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您家的親子關係出現“拐點”了嗎?

談到親子關係這個問題很多家長會說—一言難盡。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會回應:“本來關係就緊張,現在可倒好,整天在一起,躲都躲不開。你嫌他不好好上網課,淨玩兒遊戲;他呢,說你飯做的不好吃,愛管閒事。動不動就吵,再不開學,親子關係就破裂了……”


還有“佛系”的家長說, “也就那麼回事兒吧,反正在家裡大眼兒瞪小眼兒,他忙他的,我們做我們的,話也不多。就這樣得了吧......”


但也有母慈子孝的家長說,”這段時間來,跟孩子相處的還是不錯的。交流時間多了,雙方都有了更深的瞭解。他學習的時候呢,我們也看看書或是做工作。沒有了上下學和轉戰補習班的奔波,我們還有時間一起追劇,一起做運動。孩子還學了兩個他愛吃的菜。感覺家庭生活豐富了不少!”


疫情之下,您家的親子關係出現“拐點”了嗎?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個個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不幸”,用在這裡是說家庭中如果因為親子關係不融洽、不和睦,常常會讓我們覺得不開心、不舒服。本來疫情就給我們造成了很多焦慮,如果親子關係再處理不好,就真如雪上加霜,不僅要抗擊外邊的疫情,也要為家裡的親子關係“抗疫”了。


同樣是被迫關在家中休“長假”,為什麼有的家庭能“母慈子孝”,有的卻“雞飛狗跳”呢?

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是之前就種下的因。疫情發生以前,有些家庭的親子關係就有問題,現在親子共處一室的時間更長,以前的積怨、矛盾,徹底暴露出來。比如說,以前家長和孩子就會因為玩兒遊戲這個事兒鬧得不可開交。最近上網課,老師鞭長莫及,一些自制力差的孩子游戲打得更歡,被家長抓現行的機會也大增,親子摩擦自然加劇。


另有一個就是疫情帶來的新壓力。新冠疫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改變,成人要面臨很多工作、生活上的新問題;孩子長期被關在家裡,這些缺少戶外活動和身體鍛鍊的“神獸”,在情緒和心理上也都承受著很大的挑戰。家長和孩子都壓力重重,如果無法正常排解,就可能把彼此當成緩解壓力的工具和宣洩的對象,連帶爆發很多“戰爭”。


疫情打破了家庭長期以來形成的親子交流規律,讓很多家庭一時難以適應,親子關係呈現出很多狀況。


怎樣讓親子關係出現向上的“拐點”?


家長要適時按下暫停鍵。


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生活按了暫停鍵,在親子互動中,家長也要適時按下發洩負面情緒的暫停鍵。


疫情之下,您家的親子關係出現“拐點”了嗎?


孩子有很多行為都容易引發家長的憤怒:比如睡懶覺、不好好上網課、打遊戲上癮、把屋子搞得亂糟糟……面對這些狀況,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火氣上頭,張嘴就是“你怎樣怎樣……”家長每一次這樣發洩之後,孩子的行為並不一定會有所改變,但親子關係一定會受到打擊。


怎麼才能不對孩子發脾氣呢?


三個“不”的原則: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很多家長覺得這三個“不”,不全面,應該再加一個,叫做 “不可能”!孩子本來就做的不好,還不批評他,不責備他?作業都寫不完,我也不抱怨嗎?其實很多情況下,我們是因看到的表面現象而生氣。表面現象就是作業沒寫完,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不能接受,就跟孩子發脾氣。可現實中,我們指責孩子作業沒寫完的時候,一開始孩子可能還聽幾句,聽到後邊不聽了,他跟你發脾氣了!他說“你就能罵我,只要我作業沒完成,你就罵我,沒完沒了的,我不聽!”甚至有時候“咣”把門一關,拒絕再溝通了。


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辦?一種情況,覺得真的很無奈,只能冷處理了另外一種,怒火上躥,可能闖進門去,但是這樣做只能讓雙方爭論更激烈!孩子在受到我們負面情緒的影響後,他不認為是自己錯了,而是家長錯了。我們回到正確的方式來看,就是要讓自己在態度上,遇到問題時首先不要去批評他,先去理性的瞭解他作業沒寫完的原因,我們可以問,“噢,你今天作業還沒寫完有什麼原因嗎?”而不是說“你怎麼現在還沒寫完作業!”這兩種問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疫情之下,您家的親子關係出現“拐點”了嗎?


先去了解,瞭解的前提就是不要抱怨他,因為抱怨不能解決問題,當然批評、指責也解決不了。可能您要說孩子也常常對我們有抱怨啊,比如說媽媽飯做的不好吃!說媽媽今天怎麼沒叫我起床?等等,孩子也會對我們有抱怨。當孩子對我們抱怨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去看呢?把孩子的抱怨當成他有個問題沒有解決,作為家長我們去耐心詢問、努力幫他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受孩子情緒的影響轉而開始跟孩子發脾氣。


要知道,作為孩子,他的行為模式都是向家長模仿學習來的,您的簡單粗暴,就會教出簡單粗暴的孩子,您耐心體貼,孩子也會懂事明理。


下一次想對孩子發脾氣時,試試心中默唸:孩子是親生的!孩子是親生的!然後用三個“不”的原則,跟孩子交流。您的態度轉變了,才可能讓親子關係出現“拐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