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了到底該不該打,有的家長支持,也有家長反對,你覺得呢?為什麼?

老馬愛生活


不該打,做大人的要以身作則,給小孩樹立榜樣,從側面也能傳遞正確信息,做大人自己都不能要求自己,那怎麼管教自己的孩子,甚至粗暴打孩子。


佡朵


教育家陶行知說:“體罰並不能改善兒童的不良行為,反而還會將他推向黑暗的深淵。”可見,“打罵教育”不僅無法教育好孩子,還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

孩子犯錯,父母首先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存在問題。而不是想著怎樣去體罰孩子。

《三字經》裡講:“養不教,父之過”,也就是說孩子的行為習慣不好,其本質是父母沒有教好。這時候,你打孩子只能說明你在教育方面的失敗,自己沒有教好孩子,最後反而拿孩子出氣。

另一方面,孩子被打,表面上他們雖然屈從於父母的威嚴,不敢反抗,其實他們內心是充滿憤怒的,屈辱的。這種惡劣的負面情緒,如果長期得不到疏解,會堆積在孩子的心裡,侵蝕孩子的心靈,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打罵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1.讓孩子脾氣變得暴躁

孩子如果長期生活在暴力環境中,他們的脾氣慢慢也會變得暴躁。遇事比較衝動易怒,很難進行冷靜的思考。當他們在與其他人發生矛盾衝突時,也會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而不去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可以想見,這種處事方式,會給他們帶來多少麻煩。

2. 會使孩子變得膽小、自卑

孩子犯錯,只會用打孩子的方式解決問題的家長,一般都是缺乏同理心,喜歡獨斷專行的人,他們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只想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孩子屈服。這樣會使孩子變得軟弱自卑。因為害怕犯錯受責罰,他們做事總是中規中矩,不敢去創新,這樣的孩子卻實變成了家長眼中的乖孩子,但是以後也很難成就大事。

3. 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

孩子從出生開始,父母就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最信任的最依賴的人。如果父母動不動就打孩子,會讓孩子對人際關係產生懷疑,因為連最信任的人都會傷害他們,那他們怎麼能夠去相信別人呢?長大以後,他們很難對別人敞開心扉,也不太容易接受別人的好意。

意大利教育學家蒙臺梭利女士說:“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會給他造成心理缺陷,所以我們必須一直儘可能溫和地對待兒童。”

所以,孩子犯錯用打的方式來教育肯定是不對的。那麼是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呢?也不是,在打和放縱之間,有一種教育方法叫做“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提倡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並且做出積極的改變。

二、怎樣對孩子進行正面管教?

1.以尊重孩子為前提

正面管教以尊重與合作為前提,對孩子既有愛的鼓勵,又有必要的約束,這種方式可以促使孩子的性格朝著一種積極的方向發展。

2. 著眼於孩子長遠的發展

正面管教以和善與堅定並行為理念,著眼於孩子未來所需的技能和品質。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啟發引導孩子去發現問題的本質,探索問題的答案,進而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這個過程也許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3. 讓孩子找到價值感和歸屬感

正面管教不羞辱孩子,不踐踏孩子的尊嚴,而是用溫和友善的方式,先跟孩子建立起一種連接。讓孩子不懼怕犯錯,並且能夠反思自己的行為,並且做出正確的調整。孩子不僅在一次次犯錯、糾錯的過程中獲得了成長,他們的內心也因此獲得了價值感和歸屬感。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說:“樹人如樹木,若非善加栽培,必難欣欣向榮。”所以父母想讓孩子成才,須得耐心培養,善加引導,多給孩子的心靈灌注陽光雨露,孩子才能茁壯成長。打罵的方法如同狂風暴雨,只會給孩子帶來摧殘和傷害!


錦魚媽媽育兒


誰敢保證自己從來不犯錯?身為家長的你敢保證嗎?

如果你敢,那我幹肯定的說你一定在撒謊;人生處事,孰能無過?

如果你不敢,身為家長的你犯錯時你又是怎麼對待自己的呢?像打孩子一樣打自己嗎?

別逗了,就算你這樣說,我信了!你自己相信嗎?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孩子犯錯就一定要打他呢?

縱觀孩子成長經歷過程所犯的錯誤,我簡單的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學業方面所犯的錯誤;另一類是道德倫理及個人品行方面所犯的錯誤。

對於學業方面所犯的錯誤;比如說:語數外等各科試題經常做錯,考試成績不理想,經常不按時完成作業等這些錯誤我覺得身為家長的你沒必要去打孩子。

你要知道,人生的每一次犯錯;就為往後時光的“對”多了一分機會。身為家長的你應該幫助孩子分析他犯錯的原因是什麼?是粗心大意,還是壓根就不瞭解,或者說是曾經學習過之後忘了等原因;那麼接下來又該怎麼處理呢?之後遇到類似的問題又該怎麼辦?這才是身為家長的你該正確處理孩子犯錯時的情況。

對於道德倫理及個人品行方面錯誤,比如說:不尊老愛幼;辱罵長輩;撒謊等方面的問題就屬於大問題了。俗話說:“做事先做人。”如果孩子在這方面犯錯了;長輩因此而產生過激的行為,揍了孩子一頓,那我覺得還是情有可原的。

因此!我覺得,其實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什麼犯錯從而導致其一錯再錯。你覺得呢?


笑對錯誤,收穫學識;掌控方法,勇闖未來。我是龍梟,愛看書,愛學習,愛生活;也愛和你一起去處理在學習生涯中所遇到的“風風雨雨”,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龍梟學習社


1.三歲以下的寶寶不能打

三歲以下的寶寶身體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所以爸爸媽媽最好不要用手打,萬一打傷了寶寶哪個部位那爸媽不後悔死嗎?並且三歲以下的寶寶是沒有記憶力的,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即使用手打他,他也記不住也是不會吸取教訓的。所以在寶寶三歲之前爸爸媽媽只要和和氣氣地跟寶寶講道理,清楚地告訴他哪裡做錯了,讓他理解以後改正就好,千萬不要動手哦。

2.如果是錯在父母不能打

有的父母就是死要面子,明明是他的不對才導致寶寶沒做好的,他非但不反思自己的過錯,還要把責任都推給寶寶,寶寶如果跟他頂嘴,他就會不留情面地動手,其實這樣的家長真的需要反思一下該怎麼教育寶寶了,如果長期這樣的話,寶寶的身體不僅受不了,說不定身心都會受到不小的傷害呢。所以平時爸爸媽媽要多想想是不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好。最後再去考慮寶寶的事情。

3.自私、明知故犯的寶寶該打

寶寶雖然有很多時候不能打,但如果爸媽批評寶寶一次兩次寶寶還不知道悔改的話,爸爸媽媽可以動手給寶寶一個教訓,並且自私的寶寶也是需要管教的,爸爸媽媽面對自私、明知故犯的寶寶一定不要心軟,該動手的時候一定要讓寶寶長記性,不能任由他的性子胡亂地來。


每日短聽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郝峰濤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們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自然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以某一方面為核心,連帶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迫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為什麼不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比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四,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教育的壓抑,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敬:

千千萬萬的孩子才是我們的事業,若您覺此文不錯,請推送轉載,舉手之善,或將成為教育改革的最大助力!


大道者至簡


現在越多越多的家長反映,孩子越來越難管了。面對孩子的頂嘴、厭學、叛逆等問題,家長們都感到無從下手。不懲罰吧,怕孩子會變本加厲;懲罰呢,又擔心孩子做出更極端的事來。

記得我們小時候,每逢開學,父母們把我們帶到學校,交了學費後,對老師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他要是不聽話,你就給我打。”而一旦犯事,老師們也確實不會手下留情,什麼打手心啊、蹲馬步啊,我相信都是很多成年人年少時的回憶。但現在,別說老師不敢打孩子,家長們連說都不敢說了。

今年4月,上海。一個17歲的少年因為在校和同學發生衝突,媽媽在車上和孩子爭吵,車子行駛到一橋上時,少年突然打開車門衝向護欄,縱身一躍跳下了橋,只剩下媽媽在橋上撕心裂肺的哭喊。

面對這麼“剛烈”的孩子和不可控的局面,為人父母的,還敢打罵孩子嗎?大家都在問:“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其實,我們更該問的是:“我們的家庭教育是怎麼了?”

家庭教育,從來都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有人崇尚棍棒教育,認為“棍棒下出好人,我當年就是這樣長大的”,有人反對打罵,提倡溫柔育兒。父母們不知道如何選擇,兩者好像都有理。

針對這一情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提到了一個概念:

孩子教育要分年齡段,不同階段的方法要不同,絕不能顛倒,總的來說,就是小時候鬥勇,大了就要鬥智。

Ø 鬥勇:就是樹立威信,在懲戒中讓孩子有敬畏之心。

記得我小時候,鄰居家的哥哥非常調皮,不是弄壞別人的莊稼,就是趕跑人家的雞鴨。只要有人給他父母告狀,他爸那根小手指粗的藤條就一定會打得他滿院子跑。後來,只要他爸拿出小藤條,他立馬下跪,表示再也不敢了。

這就是威信:讓孩子知道怕,他才會收斂,這其實更是一種及時的保護,避免日後闖出連父母都收拾不了的大禍。現在有很多孩子對父母長輩都不夠尊敬,撒潑打滾、辱罵父母......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時沒有樹立威信,讓孩子缺少了敬畏之心。

孩子都不怕你,又怎麼會尊敬你。而這個怕,就是幼時必要的懲戒。

現在有些家庭太過溺愛,在家裡不捨得對孩子說重話,生怕嚇著孩子。在學校,孩子犯錯被老師批評了、罰站了,家長還急匆匆地跑去學校“要說法”。學校可能會因為息事寧人給你一個說法,但你縱容下長大的“小霸王”,卻會在成年後,被社會狠狠地教育。

所以孩子小時候犯錯,我主張是該打就得打,不能一味放縱,但是要有方式方法,而不是亂打,變成家長沒有目的的發洩。

首先,父母得讓讓孩子清楚,做事的邊界在哪裡,一旦越過邊界就得受罰。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孩子就會自己掂量輕重了。

打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怕,而絕不是為打而打。動手時,還得避開孩子的重要部位,比如頭面部、腹部等,注意下手的輕重。

所以,不管是用武力讓孩子有敬畏之心,還是給孩子立規矩,都要越早越好。

此時孩子小,適應快,也不會記仇。管教孩子要從小循序漸進,懲戒和規則都不能動搖,孩子習慣這種教育方式後,遇事就不容易出現偏激行為。

如果反過來,小時候對孩子溺愛,等到孩子大了,父母看到其他孩子的乖巧懂事後,突然變得嚴苛起來,孩子就會很難適應,容易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鬥智:就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教育和溝通的方式,說話要點到即止。

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就不能是靠“打”和“立規矩”能教育好的了。他們的自尊心都比較強,不要說打,如果說多了重話,孩子要麼和你對抗,要麼離家出家,甚至做出不計後果的傻事來。

李玫瑾教授曾說: “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

孩子越大越煩父母嘮叨,因為他覺得父母講的,翻來覆去都是些老話。所以,要想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流,家長必須學會換位思考。在理解和接納的基礎上再提出建議,孩子更能容易接受。

我有一個朋友的女兒上初二了,青春期的女孩子都對美有了更實質性的追求。有一天,她無意間看到女兒的書包裡有一支口紅。作為媽媽的她很震驚,腦海裡一下子湧出了很多的聯想:她哪裡來的錢買口紅?她每天都回家的,什麼時候會用口紅?她這麼愛美,是不是早戀了?一連串的問題迫使她想急切地抓住女兒問個明白,但又怕影響了母女關係。深思熟慮後,她換了一種方式來了解這個事情。

首先,她誇孩子懂得愛美了,說明小姑娘長大了。接著又說,自己當年也曾有過愛美愛打扮的經歷,和孩子站在了同一戰線上後再給出建議,孩子自然就敞開了心扉,和媽媽聊開了。

所以同一件事情,換個處理的方法,收效會大不同。

青春期的孩子有較強的自尊心,但也想突顯自我價值,這個時候,父母在孩子面前示弱是有好處的。

和孩子一起出國旅遊時,讓孩子充當你的臨時翻譯官;讓修理簡單的小家電,幫助做做家務等,都能讓孩子在生活中找到“被需要”的幸福感。

時代在發展,我們也要做成長型父母。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掌握好家庭教育中的“鬥智鬥勇”,家長和孩子都會受益一生。


Linda家庭育兒


大家好,我是阜陽鄉村老師。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孩子犯錯,感覺非常正常的現象!不建議打!說服教育更有意義。

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只要是個人都會犯錯誤的,只不過小孩子犯錯的幾率可能更大一點,但是這也不能怪他們,他們還小什麼都不懂。不懂人情世故,所以總是想要去嘗試,在這種情況下,肯定會有很多犯錯的地方,但是是值得被原諒的,那麼孩子做錯事該不該打?

孩子做錯事該不該打?

1、不可以打,如果孩子經常被父母打罵,時間一長,孩子見到父母就會立刻產生恐懼心理,繼而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只得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2、孩子感到孤獨,經常捱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他們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這種孩子往往性格上顯得孤僻、難以接近。

怎樣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1、及時糾正,不要翻舊賬。孩子在犯錯的時候立馬糾正效果是最好的,孩子會立刻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不對。引導和告訴孩子怎麼做才是對的,很多時候孩子犯錯並不知道錯了,而很多家長只有批評。

2、及時給與獎勵,這點上可能很多家長做的並不夠,孩子做錯事得到批評是正常的,可好像得到獎勵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及時的給予正確行為獎勵,親子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體罰對於現在這個時代來說已經不常見了,因為現在都是教育,開導,現在的人們都是有知識的人不喜歡體罰。但是還是有的家庭,被孩子氣的沒有辦法的時候,跟孩子動手,其實這是不對的,對孩子來說勇於嘗試是好的,要是打罵孩子,只會讓他們變得膽小。


阜陽鄉村老師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提倡的是多鼓勵表揚,少批評。有時粗暴的打罵孩時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想起 前不久班裡學生髮生的的一件事:那天,我剛到辦公室,鄰班的一位學生向我告狀說:“您班的三位同學把我的自行車推到廁所裡,並且撒尿在了車子上面。”我聽了以後,很氣憤,感到學生的思想太差勁了,就把三孩子為家長請到了學校。

       三位家長來到後,其中兩位家長先詢問自己的孩子,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並狠狠地把孩子批評了一頓。另外一位家長來到辦公室二話沒說,就抓起板凳要打孩子,並讓孩子給我跪下認錯,我當時非常吃驚:家長怎麼這樣暴躁?我及時拉住了這位家長,讓他不要太激動,問清事情的原因再說。當家長抱怨自己每天起早貪黑,如何辛苦的掙錢,為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你,你怎麼這樣不聽話,對得起我嗎?這時孩子大發脾氣,對著他的家長喊:“你還說我呢,你平時是怎麼做的呢?就知道每天做生意,平時管過我嗎?從來沒有給我默寫過單詞和詞語,從來沒有給我檢查過作業,簽過字,考不好了,就知道吵我,罵我,甚至暴打我一頓。”說完,孩子委屈的哭了,我看到家長的眼眶也紅了。

     聽了家長和孩子的一番對話,我有點心痛,終於理解孩子變成這樣的直接原因了,同時,也理解了孩子想的是什麼?我先讓孩子孩子回教室,把三位家長留下,我想和家長就孩子的教育問題溝通、交流一下,我告訴家長:孩子不是不懂事,不是不聽話,孩子希望父母能抽出一定的時間陪伴他,想父母多關心、愛護她。每天能抽出一點時間給孩子檢查作業,聽寫詞語,簽字,哪怕學習不好,他也能感到父母對他的重視。

       如果有些父母因為工作原因,不能經常陪伴孩子,可以利用便條,用文字來表達關切。要讓孩子知道你一直關心他,愛他,從而使孩子產生做事的積極性。如果父母對孩子努力做的事不聞不問,這樣就會使孩子感到失望,而放棄手中的事。陪伴孩子不在於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時間的多少,而在於溝通質量的好壞。

      需要家長注意的一點是:當孩子有說話的慾望時,請家長做到會傾聽。父母切記親子溝通“開門”就直接戳孩子的痛處,哪壺不開提哪壺,長此以往孩子就懶得理你了。

    家長連說:“老師,謝謝您!我知道以後該怎樣做了,首先我先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再教育自己的孩子怎麼做。”

   希望家長們,能正確認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做一個合格的父母,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吧!



甜甜的夢想


雖然打孩子並不是一個明智之舉,但有時候可以解決一些原則性問題。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難免會犯一些錯誤,惹得家長們怒髮衝冠,相比較那些言語比較匱乏的家長就採取了打孩子這一無奈之舉。但即使這樣,也要分情況而論。

對於孩子在學習上的錯誤,家長切忌不要打孩子,如果孩子一在學習上犯錯,就一味的打孩子,那隻會造成孩子的牴觸,甚至厭學,破罐子破摔的情況。如果不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話,還是避免和孩子的正面交流,以免自己的怒氣值飆升,控制不住打孩子。或者換人來說,總之為了不造成孩子對學習的抗拒,家長們還是要做出犧牲的。其實這種情況不僅僅指的是文化知識的學習,還包括生活技能與習慣的學習。

除了學習上的錯誤,孩子生活中也會犯一些錯誤,尤其是一些原則性錯誤。比如破壞公物,偷盜等。這種情況下,一定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必要時可以給與一定的敲打,讓孩子意識到原來這是錯的,並教導孩子如何去善後,比如道歉,寫檢查等。

所以打孩子可以,也要分情況,當然最好不要輕易使用暴力。


肖影學長


家長適當的體罰,還是可行的,但要有度,我挺提倡因材施教。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成為學霸,所以學校也不應該總把學習成績高低作為一個學生是好是壞的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