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作為一名普通觀眾,要搞明白現在電視上層出不窮的選秀綜藝,實在是越來越難了。


差不多的舞臺佈置,差不多的表演風格,甚至連評委陣容都來回串場。


而每當粉絲們熱血沸騰地安利某個新晉流量愛豆的名場面,臉盲症們也只能一次次發出“這誰?”“這是哪個節目?”“TA倆不是同一個人?”的連環天問。


面對“我認臉速度比不上TA們出道速度”的局面,跟不上潮流的“老年人”們卻不約而同地開始追憶國內那檔最古早的選秀節目——《超級女聲》。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用現在的眼光看來,“超女”無論從造型到畫風都充滿了濃濃的殺馬特氣息,還屢次陷入抄襲、炒作的爭議,但卻依然無損它國內“選秀之王”稱號。


畢竟,與現在專屬於飯圈小群體的“打榜大賽”不同,當年的《超級女聲》,可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狂歡。


01

這麼土的選秀節目,

當年卻火遍全國


2005年8月26日的超女總決選,就算放在現在都絕對算得上是現象級的娛樂圈事件。


在總決選直播的2個小時裡,全國觀眾總共通過短信投出了8153054票,而當時短信投票費用的最低標準為0.5元/票(移動用戶是1元/票)。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用現在的話來說,當晚粉絲們豪擲了408萬真金白銀,將心儀的選手送上“花路”。而當時的前三甲李宇春、周筆暢和張靚穎,一夜之間成為了老少皆知的大明星。


時過境遷,如今的網友可能已經忘記了超女們當年青澀的模樣。


但最近一個引發網絡上大型懷舊的“超級女聲海選沙雕集錦”,卻瞬間把大家帶回了那個“土到沒眼看”的選秀年代。


不得不說,當年的選手既沒有精緻的妝容造型,也沒有濾鏡加持,看上去確實是各有各的好笑。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甚至還有人唱到一半突然停下來,在眾目睽睽下接起了電話。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現在我們看這些片段,彷彿是一場充滿噱頭的審醜大會。


但對比如今個個訓練有素的新一代選秀愛豆,當年的超女海選,才是普通人在舞臺上第一次面對鏡頭的真實感受。


在那時,人們對在選秀節目中出來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稱呼:草根明星。


而在超女之前,大多數人都沒想過當明星、上電視這種事跟自己能有什麼關係。


上一個被大眾熟知的唱歌比賽節目,是央視在1984年開始舉辦的《中國青年歌手大獎賽》。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參與者大多由文工團、藝術大學等聲樂專業單位精心選送,整體上更像是一場高水平歌手的“藝考”,只不過是把過程通過電視屏幕展現給大眾。


然而《超級女聲》顛覆了這一切。


在新的規則下,你無須受過訓練,也沒有年齡要求,只要性別為女,就可以來參加海選。如果表現得足夠出挑(或吸睛),就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自己。


到節目後期,給選手打分的權力更是直接轉交給了大眾,評判標準的“去專業化”也大大消解了以往歌唱比賽設下的門檻。


於是我們看到,無數女孩在比賽中展示自己的明星夢。


比如模仿港臺歌手,突然衝到攝像機前深情演唱,卻看不懂機位;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手拿雙截棍,學著MV中的舞蹈盡情搖擺。卻沒意識到,在沒有伴奏的情況下,這麼做有多尷尬。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現在的網友熱衷於重溫這些令人腳趾蜷縮的海選片段,可能更多是為了在各種沙雕表演中尋找笑料。


但另一方面,在那個野蠻生長的選秀年代,無數普通人站在鏡頭前拙劣模仿歌星範兒的那種真實,也確實被很多人懷念著。


只可惜專屬於那個時代的造夢狂歡,我們很難再看到了。


02

一場全民沉迷的“白日夢”


別看如今的飯圈男孩女孩對著臺上的練習生,滿嘴“弟弟”“女兒”喊得歡實。


但除掉彩虹屁的成分,很少會有人真的相信這些早在參賽前就已經受過幾年訓練的“圈內人”,真有多麼貼近自己的生活。


然而在超女、快男的時代,每個人身邊都有那麼幾個其貌不揚,平時也看不出任何藝術細胞的同學或朋友,跑去參加過自家賽區的海選。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就算沒膽量真的去參賽,大多也在私底下偷偷練過幾首歌,夢想著有一天能夠一鳴驚人。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可能上了臺才發現,平時在家練得再熟也無法避免在評委面前忘詞。但起碼也親身實踐了“想唱就唱”的全民娛樂精神。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這種全民的參與度,在當時選手的年齡跨度上體現的最為明顯。


有身穿旗袍唱《誰說女子不如男》的精神阿姨;也有奶聲奶氣唱童謠的5歲小朋友。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雖然,這些充滿原生態氣息的選手大多也只是在臺上短暫停留後,就被唱功紮實、經驗豐富的學院派PK了下去。


但平民選秀也確實讓一些自學成才的“民間高人”走到了公眾面前。


07年的快男冠軍陳楚生,19歲開始當“深漂”,參賽前曾在酒吧做了兩年的跑場歌手;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09年快女季軍黃英,曾在上海一家服裝廠打工。一首《映山紅》打響名號,被粉絲稱為“大山裡走出的黃鶯鳥”。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就算正經音樂學院出身的選手,缺乏舞臺經驗的她們在海選時灰頭土臉、手足無措的樣子,也跟大眾沒什麼分別。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何潔在海選時不小心碰掉了話筒,發出的巨響把評委嚇了一跳。


於是,在全國觀眾的見證下,普通人一夜成名的故事反覆上演,更多人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可能性。而各大電視臺也看準機會紛紛下場,開啟了草根造星的大潮。


從《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到《星光大道》《中國好聲音》。儘管節目形式和選拔標準不盡相同,但其本質都是低門檻的平民選秀。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星光大道》走出來的阿寶


而在選秀節目之外,也誕生了一大批”草根明星“:


旭日陽剛因為一段在出租屋光著上身翻唱《春天裡》的視頻爆紅,後來登上了春晚舞臺;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在地下通道里賣唱的“西單女孩”,在演唱《天使的翅膀》時被網友拍下,成為2008年最炙手可熱的明星。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為什麼草根歌手總標配一把吉他。


雖然有人質疑,某些草根明星的傳奇故事背後有網絡推手的作用。


但這些故事卻傳遞給大眾一個觀念:只要你朝著夢想的方向努力,總有一天你能像TA們一樣,得到想要的生活。


在21世紀的開頭十年裡,國內經濟飛速發展,對個人而言更是機會遍地。


沒上過大學的韓寒成為了知名作家,靠寫小說辦雜誌名利雙收;


英語老師俞敏洪,靠創辦新東方學校獲得“CCTV年度經濟人物”;


高考數學19分的馬雲,創立的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


全民都裹挾在“英雄不問出身”的情緒中,有關成功學的書籍總是跟教輔資料一起,擺在書店裡最顯眼的位置。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資料圖,圖文無關。


我們不去評價這種對成功的狂熱是對是錯。但不可否認的是,那時人們大都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就差一個機會。


在那個機會到來之前,自己可以節衣縮食,可以居無定所,只為做好萬全的準備去迎接成功。


而大眾對於草根選秀節目的熱衷,也不過是時代在娛樂圈中的一個縮影。


現在我們看某些選手在參賽時的那些豪言壯語,大概會直接把他們歸到自我炒作、博眼球的陣營當中去。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但是當時在說這些話的時候,他們可能真的相信。


03

從“參與者”到“旁觀者”


2014年的娛樂圈發生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湖南衛視的快男快女選秀正式停辦(17年重啟時改為網綜)。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2013年快男六強


第二件事是韓國偶像團體EXO前成員吳亦凡提出與SM公司解約,迴歸中國發展。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吳亦凡回國發展後,出演徐靜蕾的電影。


彷彿是一個預兆,自此國內的平民選秀漸漸式微,以韓國練習生模式的工業化偶像培養體系開始逐漸佔據主流。


如果關注過近兩年的選秀節目就不難發現,與當年很多“苦出身”的草根明星不同,現在的年輕偶像中來自富裕家庭的比例大大提高。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隨著娛樂圈造星的逐漸工業化和標準化,偶像所需要的能力也越來越跟家庭條件綁定:


僅靠天賦在圈裡已經行不通了,有豐厚的家底支撐,才能有成熟的學習環境、更多的出頭機會。


而另一個變化則是,現在的偶像們大多是以公司的名義參賽。就拿最具代表性的《創造101》舉例,經紀公司的名字會與選手名字並列出現在名牌上。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可以說,隨著資本的逐漸進場,如今活躍在選秀舞臺上的更多是已經受過練習生體系訓練的“半成品”甚至“回鍋肉”。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看著激烈非凡,但來來回回還是圈內人的遊戲。大眾雖然還是像超女時期一樣熱鬧地打榜、做數據,但卻已經徹底淪為與舞臺無關的旁觀者。


更重要的是,“草根翻身”的故事已經沒人相信了。


無論是選手和觀眾都已經默認,要想在娛樂圈出人頭地,要麼有錢要麼有顏,總得佔一樣。


即使是出身農村普通家庭的楊超越,也有粉絲口中的“神顏無敵”。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而在節目中,我們更是常常看見舞臺上的練習生們,對某個選手背後財力強大的經紀公司投去羨慕的目光。


這不僅讓人唏噓,TA們大多也不過十幾歲的年紀,卻已經不再有“不切實際的明星夢”,反而如此篤信資源、背景的力量。


但我們也很難去指責些什麼。與其說選手們“拜高踩低”,倒不如說是難得的清醒——


當“逐夢演藝圈”門檻高得讓人難以企及,普通人再也做不動“一夜成名”的白日夢。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立春》中的縣城女青年王彩玲,一心想去北京成為歌劇明星。


而放眼全社會,這種務實的心態正在成為所有人的共識。


隨著各個行業上升通道的縮緊,普通人面對生活中背景、出身帶來的鴻溝,已經不再相信靠個人改變命運的傳奇故事。


成功學的心靈雞湯再也沒人買賬,“有人生在羅馬”的論調,反倒越來越多地引起大眾的共鳴。


而隨著個人特質突出的富二代成為網絡上新的公眾人物,人們興致勃勃圍觀富人生活,熱衷於追捧TA們因家境優渥而天然帶著的從容氣質。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王思聰吃熱狗曾引發網絡玩梗。


在陷入不自覺財富崇拜的同時也更加清楚地明白:自己絕無可能踏入他們的圈子。


我們曾經吶喊“年輕人才有任性的權利”,卻發現其實是“有家底才能瞎折騰”。


從娛樂圈到公共空間,普通人都真正成為了旁觀者。


這次網友對著超女快男海選視頻集體陷入懷舊的情緒時,大概也是在懷念那時的自己。


曾相信奮鬥的力量,願意花精力去做些無用的努力。相信“只要我足夠真誠,評委老師就會給我一張PASS卡”。


人人都笑超女海選多奇葩,我倒懷念她們還敢做夢

但也總有人嘲笑當時選手的自不量力,並對著“想唱就唱,我最閃亮”的歌詞嗤之以鼻。


而那也意味著他們無比清晰地認識到:你當年曾有多麼想成為李宇春,現在就有多麼不敢奢望自己是楊超越。

END

寫文不易,看完之後加個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