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清明節,疫情防控期間的宅家小夥伴們做些什麼呢?快來看看與清明有關的那些“食兒”,一起翻開清明宅家之“舌尖版”吧!


清明節為什麼與“食”息息相關


時間節點如果沒有被賦予特定意義的民俗活動,就只是一個物理時間,不會成為文化意義上的“節日”。作為節氣的清明,最早被記載於漢初的《淮南子》;而作為節日的清明,則是從唐代的寒食節脫胎而來。


寒食節又稱禁菸節,至少在西漢就已形成。最初,節日日期及時長都不定,後來逐漸固定在冬至後 105 天或 106 天,也有說法是在清明前兩天。最初寒食節持續一個月,後來逐漸變為三天,

其間禁火,要吃冷食。


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那麼,清明節到底該吃些什麼呢?


青團

“相傳百五禁菸廚,紅藕青團各祭先。”

——清 · 徐達源《吳門竹枝詞》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推薦指數:★★★★★


推薦口味:鹹蛋黃肉鬆、紅豆、紫薯、奶黃

推薦理由:春季限定,怎麼吃都不夠!


打開各種外賣軟件,“鹹蛋黃肉鬆青團”牢牢霸佔了點心類的“網紅”“爆款”。可有人說,清明吃青團僅僅是為了押韻,這就不對了。


這味美食的起源要追溯到周朝的寒食節。兩千多年前,晉文公重耳火燒綿山,誤殺功臣介子推和他母親,追悔莫及的重耳下令在他們的忌日禁止開灶用火,“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全國寒食三日,是為寒食節。


至於廣大群眾集思廣益,發明出冷食青團的時間呢,有說法是唐代,也有說法是宋代。


清朝文人徐達源的《吳門竹枝詞》寫道:“相傳百五禁菸廚,紅藕青團各祭先”。青團本來主要用於祭祀,後來才漸漸化身春季的使者,成為“期間限定”的美食。由於“清明”和“聰明”諧音,明清時,抱著幼兒向鄰里乞討“清明糰子”

成為民間新風尚。


製作難點:壓汁 餡心製作


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開始製作糰子。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麥芽塌餅


傳承江南兩千年民間手藝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推薦指數:★★★★☆


功能療效:祛風散熱,化痰止咳,開胃健脾

推薦理由:蠶花娘娘傾心推薦,做它!!!


在嘉興,有一種清明節特有的時令美味——麥芽塌餅。傳說,蠶花娘娘下凡行香時,曾在農家吃過麥芽塌餅。所以,麥芽塌餅就成了養蠶人家奉祀蠶花娘娘的必備供品,也成了農家招待客人、饋贈親友的上佳美食。


製作難點:麥芽粉用量


麥芽塌餅特色主要取決於它製作該餅的重要原料——佛耳草麥芽。麥芽塌餅其貌不揚,但製作的工序卻相當繁複。


先用大麥浸水發芽,曬乾磨成粉待用。在村間田埂上採摘佛耳草,洗淨曬乾。在米粉中摻入適量的麥芽粉——這是做好麥芽塌餅的關鍵,摻少了餅子“塌”不下來,食之會有硬硬的感覺;摻多了,餅子會“塌”得過分,成不了形。


接著,和以煮熟剁爛的佛耳草,加適量的水和成麵糰,包餡成餅。餡料有赤豆沙黃豆沙兩種,再加上用糖制的豬板油丁核桃肉。在餅的外層撒上芝麻,用猛火蒸煮。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蒸熟待餅涼後,在平底的鍋上油煎,煎至撒芝麻的一面略呈金黃色,用刷子塗上用麥芽做的糖水,即可完成。


棗糕

“齊人呼寒食為冷節,以曲為蒸餅樣,

團棗附之,名曰棗糕。”

——清代 · 嚴可均《全後漢文》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推薦指數:★★★★☆


功能療效:滋養血脈,強健脾胃,養生增甘

推薦理由:北方驕傲——終於不用吃餃子了!


棗糕又叫“子推餅”,在北方一些地區,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


在這個節日裡,北方人終於不再做餃子了!!


清代嚴可均編輯的《全後漢文》中記載:“齊人呼寒食為冷節,以曲為蒸餅樣,團棗附之,名曰棗糕。”人們還習慣將棗餅做成飛燕的形狀,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明代陳階《日涉編》中記載:“寒食以面為蒸餅樣,團棗附之名曰棗糕。”


製作難點:棗糕糊的製作


分離兩枚雞蛋

的蛋清和蛋黃,用打蛋器攪打蛋清,邊打邊分三次加入 30 克白砂糖,直至打發(蛋清顏色變白色,可以豎起);把 2 只蛋黃放入碗中,加入剩餘的 15 克白砂糖、牛奶和油充分拌勻;


在蛋黃混合液種加入棗泥攪拌成稀糊狀的蛋黃棗泥糊;低筋麵粉和泡打粉充分拌勻,過篩後加入蛋黃棗泥糊中,拌勻成棗糕糊,這時不要攪動,以免麵糊上勁兒;用橡皮刀小心地把蛋清切入麵糊,不要來回攪動,動作輕柔地拌勻;


蛋糕模具中墊一層烹調紙,把棗糕糊均勻地鋪在盤底;放入已預熱到 170 度的烤箱中,上下火同時烘烤 40 分鐘即可。


艾粄(bǎn)


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推薦指數:★★★☆


功能療效:消食健胃 散寒除溼 消腫散結 平喘鎮咳 護肝利膽

推薦理由:來人啊,重賞二十大“粄”!


“粄”,是客家方言裡各類糯米/粘米糕點的通稱。艾粄因一般在清明期間製作使用,故屬於清明粄,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清明粄。清明粄包括“艾粄”、“田艾(鼠麴草)粄”、“苧葉粄”等。


宋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一書中記載了寒食節食品——青隋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採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飢飯。”


製作難點:麵糰製作


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


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至20分鐘後,即可出爐。


油炸撒子

“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麵,入少鹽,

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李時珍 《本草綱目·谷部》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推薦指數:★★★☆


推薦理由:——“媽媽,什麼香香脆脆我們都愛?”——“油炸撒子!”


油炸撒子最早起源於山西臨汾地區的洪洞縣。洪洞縣是中華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片土地曾經歷過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所以,南北各地都有撒子的製作。“撒子”古為寒食節的“寒具”,是著名時令美食。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麵,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見饊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與之媲美呀。


製作難點:火候控制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洋蔥、花椒粒大火熬煮至水量剩一半關火,加入食鹽、酵母,攪拌均勻靜置 5 分鐘做酵母水備用;


麵粉放在和麵盆裡,放一雞蛋攪至與麵粉充分融合形成大量面絮,分次倒入適量調好的酵母水,揉成表面光滑的麵糰餳制 30 分鐘;


餳好的麵糰放在案板上,用手搓成長條的圓柱形狀,用刀把圓柱形長條麵糰分割成大小均等的面劑子,並將面劑子揉成表面光滑的短圓柱形麵糰,在麵糰表面均勻的刷一層食用油,蓋保鮮膜餳制 1 小時;


取餳好的麵糰,用手輕壓在上面來回滾動形成粗麵條、上下抖動輕輕拉抻成細麵條,用手握著細麵條的一端,向中間折回,端口處與另一端並齊長麵條形成一個並列兩根的環狀麵條;麵條環繞在筷子上,待油溫七成熱下鍋炸至表面金黃即可。


暖菇包


鼠曲小草包山珍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推薦指數:★★★


功能療效:止咳化痰、強腎健骨

推薦理由:吃下這個暖菇包,這個清明不“菇”獨!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泰寧的南北片在暖菇包的製作上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北片的則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


製作難點:舂餈團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在製作上,要先用食米和揉碎的乾暖菇粉做成餈團,製作方法分兩種:一種是將食米放在沸水中煮成六七成熟,即撈出濾幹米湯,和乾暖菇粉一起倒入臼裡舂打成團;另一種是將食米浸泡後磨成米漿,入熱鍋後,煮成糊團。


餡料的製作分為兩種,一種是鹹口,一種是甜口。鹹口為幹炒,多用鮮筍絲、臘肉、豆腐乾、蝦米、薤子、辣椒粉煮熟,將餈團掇成一小塊,再捏成厚薄適中的杯狀,然後裝入餡料,兩邊合攏捏緊,排入蒸籠蒸熟即可食。另一種則在裡面包紅豆泥,做成甜味的小吃。


子推饃

紀念介子推,謹記忠孝善良人為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推薦指數:★★★


推薦理由:麵食界的美妝達人!


子推饃發源於山西,外形別緻,看上去就像是盛裝打扮的饅頭,通常都是成套的,有一個較大的“總饃”,再搭配幾個小饃,每個饃又分為麵糰和麵塑兩個部分。


吃子推饃時也有講究,不能加熱,也不能用刀切,只能用手掰著吃。子推饃有男女之分。有的地方以形狀區分,男人要吃圓形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未婚姑娘則要吃抓髻饃;有的地方則按照面花裝飾區分,男人一般吃帶有蛇、虎等裝飾的饃,女人吃帶有花朵裝飾的饃,孩子們吃的饃裝飾則更為靈活可愛。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據民間的傳說,子推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 2000 多年前的春秋戰國,那時晉國有一位名為介子推的大臣,是一位忠君愛國的名士,“割股奉君”“抱樹而死”等不少傳奇故事都與他有關,“子推饃”正是直接取自他的名字。


製作難點:麵糰製作


將酵母放入溫水中,攪拌均勻後靜置約 5 分鐘,待其完全溶解後倒入麵粉,一邊倒一邊攪拌,再用手揉成光滑的麵糰;將揉好的麵糰蓋好,放置於溫暖處約 2 小時,當面團發酵至約 2 倍體積大、裡面佈滿蜂窩狀的小孔時,即完成發酵。


將發酵好的麵糰取出充分揉壓,排出裡面的充氣後揉搓成長條,再分成約 15 克重的小劑子兒;將小劑子兒揉搓成條,再用手稍稍壓扁一些,在麵皮的正中間放入一顆

紅棗;將麵皮對摺起來,在接口的地方用手指壓一下使之粘合,做成小花瓣排開,中心處用筷子夾一下使其更好的粘合在一起,再在上面放上一顆紅棗,這樣花朵紅棗饃生胚就做好了。


將生胚用溼紗布蓋起來再餳 20 分鐘;將餳好的花朵紅棗饃放入蒸籠中,蓋上鍋蓋,大火足汽蒸約 15 分鐘後關火,靜置3分鐘即可取出。


樸籽粿(guǒ)


潮汕人,相食粿,

油粿甜粿石榴粿,面粿敢粿油炸粿,

候粿軟粿牛肉粿,菜頭圓卡殼桃粿...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推薦指數:★★★


功能療效:消痰下氣,排解積熱

推薦理由:“粿(guǒ)”真不一樣


逢年過節,人們將“粿”用來祭祀祖先神靈,在祭品中僅次於“三牲”。潮汕人每逢各種節日,做粿是最重要的家庭節目之一。雖說“粿”在潮汕地區是日常點心,但潮汕人也會根據每個節日而呈現出不同的做法,即所謂“時節做時粿”


例如過年要做“鼠曲粿”;元宵節要做甜粿、酵粿(發粿)、菜頭粿,即“三籠齊”,取其甜、發、有彩頭之意;而在各種祭拜神明或祖先的清明節,則主要做樸籽粿。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樸籽樹還記錄了潮汕人民的一段心酸歷史。據傳當年元兵於清明前入侵潮州,殺戮掠奪,民不聊生,百姓被迫無奈而避入山林之中。在這些饑荒年頭,潮州人飢不擇食,只好採摘樸籽葉、果籽充飢。深仇大恨永志難忘,後人在清明節加工蒸制“樸籽粿”,沿襲至今。故潮汕地區流傳著

“清明食葉”的民諺。


製作難點:火候控制


樸籽葉去枝,洗乾淨後瀝乾;將發酵材料中的酵母、溫水和細砂糖混合在一起,靜置 10 分鐘;把瀝乾後的樸籽葉和 500g 的水榨汁後過濾;


粘米粉、泡打粉和細砂糖混合後倒入過濾後的榨汁中,用蛋抽混合均勻;最後將靜置後的發酵材料倒入,再一次用蛋抽攪拌均勻,靜置 30 分鐘;


取若干只小碗均勻地抹上一層植物油,把樸籽粿糊倒入小碗中,約 8 分滿即可;鍋中倒入水,大火燒開,將小碗放入,蓋上鍋蓋蒸 10 分鐘取出脫模即可。


芥菜飯

“取芥菜煮飯食之,雲能明目,蓋取清精之義。”

——《瑞安縣誌》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推薦指數:★★★


功能療效:民間流傳“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

推薦理由:飯松菜嫩,香甘爽口,別有風味


芥菜飯是浙江溫州傳統的地方小吃,飯松菜嫩,香甘爽口,別有風味。清明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並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瑞安縣誌》說,“取芥菜煮飯食之,雲能明目,蓋取清精之義”。


芥菜飯佐料有肉絲、香菇絲和蝦米等。同時,芥菜飯也是永定客家正月二十必吃的一餐飯,因為芥菜味苦,用來燜飯的用意在於代表年已經過完了,讓大家做好吃苦耐勞的準備,為新的一年努力奮鬥。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吃芥菜飯這一習俗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相傳乾隆皇帝微服察訪民情,到浙南一農戶家中,發現一名飽讀詩書的青年張某因家境貧困,無法進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讀詩書。張某熱情好客,想請乾隆吃頓便飯,可正當準備做飯時,發現米缸裡的米不夠吃,又沒菜餚。張某靈機一動,讓妻子先準備開火,自己從後門出去到菜園裡剝來一把碧綠幼嫩的芥菜,加點佐料,煮成一鍋綠中夾白的芥菜飯。


乾隆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且時至晌午,早已飢腸轆轆,一聞到這芳香撲鼻的芥菜飯,食慾大增,吃得津津有味,讚不絕口,連問這綠裡夾白的飯是怎麼做的。張妻答道:“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


製作難點:米的選用


選取上好的糯米、剝來嫩綠的芥菜葉,按五比四的比例配好。


先將糯米煮成飯,把芥菜嫩葉切細備用;把切好的豬肉倒入炒鍋,煎炒出油,再倒入芥菜與肉同炒,炒之熟後,把糯米飯放入鍋中同豬肉芥菜一起猛炒、拌勻;最後放鹽、味精、蝦皮、香菜等佐料,燜一二分鐘,即可起鍋。


潤菜餅

包金包銀,祭祀大禮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推薦指數:★★★


推薦理由:“大餅卷萬物”之平價版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搓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在泉州的飲食習慣中有著相當長遠的歷史。以前,逢年過節,“潤餅菜”經常與山珍海味一同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清明宅家,用美食溫習傳統文化

潤餅菜傳說是明代同安才子夏復一的夫人首創,夫人苦於夏復一被奸人陷害,飲食困難,便用一張麵皮包著一堆食物,讓夫君填飽肚子。如此,方便簡單又有營養,這就是最原始的潤餅菜了。


除夕和清明這兩個大節,傳統泉州人一定會在祭祀中擺上潤餅菜,潤餅菜代表的則是包金包銀,供品意味著讓先祖在陰間廣積陰財,為一個家族在另一個空間打下堅實的後盾;而祭祀期盼的是子孫後代努力打拼,財源滾滾,為家族的不斷壯大而奮鬥。


製作難點:火候控制


麵粉倒入大碗中,加入一小勺食鹽拌勻,慢慢加入清水,攪拌成無顆粒狀、濃稠順滑的麵糊;


冰箱靜置兩小時後,將麵糊放入燒溫的平鍋裡製作薄餅;將胡蘿蔔絲、高麗菜絲、香菜、綠豆芽、香菇、酥海苔、米粉、豬腿肉、蝦仁等食材炒熟,用餅捲成枕頭狀即可食用。


這個清明,或許有點不一樣,

我們不能擁抱春風,

不能外出祭奠先人,

但在家學習幾道傳統的清明美食,

既瞭解了傳統文化,

也在這個特殊的時期,

為抗擊疫情貢獻了一份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