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縣:“一扶一帶”力促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秦巴山片區集中連片特困縣、甘肅省定深度貧困縣,近年來,該縣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研究出臺了《禮縣“一扶一帶”產業扶貧獎補暫行辦法》,“一扶”即扶持新型經營主體和能人大戶,“一帶”即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穩定脫貧。2019年,在“一扶一帶”產業扶貧政策、到戶產業扶持項目和就業扶貧等帶動下,禮縣有6256戶、27431名貧困群眾依靠產業實現脫貧,佔全縣總脫貧人口的80%,產業扶貧效應不斷凸顯。

禮縣:“一扶一帶”力促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禮縣不斷強化產業扶貧機制創新,成立了由縣委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禮縣產業扶貧領導小組,下設7個重點產業開發小組,實行一個產業、一名縣級領導主抓、一個領導小組、一套人馬、一抓到底的產業包抓責任制,由縣級相關領導牽頭包抓經濟林果、畜牧養殖、中藥材、中蜂養殖、蠶豆、蔬菜、勞務等7大產業,努力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禮縣堅持放大獎補政策扶持帶動效應,以“一扶一帶”產業扶貧機制為引領,整合籌集資金1.05億元投入產業扶貧,注重發揮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制度激勵作用,全力落實土地流轉、畜牧養殖、龍頭企業建設、果蔬保鮮建設等“一扶一帶”獎補政策,全縣新增土地流轉面積2.31萬畝,累計達到39.27萬畝,累計落實土地流轉獎補資金1984.44萬元,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達5.76萬戶,帶動貧困戶9800多戶;建成果蔬保鮮庫74座,貯量達12萬噸,有效解決了農產品貯存問題,掌握了市場話語權。

禮縣:“一扶一帶”力促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禮縣積極加快多元富民產業培育步伐,建設產業扶貧示範點750個,新增蘋果5721畝、花椒1.26萬畝、核桃0.28萬畝、烏龍頭4.44萬畝,經濟林果總面積達到130萬畝,同比增長5.3%;種植中藥材11.5萬畝、蔬菜10.4萬畝、蠶豆3.8萬畝;建成禮縣萬畝大黃標準化種植核心示範區,舉辦了中國大黃高端論壇,成立了禮縣大黃研究院,全力推進大黃產業提質增效、延伸產業鏈條。新發展規模養殖場38個、養殖大戶42戶、中蜂養殖2318戶,累計建成規模養殖場514個、發展養殖大戶1068戶、養殖中蜂4萬箱;加快發展“五小”產業,全縣發展“五小”產業的貧困戶達到1.2萬戶。農業特色產業覆蓋行政村比例達到100%。完成種植業保險15.05萬畝,養殖業保險3.4775萬頭(只/箱),佔總任務的104.2%。加強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完成了3 家龍頭企業綠色食品(蘋果)認證工作,6家企業的9個綠色食品認證申報及7家龍頭企業的9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申報工作,全縣“三品一標”認證企業達到19家,“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面積擴大到38.9萬畝,投入使用的特色農產品商標達到72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建成6家企業國家級及16家企業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網絡平臺。

同時,禮縣積極延伸扶貧產業鏈條,搶抓東西扶貧協作、中央單位定點幫扶機遇,引進山東湘魯、山東綠盟發展訂單辣椒2.38萬畝,建設辣椒加工廠2個,建成連棟拱棚1棟60畝。引進北京德青源公司“金雞產業扶貧項目”已建成投產,引進中國中藥控股有限公司“禮縣中藥材產業園區建設項目”正在建設。發展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0個。鼓勵30名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10名事業單位人員到貧困村領辦創辦合作社。選聘縣鄉兩級合作社輔導員140名,培訓鄉級合作社輔導員及理事長4期430人次。按照註銷一批、整改一批、規範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持續規範和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水平。目前,全縣313個貧困村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222個,其中規範運營的530個,較規範運營的406個,一般運營的58個,未運營的43個,註銷了185個。貧困村較規範運營以上的佔總數的76.6%。

禮縣:“一扶一帶”力促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此外,禮縣還持續加大就業扶貧力度,著眼於提高貧困群眾“造血功能”,完成技能培訓10791人,其中貧困人口8560人;輸轉勞務工12.03萬人,其中有組織輸轉8.54萬人;組建各類勞務中介機構35個,發展勞務經紀人3568人,繼續做大做強“禮賢妹”、“禮賢大嫂”等優勢勞務品牌,促進了勞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今年已實現創收26.59億元。由國家發改委、教育部、人社部、全國婦聯等聯合舉辦的全國“2019-2020年家政培訓提升行動”在我縣啟動。組織招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新職工545戶2354人,2017年以來累計完成1653戶5783人,其中貧困戶649戶2119人,實現了異地就業脫貧。建成認定扶貧車間50家,吸納當地貧困家庭成員就業809人,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2873個,選聘生態護林員3046人,實現了就地就近就業脫貧。在全縣313個貧困村每村培育了3名創業致富帶頭人,共培育939人。抽調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舉辦培訓班212期,現場指導395場次,培訓農民2.3萬人(次),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記者 吳曉燕 魯明)(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