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真的嗎?大錯特錯!世界不是你想的這樣!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真的嗎?大錯特錯!世界不是你想的這樣!

正在看文章的你是否願意做這樣一件事:

身上掛著一塊"來Joe's飯店吃飯"的牌子,在路上逛30分鐘。


有人可能會問,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只能說:如果你願意這麼幹,你可以學習到一些你以前不知道的,有用的東西。

所以,

你願意麼?

你覺得有多少人百分比的人會願意呢?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真的嗎?大錯特錯!世界不是你想的這樣!

其實這是心理學家1977年做的一個實驗,實驗的結果很有意思。


在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中,62%認為其他人也會同意這麼做。在那些拒絕這麼做的人中,只有33%的人認為別人會同意掛廣告牌。


這個實驗充分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存在著"虛假同感偏差"。這個名字乍一聽很陌生,但它其實指的是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它是人們堅信自己信念、判斷正確性的一種方式。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真的嗎?大錯特錯!世界不是你想的這樣!

在掛廣告牌的這個實驗中。人們也存在著對於自己信念的執著,覺得自己的看法一定是對的,而且大多數人一定與我有一樣的看法。


比如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可能會說:"那些拒絕的人是怎麼回事?這有什麼不好?假正經!"而那些拒絕掛廣告牌的人會說:"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都是怪咖"。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真的嗎?大錯特錯!世界不是你想的這樣!


世界並不是你以為的樣子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魯豫的一次採訪。當時採訪的對象是山區裡的孩子們。


魯豫:會有肉什麼的嗎?

女孩:沒有!

魯豫:為什麼不吃肉呢?肉容易壞是嗎?

女孩:…………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真的嗎?大錯特錯!世界不是你想的這樣!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真的嗎?大錯特錯!世界不是你想的這樣!

這段採訪把魯豫又一次推向輿論熱潮,她也又一次被譽為"情商最低女主持"。


魯豫科班出身,畢業後就進入央視工作,並且被選為"中央電視臺最受歡迎的十大節目主持人",她還參加主持了香港迴歸、戴安娜王妃葬禮、美國總統大選等新聞直播節目,這明明是一位很優秀的主持才對,為什麼頻頻被說"情商低"呢?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真的嗎?大錯特錯!世界不是你想的這樣!

因為她也存在了虛假同感偏差。魯豫出生在上海,長大在北京,無論怎麼看,她的父母都是國際廣播電臺的播音員,怎麼看魯豫和"貧窮"都不可能搭上邊。


因此,當提到不吃肉時,她當下的第一反應是:肉容易壞。因為這是她對肉的認知,也是她以為所有人對於肉類食品都固有的認知。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真的嗎?大錯特錯!世界不是你想的這樣!

無獨有偶,古代也有一樣的故事。


相傳晉朝時,有一年發生了饑荒,老百姓沒有糧食吃,只能靠挖草根、啃觀音土度日,因此餓死了很多人。


很快消息傳到了宮中,坐在皇位上的晉惠帝聽完以後,經過苦思冥想終於冒出來一句"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這句話一出,可想而知,滿朝文武只能對他"翻白眼"。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真的嗎?大錯特錯!世界不是你想的這樣!

晉惠帝並不是不體恤百姓,只是她跟魯豫一樣,有著"虛假同感偏差",他無法想象饑荒到底是怎麼回事,在他心中,可能只是吃不了山珍海味,只是吃的簡單點,如此而已。


很多人可能覺得怎麼可能,這也太荒謬了。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虛假同感偏差"常常發生在你我的生活之中……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真的嗎?大錯特錯!世界不是你想的這樣!

比如當你玩某個遊戲的時候,你很容會覺得,這應該是一款很紅的遊戲,大家都在玩;


當降溫了,你穿上秋衣秋褲時,你很容易會覺得,大家應該也都穿了,如果你有孩子,你極有可能會把他裹得嚴嚴實實;


再比如,當你和同事聚餐,一起吃火鍋,回家你拉肚子了,你的第一反應往往是"今天的火鍋不乾淨",而不是"是不是我的腸胃有問題"。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真的嗎?大錯特錯!世界不是你想的這樣!

這種例子在生活中數不勝數,而且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在這幾種情況下,"虛假同感偏差"尤為明顯:

(1)當外部的歸因強於內部歸因時;

(2)當前的行為或事件對某人非常重要時;

(3)當你對自己的觀點非常確定或堅信時;

(4)當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學習受到某種威脅時;

(5)當涉及到某種積極的品質或個性時;

(6)當你將其他人看成與自己是相似時;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真的嗎?大錯特錯!世界不是你想的這樣!

我們不能說有"虛假同感偏差"的人是好的或是不好的習慣,因為它是一種我們每個處於社會中的人都會有的心態,人們總是無意間誇大自己意見的普遍性,給自己的意見套上"合理化"的外套。我們要做的是誠實地面對它的存在,並且儘量避免它產生的負面效果。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真的嗎?大錯特錯!世界不是你想的這樣!

如果一味地容忍自己的"虛假同感偏差",甚至毫無理由的堅定的相信自己的所有判斷,很有可能會對身邊的人帶來困擾,甚至危害身邊的人。


曾經有個寓言故事,是這麼說的: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有一個木匠帶著孩子在地主家幹活,木匠因為幹活幹得大汗淋漓,就把自己的衣服都脫掉了。這時他想起了孩子,生怕他熱著,也一件一件把孩子的衣服給脫掉了。後來孩子被凍死了。


減少"虛假同感偏差",你需要常存同理心

我們之所以存在"虛假同感偏差"是因為我們以為我們以為的就是大家以為的,而要減少"虛假同感偏差",我們要做的是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也就是同理心。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真的嗎?大錯特錯!世界不是你想的這樣!

當我們要發表某個觀點、做某些事情的時候,不應該理所當然的覺得大家都跟我一樣,而應該想一想,我如果是ta,我會怎麼想。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的理解別人,減少認知上的偏差。


簡單來說,我們要做到以下三點:

1.學會理解別人,將心比心;

2.學會以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3.想成功地與人相處,讓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有先改變自己。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真的嗎?大錯特錯!世界不是你想的這樣!

想要減少"虛假認同偏差",避免再發生"因為肉會變質"這樣的"低級"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真正理解別人,在發表意見時,多想想別人。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改變"我是世界中心"的這種錯覺,不要有過高的自我認知。

改變,從自我開始。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真的嗎?大錯特錯!世界不是你想的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