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丘處機,成就比郭靖高多了!成吉思汗拜服:神仙莫忘朕

1148年(皇統八年)農曆正月十九日,丘處機生於山東登州棲霞。自幼失去雙親,嚐遍人間辛苦。從童年時就嚮往修煉成“仙”,少年時棲身村北的公山,過著“頂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飲松風”的生活。傳說,他為了磨鍊意志,曾一次次將銅錢從石崖上扔進灌木叢,直到找到為止。

年十九出家寧海昆嵛山,(今牟平境內)。1167年開始學道。1168年拜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為師,王重陽為他取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

1169年(大定九年),王重陽攜弟子4人西遊,途中得道飛昇於汴梁城,囑咐:“處機所學,一任丹陽。”自此,丘處機在馬丹陽教誨下,知識和道業迅速長進。和其他師兄弟合稱“全真七子”他們是:丹陽子馬鈺、長真子譚處端、長生子劉處玄、長春子丘處機、玉陽子王處一、廣寧子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馬鈺之妻)。

全真七子隨王重陽一起弘揚道教全真派,丘處機在王重陽仙化後入磻溪穴居,歷時六年,行攜蓑笠,人稱“蓑笠先生”。後又赴饒州龍門山(今寶雞)隱居潛修七年,成為全真龍門派創始人之一。

1168年(大定八年)至1170年(大定十年)間,丘處機跟隨王重陽在山東和河南傳教。

1170年(大定十年)春,王重陽在河南汴梁昇天後,丘處機跟隨同門馬鈺、譚處端和劉處玄到陝西終南山拜會王重陽的朋友,及後於1172年將王重陽靈骨遷葬終南山。


1174年(大定十四年)8月,丘處機隱居磻溪(今陝西寶雞境內)潛修7年,又到隴州龍門山潛修6年。這期間,他“煙火俱無,簞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獨坐”,生活極為清苦,但“靜思忘念,密考丹經”,潛心於養生學和道學的研究,並廣交當地文人學士,獲得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


1188年(大定二十八年)三月,丘處機應金世宗召,從王重陽故居赴燕京(今北京),奉旨塑王重陽、馬丹陽(時已去世)像於官觀,並職“高功”,主持了“萬春節”醮事。對皇帝作出了“持盈守成”的告誡。此時丘處機已名聲大振。

1191年(明昌二年)秋,丘處機東歸故里,修建了一處修道之所,金章宗賜匾額“太虛觀”,即後來的太虛宮。因該宮地處濱都裡村,棲霞人俗稱之濱都宮。

丘處機多次到訪嶗山,開創了全真道教的“龍門派”。《太清宮志》載:“宋慶元元年乙卯,真人丘長春……七真來嶗山。止於本宮,講道傳玄,宏闡教義,道眾大悟,各受戒律。”太清宮三皇殿之後巨石上刻有他的石刻十首。

1208年(泰和八年),他到萊西永真觀後又來嶗山,較長時間在這裡修道,今白龍洞(仰口景區)有他的石刻20首。他認為“牢山”名不好,山如同一座大鰲伏於海畔,命名為鰲山,因而明代在山畔建“衛城”的時候叫“鰲山衛”,海畔叫“鰲山灣”,是青島藍色硅谷主要“一極”。後又來青島,在上清宮有題“詞”和“詩”。

嶗山有許多丘長春的題詞、詞、詩的刻石,多為丘長春所寫,後人上石刻字,如上清宮旁的丘長春詞《青玉案》:“長春真人於大安己巳年膠西醮罷,道眾邀請來此山,上至南天門,命黃冠士奏空洞步虛畢,乃作詞一首,名曰《青玉案》。” 白龍洞刻詩20首,是嶗山最大的一片石刻。


1203年(泰和三年),劉處玄去世,丘處機任全真道第五任掌教。丘處機掌教時間長達二十四年,期間他在政治和社會上積極發揮自己的影響,使全真道乃至整個道教的發展都進入了興盛時期。

在1203年(泰和三年)至1219年(興定三年)間,他在山東蓬萊、芝陽、掖縣、北海和膠西等地傳教;1214年(貞祐二年),山東發生楊安兒起義,金朝駙馬都尉僕散朝恩請丘處機協助招撫亂民,憑藉丘處機的聲望,登州和萊州等地很快恢復平靜。

1216年(貞祐四年),金宣宗下詔派東平軍王庭玉召丘處機赴汴梁,但丘處機認為金朝皇帝有“不仁之惡”,推辭未前往。

至1219年(金興定三年,宋嘉定十二年),宋寧宗派遣將領李全、彭義斌持詔書敦請丘處機赴臨安,丘處機認為南宋皇帝有“失政之罪”,也推辭未前往。

1219年(興定三年)五月,成吉思汗派使者劉仲祿等人攜帶詔書前往山東邀請丘處機前往蒙古帝國相見,十二月,劉仲祿到達山東萊州昊天觀,奉命邀請丘處機前往蒙古帝國與成吉思汗會面,丘處機說:“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處無敢違。”欣然同意前往。

1220年(興定四年)農曆正月,丘處機挑選門人弟子趙道堅、宋道安、尹志平、李志常等十八名弟子離開山東昊天觀,啟程西去,這時他已經年屆73歲。幾個月後到達大蒙古國統治的燕京(原金朝中都,1215年5月31日被蒙古帝國攻陷後改名燕京),丘處機一行人入駐玉虛觀,得到當地官員的熱情接待。

此時,丘處機聽說成吉思汗已經於1219年(興定三年)六月統兵西征中亞的花剌子模沙朝,而自己年事已高倦冒風沙,欲約成吉思汗來燕京會見,於是寫了一份陳情表。

如原表雲:登州棲霞縣誌道丘處機,近奉宣旨,遠召不才。海上居民,心皆恍惚。處機自念謀生太拙,學道無成。辛苦萬端,老而不死。名雖播於諸國,道不加於諸眾人,內顧自傷,衷情誰測,前者南京及 宋國,屢召不從,今者龍庭,一呼即至。何也?伏聞皇帝,天賜勇智,今古絕倫,道協威靈,華夷率服。是故便欲投山竄海,不忍相違。且當冒雪銜霜,圖其一見, 蓋聞車駕只在桓撫之北,及到燕京,聽得車駕遙遠,不知其幾千裡。風塵澒洞。天氣蒼黃,老弱不堪,切恐中途不能到得,假之皇帝所,則軍國之事,非己所能。道 德之心,令人戒欲,悉為難事。遂與宣差劉仲祿商議,不若且在燕京德興府等處,盤桓住坐,先令人前去奏知。其奈劉仲祿不從,故不免自納奏帖。念處機肯來歸 命,遠冒風霜,伏望皇帝早下寬大之詔,詳其可否。兼同時四人出家,三人得道,惟處機虛得其命。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伏望聖裁。龍飛年三月日奏。

劉仲祿乃令曷剌急馳報告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忙於西征戰事,不能東到燕京,便寫了回覆詔書,派遣曷剌帶回復丘處機。

如原詔雲


成吉思皇帝敕真人丘師省,所奏應召而來者,具悉。惟師道逾三子,德重多方。命臣奉厥元纁,馳傳訪諸滄海。時與願適,天不人違。兩朝屢召而弗行,單使 一邀而肯起。謂朕天啟,所以身歸。不辭暴露於風霜,自願跋涉於沙磧。書章來上,喜慰何言。軍國之事,非朕所期。道德之心,誠雲可尚。朕以彼酋不遜,我伐用張,軍旅試臨,邊陲底定。來從去背,實力率之固然。久逸暫勞,冀心服而後已。於是載陽威德,略駐車徒。重念雲軒既發於蓬萊,鶴馭可遊於天竺。達摩東邁,緣 印法以傳心。老氏西行,或化胡而成道。顧川途之雖闊,瞻几杖以非遙。爰答來章,可明朕意。秋暑,師比平安好。旨不多及。
丘處機知道燕京會見不可能,便於1221年(興定五年)春天繼續西行。當時劉仲祿欲為成吉思汗挑選處女,丘處機當即勸阻,他說,“春秋時期齊景公為了削弱魯國,派人挑選美女80人送給魯定公。定公與國相季氏朝歡暮樂,朝政日衰,孔子為此指責定公:君相沉溺於聲色,國家何以圖強?”後成吉思汗知悉而罷選。

1221年(興定五年)四月出居庸關,途經漠南和中亞地區,在漠北草原拜會鐵木哥斡赤斤後一路西行,途經鎮海城時接納田鎮海的建議留下宋道安、李志常等九名弟子修建棲霞觀,然後再經回紇城、昌八刺城、阿里馬城、賽藍城。於同年冬天抵達撒馬爾幹。

1222年(興定六年)四月,丘處機途經鐵門關抵達“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八魯灣行宮覲見成吉思汗,實現了龍馬相會(成吉思汗屬馬,丘處機屬龍)。

你不知道的丘處機,成就比郭靖高多了!成吉思汗拜服:神仙莫忘朕


成吉思汗稱他為“神仙”。同年秋冬,成吉思汗三次召見丘處機,詢問治國和養生的方法,丘處機向他以“敬天愛民”、減少屠殺、清心寡慾等為回應。及後,成吉思汗下詔耶律楚材將這幾次的對話編集成《玄風慶會錄》。

你不知道的丘處機,成就比郭靖高多了!成吉思汗拜服:神仙莫忘朕


1223年(元光二年)春天,丘處機向成吉思汗辭行,成吉思汗下詔豁免全真道的賦役,並沿途派兵護送,一行人於冬天抵達宣德府。

跟隨丘處機一路西行的十八名弟子之一的李志常,根據一路上的西行見聞,後來寫成《長春真人西遊記》一書,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你不知道的丘處機,成就比郭靖高多了!成吉思汗拜服:神仙莫忘朕


宣差都元帥賈昌傳奉成吉思皇帝聖旨:
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別來至夏日,路上炎熱艱難來,沿路好底鋪馬得騎來麼?路里飲食廣多不少來麼?你到宣德州等處,官員好覷你來麼?下頭百姓得來麼?我這裡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長春真人西遊記

1224年(正大元年)春天,丘處機應燕京官員的邀請主持天長觀。

1227年(正大四年),成吉思汗下詔將天長觀改名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並贈“金虎牌”,以“道家事一切仰‘神仙’處置”,即詔請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

1227年(正大四年)農曆七月初九日,丘處機在長春宮寶玄堂逝世,享齡80歲,瑞香氤氳整個燕

城三日,世人稱奇

。逝世一週年,他的弟子將他安葬在長春宮內的處順堂。

元世祖時,追尊其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天下百姓為紀念“邱神仙”的無量功德,遂定其生辰正月十九為燕九節,歲歲慶祝至今,現已成為京津地區的著名風俗之一。

你不知道的丘處機,成就比郭靖高多了!成吉思汗拜服:神仙莫忘朕


南懷瑾先生:在我們的歷史上,當六朝的時期,前秦苻堅為了迎接高僧鳩摩羅什東來,專為他發兵七萬征服龜茲國,才得到了羅什大師。後秦王姚興,而且又為了大師,於 弘始三年(公元四○一年)派兵滅了後涼,他才到了長安。在此以前,苻堅為了爭取道安法師,及習鑿齒等學者,也不惜用兵十萬,進攻襄陽,硬把他們俘去。

歷史 上為了一位學者大師,至於兵戎相劫,而且還因此攻城滅國,實在為千古稀有的事。但是那是為了爭取另一外國的學者大師到中國來傳法的舉動。至於唐代玄奘法 師,為了求法,在交通阻塞的當時,單人渡戈壁沙漠等地的險阻,遠到印度去留學十八年,聲名洋溢中外,功業長留人世,這也是一件永為世人崇拜的事實。可是人 們卻遺忘了當成吉思汗武功鼎盛的時期,他遠自印度邊境,也為了一位學者道士,派兵東來中國,迎接丘長春。

而且更忽略了丘長春的先見之明,他不辭艱苦地到了 雪山以南,是為得預先佈置,保持民族國家文化的統。這是多麼可歌可泣,而且含有無限悲憤的歷史往事!因為他是一位道教的道士,便被自命儒家的歷史學者們輕 輕地一筆抹煞,無奈不可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