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路的娃不一般,家長為娃交友發愁, "一根筋"的娃不懂寬容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長任重而道遠,也會遇到種種的困難和不解,但很不幸的是孩子和孩子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差別,有時候別人家的孩子教育的方式泡在自家孩子身上卻不管用。

教育孩子這個問題經常讓很多家長陷入苦思,李婷的母親也是如此。

理性思路的娃不一般,家長為娃交友發愁,

孩子沉迷"是非對錯論",與朋友不歡而散

李婷是一個乖巧可愛的孩子,自從上幼兒園以來,老師非常喜歡她,平時鄰居和親戚也都誇這孩子乖巧懂事,可是沒想到自從孩子上了小學開始,就越來越沉迷於"是非對錯"。

據李婷的母親說,或許是平時對孩子的教育太嚴格,讓孩子讀的書太多了,不知道為什麼她越來越喜歡當"小法官"。

在學校裡,平時李婷與朋友之間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她都喜歡去給別人評判個對錯出來。

一開始這還沒有什麼不好,孩子們在懵懂時期,能有一個人站出來十分公正地說出誰對誰錯,而且還有引經據典,說的特別有道理,孩子們自然願意聽她的。

李婷原本朋友就挺多,有很多小朋友都喜歡跟她一起玩,自從她成了公認的小法官之後,身邊的小夥伴就更多了。

原本李婷的媽媽以為這是一件好事,

可是沒想到這樣的"小遊戲"玩久了,卻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討厭李婷。

理性思路的娃不一般,家長為娃交友發愁,

原來李婷沉迷討論是非對錯之後,對於一些瑣事的看法變得有些不通人情,孩子們背地裡管她叫做"死腦筋",發生了事情也不願意再找她幫忙了。

人見人愛的"小法官"變成"管事婆"

起初李婷的母親還沒有發現孩子的人際關係不對勁,只是覺得平時和孩子玩的好的幾個女孩兒不來家裡了。

寶媽向李婷詢問,孩子沒有說實話,只說是跟她們不玩了,寶媽以為這只是單純的小孩子之間發生了小摩擦而已。

直到後來,班上很多孩子都管李婷叫做"管事婆",嫌她多管閒事。

李婷委屈地回家大哭起來,寶媽詢問了之後才知道發生了什麼,原來同學們嫌棄她死腦筋了之後不願意再和她玩了,但是李婷卻不知道自己錯在哪。

當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李婷上前"尬聊",剋制不住評判事情的心態,於是別的小朋友開始躲著她,並且給她起了新的外號"管事婆"。

寶媽聽孩子這樣說,頓時覺得很心疼,怒氣衝衝地找這些孩子的家長理論,這樣的做法招來了別人的厭惡,最終母女倆只能求助於班主任。

理性思路的娃不一般,家長為娃交友發愁,

在班主任的幫助下,這才瞭解到了關於"友情依賴"的理論。

學齡前時期要教會孩子:對朋友寬容一些

孩子喜歡討論是非對錯,喜歡糾正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中不完美的情況,這在學齡前時期是必經的事。

多數孩子對於是非對錯的認識並不是很苛刻,自己能夠均衡對錯與人情的關係,他們的理智與感情這兩方面發展的比較平均,喜歡糾正錯誤的時段也比較短,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時段就會過去。

但是有一些孩子天性過於理性,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強,優於一般孩子,長大之後可能比較適合從事理科的學習和工作。

這類孩子在小的時候就很容易沉迷於是非對錯論中,不管是自己的父母還是好朋友犯了錯,不論是尊敬的老師還是嚴厲的長輩做錯了事,他們都很有勇氣指出來,並且要求對方改正,大有"六親不認"的潛質。

理性思路的娃不一般,家長為娃交友發愁,

對於這類孩子家長要留神:早早教會孩子對周圍的人寬容一些,尤其是在對待自己的朋友時,要學會特別的寬容。

在社會關係學的理論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很"雙標"的,對於不認識的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但是對於和自己特別親密的人,他們犯了錯我們就會努力給他們找藉口開脫,這就是一般的人性規律。

另外一般人會對自己的好朋友期待這種"雙標"的待遇,這也就是友情中的"依賴理論",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希望自己是別人心中特別的人,對於友情也有如此的期待。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要參考這個理論,明白一般普通人的是非判斷是受到人性的影響,對於周圍的人,我們不能單純的用是非對錯來做事。

孩子在學生時代心思原本就很單純,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的問題,思維理性的孩子就更加"直男癌"了,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讀不懂氣氛。

對於理性的孩子家長要格外注意,

給他們教會對朋友的寬容,否則只會讓別人感覺到厭煩。

理性思路的娃不一般,家長為娃交友發愁,

給孩子教會寬容,幫孩子走下"道德高地"

教會孩子對周圍的人寬容一些,有利於他們的人際關係,家長可以這樣做:

1. 以孩子自身發生的事情舉例,可以和孩子回憶一下,之前他所享受的"特殊雙標待遇",讓孩子從事件中感受到被別人特別寬容的好處;

2. 陪孩子分析一下現狀,年幼的小孩做錯事一般都沒有什麼惡意,解釋一下就可以讓孩子明白事情的本質(可能存在的誤會);

3. 告訴孩子評判對錯是一件非常嚴格的事情,以孩子的年齡和閱歷不能做到特別完美,可以試著將自己的想法記在日記裡,但是不要公開,可以保留意見,過幾年長大了之後再回看,孩子會發現自己成長了很多。

理性思路的娃不一般,家長為娃交友發愁,

在教育孩子面對評判對錯的興趣時,我們不要單純的打壓孩子的喜好,有的家長直接說"你以後不要再管別人的閒事了,你不知道別人都煩你了嗎?"這樣的交流方式完全是錯誤的。

崇尚理性的孩子非常擅長於建立邏輯,雖然年幼的孩子邏輯非常的稚嫩,但那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思維方式。

如果家長直接禁止他們評判對錯,相當於直接否定了他們的邏輯,從根本上推翻了他們思考問題的根基,這樣的打擊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實在是太嚴重了,家長不要這樣和孩子溝通。

理性思路的娃不一般,家長為娃交友發愁,

但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小孩子評判對錯都是小事兒,那些不敢承認自己錯了的孩子才是膽小鬼,有的家長甚至因為維護自己的孩子,覺得別的孩子沒出息。

這樣助長自家孩子評判別人的教育方式更是錯誤的,在生活中我們絕大多數人其實都做不到完全對另一個人心服口服。

如果你有一個朋友,在你對事情的看法迷茫的時候,能夠說出很有道理的看法,幫你撥開迷霧看清問題的對錯,我們通常會感激這個朋友。

但是如果你有一個朋友,有事沒事就對生活中所有人的大小事情品頭論足,凡是非要追究個對錯來,我們通常會覺得很反感,這就是所謂的"把自己逼上道德高地"。

適當的談論對錯、表達自己的看法和三觀,這在生活中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過分糾結別人的對錯,往往會引起他人的反問"你成天討論別人對錯,說得頭頭是道,難道你自己一點問題都沒有嗎?"

我們要讓孩子懂得基本的人際交往方式,但是也要保護偏向於理性思考的孩子他們的思想之可貴。

理性思路的娃不一般,家長為娃交友發愁,

不同思考方式的孩子有著不同的領域可以發展,我們作為家長的沒有必要打亂孩子的思路,更沒有必要揠苗助長逼迫他們早熟。

由此看來,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暫時擱置,等待幾年,等他們長大成熟了之後,再回看自己曾經的想法,彌補不足,讓孩子成長得更加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