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全球卻都在搶衛生紙,他們做錯了嗎?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累計確診人數已達百萬的當下。各國民眾在防疫的同時也開始搶購食品和生活用品。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這場搶購風潮當中,最先出現全球性緊缺的並非糧食等物資,而是衛生紙——這是真的,在當下的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歐洲等地,衛生紙都成了最搶手的物資,有人甚至為了爭搶它不惜暴力相向。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衛生紙,為啥成了搶手貨呢?

起於謠言,終於搶購

“全美的搶購和短缺令人始料未及……我們正在夜以繼日地工作,幫助這一生活必需品重新擺上貨架。”4月2日,美國最大的衛生紙生產商金佰利公司北美家庭護理總裁馬斯托裡德斯對媒體做出瞭如上鄭重承諾。

誰也沒想到,在被世界衛生組織點名為當前疫情“震中”的美國,最搶手的生活必需品居然是衛生紙。據美國紙業協會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從2月28日至3月21日,美國人在衛生紙上的花費超過了14億美元。僅上週,美國衛生紙類的廠商淨收入就超過了3.7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23%。是疫情之下百業蕭條的美國為數不多逆勢增長的行業。

疫情之下,全球卻都在搶衛生紙,他們做錯了嗎?


大災臨頭,老百姓不屯糧食、不屯口罩,卻在搶衛生紙?是不是有黑心衛生紙製造廠商在藉機發“國難財”呢?

仔細梳理一下,你會發現還真不是,這確實是如今一場席捲世界的大恐慌。在美國舊金山,3月中旬就出現過一家大型商超開門營業不到30分鐘店內衛生紙就被搶購一空,個別顧客為搶最後一箱衛生紙大打出手的醜聞。在澳大利亞,3月4日就曾發生過一起為爭搶衛生紙而動刀,最後驚動警察的事件。而在日本,早在3月初,東京、大阪等大城市的超市就紛紛推出了“衛生紙每人限購一包”限購令,甚至有人還跑到公共廁所去偷衛生紙……

這場恐慌究竟是怎麼來的呢?它其實起於一則謠言。

按照日本媒體報道,衛生紙搶購已被證實緣於一則謠言——今年2月底日本社交網絡上突然流傳一種說法:“衛生紙原材料來自中國,而中國一些廠家受疫情影響將沒法按時向日本交貨。”還有一種說法是,衛生紙和口罩是''同一種原料'',口罩短缺,勢必將引發衛生紙短缺。

隨即東京、大阪等地出現搶購衛生紙的狂潮,最遲到3月3日,東京一些大超市已經出現了衛生紙大面積缺貨的情況。

日本政府不得不出面闢謠,首相安倍晉三3月2日就對媒體做出了公開澄清,日本98%的衛生紙都是本國製造,國民完全不必搶購。

但是民眾對衛生紙的搶購熱潮不僅沒有消減,反而迅速傳染到了澳大利亞,最遲至3月中旬,澳大利亞也推出了類似的限購政策。隨後是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相繼中招。

衛生紙恐慌,就像瘟疫一樣,從一個謠言開始,傳染給了全世界。

各種奇葩心理在作祟

災難總是和緊缺相伴的。誠然,蔓延全球的疫情的確可能會造成很多物資的緊缺,尤其是那些對全球化依賴程度較高、產地相對集中的物資。但衛生紙恰恰不屬於此類,即便是那些傳統印象中已經不屑於做“低端產業”的發達國家,衛生紙也基本是自產自銷的——在日本,正如安倍所言,98%的衛生紙都是本國製造,善於資源回收利用的日本人,甚至做到了70%以上原材料紙漿通過回收利用實現。在澳大利亞,衛生紙自產率也在95%以上,澳大利亞甚至對外出口用於製紙的木材原漿。而即便是人均衛生紙用量最大的美國,衛生紙進口率也只有約10%,還都是從鄰近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的。

那麼,這種看似沒必要的恐慌究竟是咋來的呢?

其實,最早鬧恐慌的日本,媒體的相關調查早就展開了。日媒的調查發現,東京大阪等城市的衛生紙恐慌,可能與日本便利店和家庭的獨特情況有關。由於衛生紙體積龐大,而日本城市居住面積狹小,一般城市居民很少會在家中囤積衛生紙,只在需要時才去便利店購買。而對於日本各便利店而言,由於衛生紙利潤低還佔地方,所以衛生紙的庫存也十分有限,主要是依靠日本發達的交通實現快捷的物流運送。但正是這種“緊平衡”狀態,導致了搶購一旦發生時,便利店會出現束手無策的情況。

疫情之下,全球卻都在搶衛生紙,他們做錯了嗎?


而在美國、澳大利亞這種人均居住面積較大、庫存容量巨大的的大型商超遍地的國家。衛生紙則遭遇了另一種尷尬。

英國《衛報》近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在歐美的大型商超內,一般都有一整排的貨架擺放衛生紙等產品,而衛生紙體積大,在被買空後非常醒目,空貨架很容易引發人們害怕買不到的心理。“比起 50 罐焗豆子或洗手液,50 包衛生紙消失後,會更加引人注目。”消費者心理專家格雷斯教授在接受 BBC 採訪時如是表示。

此外還有專家指出,人們對衛生紙的搶購“錯失恐懼症”在作祟,因為當人們看到別人都在搶購某種商品時,總覺得這裡面必有其原因,因此生怕自己錯過。

“關鍵是沒有人知道新冠病毒疫情走勢如何,最後會不會更加惡化。”澳大利亞社會學者加爾格指出。因此,人們希望能有備無患,因為這是他們為取得某種控制感能唯一可做的事。而廉價、量足的衛生紙,剛好成為了人們填補心理空缺的最好幫手。

事實上,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早在上世紀70年代,西方發生石油危機時,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紐約和東京等特大城市就曾出現過衛生紙搶購風潮。“一遇危機,就搶衛生紙”幾乎已成為一種規律。

被創造的“生活必需品”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也不能說歐美民眾搶衛生紙是種單純的不理性。

的確,從發明源頭上看,衛生紙確實驗證了消費主義的那個著名論斷:“公眾的需求是被商家制造出來的”:1903年,美國一家名叫史古脫紙業的公司,因為經營失誤,錯購了一批普通紙張,因運送過程中的疏忽,造成紙面受潮而無法正常使用。在危機之下,公司不得不緊急召開會議商討對策,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一位主管的鼻子突然流起血來,旁人急忙拿起一張受潮的紙張幫他擦鼻子,這一擦就擦出了衛生紙的靈感。一年後,衛生紙就替代了抹布、手絹開始在美國上流社會家庭中普及,不僅讓這家企業絕處逢生,還開啟了人類之後百年的衛生紙使用和普及歷程。

當年因經營錯誤而決定“將錯就錯”開始賣衛生紙的史古脫紙業估計不會想到,時至今日,衛生紙會成為一種在災難時遭到瘋搶的“生活必需品”。眼下,全球民眾對衛生紙的用量也著實驚人,2019年國際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消費者人均每年使用約141卷衛生紙,英國為127卷,日本為91卷,法國為71卷,中國為49卷。其中衛生紙使用速度最快的美國,平均每人約兩天半就會用掉一卷衛生紙。奢侈的美國人不僅用衛生紙如廁,還用它擦鼻子、抹桌子、清洗廚房用具……總之,一切你印象中抹布或手絹應該做的工作,在美式生活中都已經被衛生紙替代了。

疫情之下,全球卻都在搶衛生紙,他們做錯了嗎?


而美式生活習慣也得到了歐洲的效仿,自本世紀初以來,歐洲衛生紙需求量已在20年內增長了40%。

而隨著疫情的加重,歐美民眾對衛生紙需求可能會更大。

作為一種高風險傳染病,新冠肺炎帶給歐美普通公眾的啟示就倆字:消毒。日常生活中除了各式各樣的消毒水之外,能給公眾“乾淨”這個暗示的,就是衛生紙了。這種一次性的消耗品,滿足了公眾“認為病毒已經被消除乾淨了”的安全預期。而疫病流行期的安全需求,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大了公眾對衛生紙的依賴。尤其像歐美這樣的傳統用紙大戶,依賴程度一定會更高更過分。

隨著疫情的擴散,很多歐美國家的工廠會面臨停工的問題,增長的衛生紙需求與堪憂的產能之間會不會引發矛盾?這個問題誰也不敢打包票。

所以,那些在超市瘋搶衛生紙的歐美民眾們,他們這樣做真的不理性嗎?如果繼續在歐美擴散,咱還真不好這麼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