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列強不應和大清談判,為何最後都談了?

角度的


說到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一段時期,肯定就是清朝末年了,直到今天很多人寫小說還套用一句話“穿清不造反,菊花套電鑽”,可想而知大家對清朝統治下的腐朽、落後的強烈不滿。特別是晚清時期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列強入侵,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更是屈辱無比。

特別是辛丑條約的簽訂,當時中國官員都已經沒有了上談判桌的權利,列強們已經在商量對策,準備瓜分中國,通過條約獲得多少賠償和領土了。但是到最終為什麼在當時清政府那麼弱的情況下還是沒有瓜分呢?主要原因我想應該是以下幾個方面:

列強內部之間並不是鐵板一塊,我們從當時的幾個主要列強的訴求分析。美國反對瓜分中國,因為美國當時推出的國家政策“門戶開放”,這個政策其實是為美國的海上貿易服務的,美國當時主張每個國家都是平等的,實際上也是一戰前歐洲的列強已經瓜分世界大部分殖民地,對於美國貨品貿易很不利。一旦中國再被列強瓜分,美國在華利益也會受到很大沖擊,所以美國是反對瓜分的。而英國和俄國是相互戰略對手關係,俄國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企圖獨佔東三省,這損害了英、德、日等列強的在華利益,相互之間狗咬狗互不買賬,想獨佔沒門,大不了一拍兩散的心態。

中國國土面積大,人口多,上下五千年有著深厚的文化、政治、財富資源底蘊,中國人民在當時已經開始瞭解西方、學習西方並反省自身落後並要求強大的心理。而列強當時並無足夠實力可以瓜分中國。英國兵力分散在世界各個殖民地,在當時可以打敗中國,但無法長期駐紮在中國,這樣會影響英國在印度等地的利益,同樣的法國還深陷越南泥潭。只有俄國、日本狼子野心一直妄圖更多侵佔中國領土,並在後續因為東北地區季朝鮮領土勢力範圍原因俄日之間爆發戰爭。

列強之間的利益之爭、中國深厚底蘊下,辛丑條約列強和清政府簽訂了賠償加劃分勢力範圍,而並無瓜分中國。




士兵世界


這個問題問的太有趣了,那我藉此也提一問:如果你得到了一隻不用你餵食。就給你下雞蛋的老母雞,你是殺了吃頓肉呢?還是留著天天給你下蛋吃呢?

戰爭的目的無非就是奪取財務和疆土。覬覦大清這隻肥羊的多是西方列強,距離遙遠,開疆拓土大多是朝著鄰居下手。放幾槍撈些白花花的銀子,更合算。只有沙俄和日本因是鄰國,它們是又要錢又要地。

我們看看大清帝國和列強們簽訂的一系列條約,就知道列強們貪得無厭,或者說算盤打的太精。

從鴉片戰爭的北京條約,賠2000萬兩白銀,割香港為租借,開五口通商開始,到最大的一票,和日冠的《馬關條約》,贈銀3億兩,割臺灣遼東給日本。後清廷花3000萬兩白銀,把自家的遼東半島贖回。

千萬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國,三億人口的大清王朝,不是最好的聚寶盆嗎!

在老佛爺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康慨大度下,列強用最小的代價,收穫了最大的利益。

列強們用槍一嚇唬,大清乖乖的交上真金白銀。這樣的談判列強們何樂而不為呢:


滄州老夫子


其實列強也是在賭,要是清朝前期打贏幾場,就沒有後期的事情了,如果民間反抗激烈,在官方不問的情況下,列強也沒有辦法,列強裝備好,同時也比較惜命,只要是官方不賠錢,列強也就只能像強盜一樣搶,如果損失大了,各國列強都會撤退。

誰能料到慈禧太后竟然打民間武裝力量,鎮壓成功後跟列強談條件,經過列強同意慈禧回宮繼續享受生活了。這似乎是在肯定列強在中國的這種行為屬於合法,那列強還不死命欺負國人。

如果慈禧不鎮壓民間義士,單純民間這些人,足夠讓列強肝顫,再說清軍裝備雖說不是很先進,清軍手裡的火器也能打死人,列強的裝備也不見得就好到哪兒去。

進門就是撈油水的,清朝後期官員都知道,且不問打的過與打不過,從官員到太后都知道義和,第一反映就是義和,那麼就不會有反抗,拿大量財物給列強義和,列強一定會想這清朝果然是人傻錢多,列強就知道清朝不想打或是打不起,列強本來就沒什麼指望撈什麼油水,清朝這一次無疑是在提醒列強多撈,接下來就會有人敲竹槓試圖得到更多的財物,每次都能成功,你說列強怎麼想,不勒索白不勒索。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可以暢想,有人列舉了印第安人,西夏王朝在頑強抵抗下的滅亡,但其實印第安人當時不是一個國家整體,只是一群土著野人,西夏國土較於蒙古不值一提,人丁也較單薄,都不足以抵抗強敵。反觀中國,滿清入關以後面對千百倍於自己的漢人,很自然的選擇了閉關鎖國和愚民政策,列強入侵之後也覺得割讓的是漢人之地,使得中華民族失去血性,沒有了民族氣節,最終成為了東亞病夫。如果當時華夏還有血性,不管清廷是否強硬到底,必然都會是一種結果,清廷被推翻,新的政權建立,列強最終被清理出去。

原因有二,第一,清廷已經太過腐朽,已經無法維持有效統治,甚至可以說列強的入侵反而延長了它的壽命,所以有沒有列強都會被推翻,新的政權必然建立,中國大一統的理念已經形成數千年,就算分裂也是相對短暫的;第二,華夏人數眾多,地廣物豐,文化久遠,有足夠的內力在夾縫中生存,重壓下成長,絕不會像印第安人那樣被屠戮殆盡,也不會被滅亡。



小森短視頻


大清的體量大,列強還一口吞不下,要是迫急了,不再委曲求全,橫下心來決一死戰,列強可能毛也撈不到。日本侵華就是一例,中國一讓再讓,日本得寸進尺,最後決死一戰,在武漢就成了相恃之局,最後日本不得不把吞下去的又吐出來。列強在大清讓步的情況下,見好就收是對的。


安平144796971


說白了,列強只想在這裡攫取財富,尤其他們選定沿海做為殖民地,就是為了海運方便。(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