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女嬰確診新冠父母陰性,南海首次發現鯨落,人造太陽1億℃運行近10秒

學術頭條:女嬰確診新冠父母陰性,南海首次發現鯨落,人造太陽1億℃運行近10秒

首個經同行評議的新冠疫苗動物研究結果發表

當地時間4月2日,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宣佈了一種針對SARS-CoV-2病毒的潛在疫苗。在小鼠身上試驗的時候,疫苗會通過一個手指蓋大小的貼片接種,產生足以中和SARS-CoV-2病毒的抗體數量。研究論文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子刊《電子生物醫學》(EBioMedicine)上。這篇論文是第一篇經過其他機構同行評審的COVID-19候選疫苗研究論文。其使用技術上更為成熟的病毒蛋白片段誘導免疫反應的方法,並開發了微針陣列的接種方式。這個系統還具有高度可量產性,預計將在未來幾個月開始第一階段的人體臨床試驗。

首個安眠藥輔助治療新冠研究:可顯著改善患者病情增強免疫力

2020 年 3 月 30 日,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聯合夏威夷大學約翰 A. 伯恩斯醫學院在預印本雜誌medRxiv上發表文章。研究結果顯示,目前的標準治療並沒有顯示出對患者預後的顯著改善,相比之下,安眠藥物的使用與病情改善顯著相關(提高睡眠質量、減輕壓力、增強免疫力),且患者生存率明顯提高。論文指出,這是第一次表明催眠藥可能是一種對COVID-19有效的輔助性治療。

中藥治新冠?首個研究結果出爐:重症患者治療效果良好

4月1日,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葉永安教授在醫學預印本平臺MedRxiv在線發表了一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採用中藥治療組和非中藥治療組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結果顯示,使用中藥的患者比未使用中藥的重症患者,轉向輕、中度症狀的比例都略高,而且無一死亡。該文章尚未經過同行審核,尚不能用於指導臨床治療。

研究人員開發出試驗性藥物 可“切斷”新冠病毒入侵細胞通道

由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約瑟夫·潘寧格博士(Dr. Josef Penninger)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近日發現了一種試驗藥物,該藥物可有效阻斷新冠病毒入侵感染宿主的細胞通道。這項發現於最新發表在《細胞》子刊Cell Press上。他們發現,hrsACE-2可以劑量依賴性方式抑制新冠感染,同時可抑制人類毛細血管類器官、腎臟類器官的新冠病毒感染。在當前研究中分析的細胞培養物中,hrsACE2將冠狀病毒載量抑制了1,000-5,000倍。

全球首例!日本女嬰確診新冠父母卻是陰性 心臟一度停止跳動

據日本山梨縣政府稱,一名不到1歲的女嬰在心臟停止跳動後被緊急送往醫院,發現感染了新冠病毒。報道稱,醫生設法使她甦醒過來,但情況仍然嚴重一度心臟停跳,目前正在山梨縣大學醫院的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但奇怪的是,該名女嬰父母接受PCR檢查,結果卻是陰性。這種現象截止到目前為止,為全球首例。

德國研究發現:患者出現症狀一週內“排毒”較多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2日公開一項評估報告,在對德國9例新冠肺炎(COVID-19)成年患者進行詳細病毒學分析後發現,新冠病毒在患者上呼吸道的複製較為活躍,說明病毒可能在症狀出現後的第一週內“排毒”水平較高。該研究還支持病毒或不會通過糞便傳播。

研究發現:心肌損傷預示新冠肺炎死亡風險增加

3月25日,國際著名心臟病期刊《心臟病學紀要》在線發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黃從新團隊研究的最新成果《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心肌損傷與死亡的關係》。其研究結果顯示,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心肌損傷發生率為19.7%。心肌損傷的出現預示著院內死亡增加3到4倍。他們指出,此項研究結果為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重要證據,提示在新冠肺炎救治過程中應積極評估心臟狀態,關注心肌損傷患者,對合並症的出現採取早期干預措施。

研究:過往冠狀病毒顯示出季節性和免疫性 推斷新冠病毒也類似

利用歷史數據,倫敦大學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在英格蘭,三種常見冠狀病毒的感染水平似乎遵循一種季節性模式,高峰出現在冬季,與流感大致同時發生。研究人員發現,只有少量的冠狀病毒在夏季傳播。這項研究於4月1日發表在《Wellcome Open Research》雜誌上,是經同行評審之前的預印本,使用了2006年至2011年流感觀察社區隊列研究的數據。

CDC主任:多達25%新冠感染者無症狀 有症狀前48小時即可傳播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博士本週對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表示,感染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人中,有多達25%的人是沒有症狀的。更重要的是,即使人們真的生病了,他們也可能在出現症狀前48小時就把病毒排出體外,從而發生傳播。

澳國家科學機構宣佈開始新冠病毒候選疫苗臨床前試驗

澳大利亞國家科學機構——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2日發佈聲明說,已開始新冠病毒候選疫苗臨床前試驗的第一階段測試,預計將持續3個月。該疫苗為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伊諾維奧製藥公司開發,未來還可能有更多候選疫苗參與測試。CSIRO不僅正在測試新冠病毒候選疫苗的功效,同時也在評估更好的疫苗接種方法。

以色列稱抗新冠病毒疫苗研製取得進展 將進行動物實驗

近日,以色列總理辦公室發表聲明說,以色列生物研究所在研製抗新冠病毒疫苗方面取得進展,將很快進行動物實驗。聲明說,生物研究所所長什穆埃爾·沙皮拉當天向總理內塔尼亞胡彙報,研究所在研製針對新冠病毒的原型疫苗上取得了“重大進展”,正準備對該疫苗進行動物實驗。據悉,今年2月初,內塔尼亞胡指示以色列生物研究所開展抗新冠病毒疫苗的研製,並建立一個疫苗生產廠。

世衛組織將在世界範圍內開展新冠抗體檢測

據Science報道,世界衛生組織(WHO)計劃在未來幾天內啟動一項涉及全球超過六個國家的名為“Solidarity II”的協調研究,旨在世界範圍內開展新冠感染的抗體檢測,以瞭解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的真實數量(包括輕度病例)。世衛組織正在與許多疫情爆發嚴重的國家的研究人員開展合作,並制訂了幾種包括抗體研究在內的“早期流行病學調查”的標準方案。

科技部:尚未發現復陽患者導致疾病傳播案例

4月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科技創新支撐復工復產舉行發佈會。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司長包獻華指出,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復陽患者導致疾病傳播的確切案例,在當前嚴厲防控舉措下,大部分專家認為無症狀感染者導致大流行的可能性不大。目前有關方面和專家正在加緊研究這兩類人群的分佈,包括感染性強弱等,對此不能掉以輕心,也不必過度恐慌。

我國首批108名接種新冠疫苗志願者結束集中觀察

3月31日,首批接種新冠疫苗的部分臨床試驗志願者順利離開療養機構,返回到了各自的家中。截至4月2日,在武漢進行新冠疫苗一期臨床試驗的108位受試者均已完成接種,其中18位志願者結束隔離,目前身體狀況均良好。108位志願者中,“60後”到“00後”都有;職業也遍及老師、大學生、退伍軍人、創業者、企業職工等。

李蘭娟:人工肝技術能阻斷炎症風暴

“細胞因子風暴是新冠肺炎重症化的關鍵因素。”4月2日新冠疫情防控經驗國際分享會上,李蘭娟分享了人工肝技術在治療新冠肺炎患者時的使用情況。李蘭娟介紹,與此同時,人工肝血液淨化治療也是針對細胞因子風暴的有效治療手段,能夠清除炎症介質、阻斷細胞因子風暴,阻遏重症患者向危重症進展,顯著提高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吉利德全球副總裁羅永慶:將確保瑞德西韋可支付性

吉利德全球副總裁及中國區總經理羅永慶表示,一旦瑞德西韋獲批,吉利德將確保藥物的可支付性和可及性。其介紹,目前全球有超過10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有關瑞德西韋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6項國際研究,其中包括在中國開展的兩項隨機雙盲對照的臨床試驗,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發起的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世界衛生組織發起的、正在法國進行的臨床研究;吉利德自己也發起了兩項研究,目前已經有全球超過70家機構醫院參與其中。

《科學·進展》:南方古猿“露西”的大腦接近猿類

南方古猿阿法種是生存於390-290萬年前的古人類,著名的“露西”(Lucy)就屬於該物種。科學家推測它們很可能是人與猿類的中間物種。為研究其大腦發育情況,發表於《科學·進展》的新研究使用斷層掃描技術分析了於埃塞俄比亞出土的該物種幼兒頭骨,並與7個成年頭骨進行對比。他們發現,化石多個關鍵結構特徵均與猿類相近,例如在接近枕葉初級視覺皮層前部發現了月狀溝。與此同時,與人類相似的是,它們的大腦發育期較長。

《BJC》:研究揭示為何某些前列腺癌更具侵襲性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東英吉利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為何某些前列腺癌更具侵襲性,更易擴散到機體其它部位並最終引發患者死亡。該研究者表示,通過利用一種名為潛在流程分解的複雜數學算法以及分析全球前列腺癌數據庫,發現一種名為DESNT的惡性前列腺癌形式,此類癌症患者的臨床預後最差。

《BMJ Open》:壓力、生活方式改變或有望幫助預測人群的預期壽命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BMJ Ope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芬蘭健康福利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沉重的壓力和生活方式或有望幫助我們預測壽命;人們的預期壽命不僅受到了傳統生活方式相關風險因素的影響,還與人群生活質量相關的因素有關,導致30歲男性預期壽命縮短的最大原因就是吸菸和糖尿病,吸菸會縮短6.6年,而糖尿病會縮短6.5年,而且承受巨大壓力也會讓人群壽命縮短2.8歲。

《NEJM》:CAR-T細胞療法為治癒癌症帶來曙光 但臨床試驗發現嚴重副作用

CAR-T細胞療法之前的臨床試驗顯示,它在治療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癌方面取得了成功,這項技術也開始應用於實體腫瘤。然而,這種療法並非沒有問題——它不僅昂貴得令人望而卻步,而且有些副作用是危險的,甚至是致命的。 最新的臨床試驗延續了這些趨勢的好壞。研究小組治療了68例晚期套細胞淋巴瘤患者,這些患者復發或經證實對其它治療無效。這項臨床試驗的結果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BMJ》:減肥餐能幫助減肥和降血壓,但效果只有1年

《英國醫學雜誌》4月1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有相當充分的證據表明,與普通飲食相比,大多數規定飲食在6個月(而不是12個月)的時間裡都能實現類似的適度減肥,並改善心血管風險因素。但在為期12個月的隨訪中,患者的減重效果減弱,心血管風險因素的改善基本消失。

《科學》:人工智能解碼小鼠面部表情 為揭開人類情感狀態秘密奠定基礎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來破譯實驗室老鼠看似不可思議的面部表情。這項工作可能會對精確定位人類大腦中編碼特定表情的神經元產生影響。位於帕薩迪納市的加州理工學院的神經學家大衛·安德森說,他們的研究是瞭解情緒的一些神秘方面以及它們在大腦中如何表現的“重要的第一步”。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一種治療腎結石藥物可把胰腺癌細胞“餓死” 還不傷害其它細胞

哥倫比亞大學一個研究小組發現,目前正在開發的一種用於治療一種罕見腎結石的化合物,可以讓胰腺癌細胞失去一種賴以生存的關鍵氨基酸。這種技術已被證明可以阻止小鼠腫瘤生長。研究小組使用的是與人類腫瘤非常相似的小鼠胰腺癌模型。他們通過基因工程使小鼠缺失了控制半胱氨酸輸入的基因,發現缺失的這部分基因導致腫瘤停止生長,生存時間中位數增加了一倍。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新研究:每週工作超53小時 患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的幾率會翻倍

一項新研究表明,工作狂更容易患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甲狀腺機能減退症在每週工作超過53小時的人群中發生的幾率是那些每週工作36-42小時的人群的兩倍——後者相當於一份朝九晚五的全職工作。甲狀腺功能不足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包括心臟病和糖尿病。研究人員使用了2160名成年全職工人的數據,他們參加了2013-2015年的韓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內分泌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Endocrine Society)上。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

近日,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科學島”上的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力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東方超環”是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試驗裝置,被稱為“人造太陽”。該裝置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製,是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也是中國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

中國LAMOST發佈最新巡天數據集 光譜總數達1448萬條

經過9個月的數據處理及質量分析,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包含先導巡天及正式巡天前7年的光譜總數達1448萬條的LAMOST-DR7數據集,已於3月底正式對國內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佈。最新發布的LAMOST-DR7數據集中包括常規低分辨率光譜數據和中分辨率光譜數據兩部分,DR7共包含4926個低分辨率觀測天區和680箇中分辨率觀測天區;DR7發佈光譜總數達到1448萬條。

中國LAMOST去年收穫“發現恆星級黑洞”等11項代表成果

郭守敬望遠鏡(LAMOST)近日最新公佈的2019年度科研“成績單”顯示,該年度LAMOST共收穫“發現恆星級黑洞”“開創識別‘星系際移民’新方法”“發現16032顆OB星”“發現44顆富鋰巨星候選體”“認證42552顆類星體”“在銀河系暈中發現40餘個子結構”“驗證類太陽恆星周圍存在‘超級地球’”等11項代表性成果。

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它曾被譽為世界上最浪漫的死亡

4月3日,據央視報道稱,中科院“探索一號”船抵達三亞,這次科考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在中國南海首次發現3米長的鯨落。作為全球現存最大的動物,鯨魚活著的時候是海洋生態的重要組成,死後變成鯨落給海洋返回饋贈。它跟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深海生命的三大綠洲。目前全球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總數不足50個,所以南海的這次發現意義不凡,具有長期觀測價值。

科學家使用生物3D打印的腦部腫瘤模型研究癌症治療方法

近日,來自美國和德國的一組研究人員提出一種使用3D生物打印模型和成像平臺研究膠質母細胞瘤(GBM)的新方法,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以腦瘤形式出現的侵襲性癌症。這些3D打印的大腦結構可以潛在地幫助醫學專業人士更好地瞭解腫瘤的生長方式,並加快發現新藥與之對抗的潛力。它們由人類腦細胞和生物材料的集合製成,並具有灌注的血管通道,可以長期培養和遞送藥物,而3D成像技術可以對組織結構進行無創評估。

澳門大學開發新探針 實現肝纖維化分期診斷

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副教授王春明團隊開發了一項新技術。在小鼠模型中初步證實,該技術能實現高靈敏度檢測組織纖維化,有潛力應用於肝臟纖維化檢測,從而使病人及早接受治療。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通訊》。該團隊在新的染料分子基礎上,開發設計新型近紅外熒光探針,以肝纖維化過程中過量產生的醛賴氨酸分子為標誌物,成功實現了肝纖維化的分期診斷。

揚州大學研發城市水網漏損監測系統

日前,由揚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教授朱儁武帶領學生團隊研發的最新“城市水網漏損監測系統”已在市場投入試用。該系統通過分區專用的水計量裝置來對城市獨立區域內的流量進行監控,及時監測出漏損情況後通過漏損監管平臺進行警報提醒,從而有效降低城市供水過程中的漏損率。預計可將城市水網漏損率降低至8%-12%的水平。如果全國範圍內推廣,預計可減少漏損水量70億噸,減少經濟損失140億元以上。

國務院公佈:撤銷193個學位點,新增231個學位點

4月3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公佈了《關於下達2019年動態調整撤銷和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的通知》,各大高校或單位共撤銷193個學位點,新增231個學位點。新增學位點最多的學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共有13個單位新增。公共管理學科增列單位較多,共有9個。藥學學科有8個單位新增,物理學、應用統計各有7個單位新增,翻譯、外國語言文學各有6個,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與化工、法學、土木水利、資源與環境學科各有5個單位新增。其餘學科新增單位數量均在5個以下。撤銷學位點最多的學科為軟件工程和應用化學,各有6個單位撤銷。此外,計算機應用技術、美術學、物理電子學和藝術學理論撤銷數量也較多,各有4個。

2020年度牛頓高級學者基金資助名單公佈 需提交項目計劃書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英國皇家學會(RS)、英國醫學科學院共同資助人才項目(英方項目名稱為: 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即“牛頓高級學者基金”),鼓勵我國青年學者與英國合作者之間開展交流互訪與合作研究活動。經過公開徵集,雙方共受理申請118項。根據國際評審結果並經三方機構共同協商,25個申請獲得批准。

京津冀三地共推“精準醫學”基礎研究合作

4月2日,“2020年度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啟動申報。今年將圍繞“精準醫學研究”受理專項項目,單項支持力度60萬元,專項項目由京津冀三地自然科學基金聯合資助。優先資助研究領域包括:重大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和認知疾病;惡性腫瘤和難治性血液病;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項目申請人及三地依託單位項目負責人應當具有承擔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等經歷;鼓勵中青年科學家申報項目,同等條件下優先資助。

阿里安全面向全國高校發佈“青色計劃”

4月2日,阿里安全宣佈面向全國高校在校生髮布“青色計劃”招募令,以期與高校通過科研、產品等合作方式,培養未來安全人才,填補安全人才缺口。“青色計劃”是阿里安全面向全國高校年輕群體的三年人才培養計劃的代號。在阿里安全看來,學校教授理論,阿里提供實戰攻防場景,校企合作的模式對於安全人才的培養大有裨益。

科技部安排3.2億元科研經費應對疫情 立項當天即撥付

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3日透露,疫情爆發後,科技部組織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投入到抗疫一線。目前已經部署了68個應急項,安排科研經費3.2億元。在組織方式上,當天立項、當天科研啟動經費就能撥付到位。科技部迅速成立了13個部門,共同組織科研攻關組,另外還有鍾南山院士的參加14個人的專家組。

科技部:加大前沿技術研發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力度

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3日表示,要進一步加大前沿技術研發和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支持力度,重點包括先進計算、核心軟件、寬帶通信、區塊鏈、光電子、微納電子、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支撐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在這次疫情中展現出巨大潛力的新業態、新模式的引導和技術支撐的力度,重點包括:新型健康業、科技服務業、智慧城市、現代物流、教育服務等,進一步發展壯大這些新動能。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和出臺一批支持政策和措施。

中國2018年R&D經費總量世界第二 人力規模全球首位

中國科學技術部4月2日通過官網發佈最新完成的2018年中國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和人員發展分析顯示,2018年,中國R&D經費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R&D經費總量接近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2位。2018年,中國R&D人員總量達到438.1萬人年,萬名就業人員中R&D人員為56.5人年/萬人。2018年中國參與R&D活動的人員總數為657.1萬人。

鍾南山獲英國愛丁堡大學首個“傑出校友獎”

此前,英國愛丁堡大學新設立了“傑出校友獎”(Being Edinburgh Award)項目,候選人過百。4月2日,愛丁堡大學在官網正式宣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以超過90%的得票率成績獲得該獎。在提名信息中,愛丁堡大學介紹鍾南山院士為“全球抗擊新冠肺炎(COVID-19)傳播的核心人物”“以發現SARS冠狀病毒而聞名的流行病學家”。

歐洲科學院院士Michael Wakelam教授因疑似新冠肺炎感染去世

4月1日,位於英國劍橋的Babraham研究所宣佈,該研究所所長、生化學家Michael Wakelam教授於2020年3月31日因疑似新冠肺炎感染去世。Wakelam在細胞信號傳導領域擁有20多年的研究經驗,是英國皇家生物學會會員、歐洲科學院院士。研究方向是使用和開發先進的脂質組學方法來確定單個脂質分子種類,以研究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的信號傳導途徑的調節以及在炎症反應中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