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中國的感恩節


寒食節:中國的感恩節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首《寒食》詩,

是唐代詩人韓翃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因著這首詩,

人們記住一個古老的節日:寒食

一千年過去了,寒食幾乎被大家遺忘了。

寒食節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兩天。

在古時,寒食節是重要的節日。

寒食節是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

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

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

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信息,

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

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

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

寒食節:中國的感恩節


寒食節:中國的感恩節


寒食節來源

追溯寒食的起源,需要回到遠古時期。

寒食節也稱“禁火節”,

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

春秋時期,

“禁火節”成了“寒食節”,

是為了紀念晉文公的名臣介子推。

據說,晉文公重耳在流亡時,

臣下介子推曾經割股給他充飢。

晉文公歸國後,分封群臣,

介子推不願受賞,於是攜老母隱居於綿山。

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

介子推還是不願為官。

晉文公放火燒山,逼介子推露面,

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柳樹下。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

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

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

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

要吃冷食,以寄哀思,

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自此,寒食節一直沿襲。

到唐代時,寒食節成為了全國性法定節日。

唐代詩人張說《奉和聖制寒食作應制》

就描寫了唐代宮廷過寒食的熱烈景象。

寒食春過半,花穠鳥復嬌。

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

鬥敵雞殊勝,爭球馬絕調。

晴空數雲點,香樹百風搖。

改木迎新燧,封田表舊燒。

皇情愛嘉節,傳曲與簫韶。

伴隨著歲月的流逝,

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

介子推早已沉入歷史長河,

不過寒食所代表的

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

卻是千年如一的流傳了下來。

寒食節:中國的感恩節


寒食節與清明節區別

在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

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

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

一陰一陽,一息一生,

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係。

禁火是為了出火,祭亡是為了佑生,

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

唐玄宗時,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

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

由於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

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

掃墓也由寒食順延到了清明。

隨著時間的推移,

由於寒食節中主要項目:

禁菸冷食,逐漸被淡化,

寒食節逐漸開始被清明節取代。

寒食節:中國的感恩節


寒食節:中國的感恩節


寒食節習俗

禁火、吃冷食

寒食節不能起火,家家禁止生火,

都吃冷食。

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

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

蘇軾的《望江南 超然臺作》中

“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

就是寒食之後詩人煮茶的行為。

祭祀祖先

祭祀掃墓是寒食節的主要內容。

寒食節掃墓祭祖

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

到了唐代,寒食掃墓

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

寒食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

致祭、添土、掛紙錢,

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

用柳枝或疙針穿起,

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踏青郊遊

寒食節,

正值春天,天朗氣清,春和景明,

是踏青遊玩的好時節。

蹴鞠、盪鞦韆、踏青、詠詩,

在這一天,古人盡享春日風光。

此時的熱烈歡快不輸清明和上巳。

王維曾作詩詠歎: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寒食節:中國的感恩節


寒食節詩詞

寒食

唐·沈佺期

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沈佺期說:

寒食這天,家家都禁火藏煙。

自己飄泊在外,不知道哪裡的火,

可以溫暖自己這顆遊子的心。

寒食

唐·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寒食時,孟雲卿是孤獨困苦的。

江南的二月,

正是繁花盛開的時節,一片如煙似霧,

而我獨自遠在他鄉,偏又遇上了寒食節,

內心感到無限的悲悽。

貧窮的生活經常三餐不濟,

不見爐灶煙火,

正好不必為了明天的斷炊習俗,

去紀念古代的寒士介子推了

寒食節:中國的感恩節


寒 食

唐·杜甫

寒食江村路,風花高下飛。

汀煙輕冉冉,竹日靜暉暉。

田父要皆去,鄰家鬧不違。

地偏相識盡,雞犬亦忘歸。

寒食節時,杜甫想家了

遠離家鄉的杜甫走在鄉村小路上,

輕煙冉冉,日色暉暉,地處偏僻,

這裡沒有一個好友,真叫人悲傷。

每一個飄泊在外的人,

逢節氣,必會心念故鄉。

千百年,莫不如此。

寒食野望

李郢

舊墳新隴哭多時,流世都堪幾度悲。

烏鳥亂啼人未遠,野風吹散白棠梨。

寒食節時,

古人有紀念先祖的習俗。

所以這一天,詩人看到這樣一番景象。

不管是新墳還是舊墳,

都是一片哭泣的景象,

活著的人能禁得住多少這種悲傷呢。

烏鴉的聲音還在耳畔,

風吹起梨花飄揚,它們似乎也在憂愁。

寒食節:中國的感恩節


寒食節寄語

回想寒食節的本意,

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是對大自然的感恩,

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因為沒有火的存在,

人類將長期處於寒冷的環境中生活,

而火具有很大的破壞力,

若不對其心存敬畏之心,

帶來的將是失去生命的代價

當然不管往事如何,人總要活著,

活著,就對未來生活有所向往,

所以古人在這個時候通過滅火、取新火的方式,

並舉辦很多的祭祀活動,

來鼓勵人類向著美好的明天走下去。

隨著歲月的流逝,

寒食漸漸被清明節代替。

許多傳統節都消逝在時間中,

花朝、寒食、寒衣……都成為了記憶。

但是,我們依然能從詩詞文賦中,

領略到千年前、百年前的寒食風味。

而這,叫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