了。漫畫從某種程度反映出迪士尼卡通形象對市民觀念的衝擊,也反映出底層社會對外來文化的些許隔膜和牴觸。

在民國時期的娛樂語境中,如果說王人美代表了高大上和白富美,那麼王先生無疑就是矮矬窮的猥瑣男形象。在上海漫畫作者兩種截然不同的本土化敘述中,米老鼠在不同的社會層面,既可以與上海的高大上和諧共處,也會發生與小市民的衝突對立,這實際上體現出1930年代上海社會本身的矛盾和複雜之處,歌舞昇平與內憂外患交織出錯綜迷離的世相,悄然鑄就了魔都上海的魔性。

館員帶你宅久見:老早之上海迪士尼(下)

《聯華畫報》,1935年第5卷第11期第18頁

館員帶你宅久見:老早之上海迪士尼(下)

館員帶你宅久見:老早之上海迪士尼(下)

《現世報》,1939年第53期第12頁

本土長篇漫畫——米老鼠兩游上海灘

民國時期的上海,許多報刊都會刊載迪士尼卡通漫畫和故事。1939年前後,上海報刊出現了一批以米老鼠為主角的本土創作長篇漫畫作品,其中以《世風》雜誌上的《米老鼠游上海》(範琅作品)以及《電聲》雜誌上的《米老鼠》長篇連載漫畫較為著名。《米老鼠游上海》以一雄一雌兩隻米老鼠來上海遊玩為主線,將米老鼠的形象巧妙地嵌入到民國老上海的都市生活中,春節、中秋、黃包車、旗袍、外灘、國際飯店等中國和上海元素都給人以眼前一亮的親切感。

館員帶你宅久見:老早之上海迪士尼(下)

《世風》1939年 漫畫 《米老鼠游上海》(圖選)

差不多十年之後,本土米老鼠長篇漫畫作品再次出現在公眾面前。其中,《兒童世界》再次推出同名《米老鼠游上海》漫畫,只不過作者另有其人,畫風也隨之一變。抗戰勝利後的人們並未迎來熱盼的和平,此時的米老鼠形象少了一份天真,多了幾許辛辣。

17歲的張愛玲:論卡通畫之前途

1937年,17歲的張愛玲在聖瑪莉亞女校校刊《鳳藻》上以“高三 張愛玲”署名發表《論卡通畫之前途》一文。文章提到,雖然卡通畫這名詞在當時的中國只有不到10年的歷史,但大概沒有一個愛看電影的人不知道華德·狄斯耐的《米老鼠》的。她認為,卡通的價值決不在電影之下,“如果電影是文學的小妹妹,那麼卡通便是20世紀女神新賜予文藝的另一個玉雪可愛的小妹妹了。我們應當用全力去培植她,給人類的藝術發達史上再添上燦爛光明的一頁。”

張愛玲曾自稱“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她的內心世界是比較封閉的,因此交友也很少。與她有深交的好友,大多也是電影的發燒友,例如她的終生至交炎櫻。1941年,她們就讀於香港大學時,曾經一起“冒死上城去看電影——看的是五彩卡通” 。

館員帶你宅久見:老早之上海迪士尼(下)

《鳳藻》,1937年第17期4-6頁

林語堂三談米老鼠

林語堂先生曾先後三次以米老鼠為題撰文,站在“生活的藝術”高度,大力提倡迪士尼卡通片的幽默態度。這三篇文章分別是:刊載於上海《論語》雜誌(1935年75期)的《論米老鼠》、 收錄於雜文集《愛與諷刺》(上海自強書局,1940年)的《米老鼠》、收錄於《諷頌集》(上海國華編譯社、龍門聯合書局,1941年)的《米老鼠》。其中《論米老鼠》一文,原作以英文寫成,首先發表在南京的The China Critic(1935年9月19日)上。針對當時一部分目中無人的青年人,文章通過談論迪士尼的價值,來表達卡通之於當時的中國所具有的諸多現實意義。

館員帶你宅久見:老早之上海迪士尼(下)

林語堂的《On Mickey Mouse》 《the china critic》 1935年第10卷第12期278-279頁


張光宇的迪士尼肖像

抗戰勝利以後出現的電影刊物,相對於大量出現的通俗雜誌,學術影刊寥如晨星,其中,《電影論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刊出的“金像獎特輯” “卓別林特輯”“國際電影泛論特輯” 等,具有很大的學術價值和資料價值。隨著迪士尼作品的成功,1948年《電影論壇》推出新年特大號米老鼠特輯向迪士尼致敬,由於刊集當時眾多電影藝術家、漫畫家、美術家等大師創作於一身,這期雜誌發行後廣受關注,其內容至今仍舊讓人津津樂道。

館員帶你宅久見:老早之上海迪士尼(下)

期刊封面畫有米老鼠圖案,背景為華特·迪士尼肖像,其裝幀設計為中國著名漫畫大師廖冰兄。該期刊用前16頁篇幅講述了美國華特·迪士尼公司以及旗下動畫“米老鼠”在中國的廣泛影響,有中國美術家、畫家黃茅、王益論發表的《關於淺談卡通藝術》和《綜合藝術的新紀元》的文章,以及孫明經對華特·迪士尼本人的專訪《繪動大師會見記》。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期刊載有《大鬧天宮》美術設計師張光宇為華特·迪士尼本人畫的漫畫肖像。張光宇的作品被認為在民族藝術的基礎上,吸取外國美術中的優秀成分,形成形式感極強,富有民族趣味的時代感風格。日本幾個重要的大漫畫家,如手冢治虫、宮崎駿等,都受到張光宇的影響。他是真正被西方的美術界所傳頌的中國經典的美術形象創造者。

大師眼中的大師,畫家筆下的畫家,不知道張光宇動筆的那一刻,除了惺惺相惜,創作出中國動畫傳世之作的心靈種子是否已經悄悄地埋下?

館員帶你宅久見:老早之上海迪士尼(下)

迪士尼漫畫肖像 《電影論壇》,1947 年 第 1 卷 第 2 期

媒體探秘迪士尼片場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迪士尼卡通片開始陸續登陸中國各大城市,逐漸為中國觀眾所接受和喜愛。中國觀眾在觀看趣味橫生的迪士尼卡通片的同時,也好奇於其製作的精良和技術的高超。當時上海的《申報》《良友》《大美週報》《知識畫報》《電聲》《好萊塢》等報紙雜誌紛紛撰文介紹迪士尼卡通片的配音、配樂、製作、著色技術以及片場情況。

館員帶你宅久見:老早之上海迪士尼(下)

館員帶你宅久見:老早之上海迪士尼(下)

《知識畫報》,1937年第5期26-27頁

館員帶你宅久見:老早之上海迪士尼(下)

《好萊塢》, 1939年第54期21頁

館員帶你宅久見:老早之上海迪士尼(下)

《電聲》,1937年第6卷第1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