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起源之一:割肉煮湯救國君,功成後隱居卻被逼出山而遭誤殺

眼下就要到清明節,腦海中不禁浮出了唐朝杜牧寫得《清明》這首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起源之一:割肉煮湯救國君,功成後隱居卻被逼出山而遭誤殺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清明》,就像清明節這個節日一樣,即有祭奠先人而生離死別的悲傷,又有踏青遊玩的歡趣,是一個很特別的節日,而對於清明節的起源,就有一個讓人悲傷的故事。

春秋有五霸,其中第二霸就是晉文公,沒有繼位之前稱之為公子重耳。與齊桓公並稱為"齊桓晉文"。清明節其中一個起源就是由晉文公而起,這其中有一個“割股奉君”的故事,清明也是為了紀念這個割肉救主的先賢而設立,此人就是介子推。

清明節起源之一:割肉煮湯救國君,功成後隱居卻被逼出山而遭誤殺

忠孝臺介子推塑像

晉文公還是公子的時候,因為爭國君之位,遭到父親晉獻公和公子晉惠公追殺,逃亡在外十九年。在逃亡過程中,經常食不果腹,衣不遮體。期間在衛國流亡時,其中一位隨從把重耳的糧食全部帶著逃走了,重耳向農夫乞食,但是反被農夫譏笑。於是重耳在途中又飢又渴,幾乎要支撐不住了,隨從都焦急不已。這時候介子推走到偏僻的地方,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重耳喝下。重耳喝下之後恢復了精神,最後發現是介子推的肉,慢慢流下眼淚。

十多年後之後重耳時來運轉,當上了晉國國君,所謂苟富貴勿相忘,晉文公重賞了當初跟隨的那些跟隨的人。但是封賞之時唯獨忘記介子推,其時大家皆為介子推鳴不平,為介子推爭取封賞。介子推非常看不起討要封賞的人,悄悄收拾行裝,回到綿山隱居了。

清明節起源之一:割肉煮湯救國君,功成後隱居卻被逼出山而遭誤殺

待到介子推帶著母親隱居綿山後,晉文公羞愧不已,親自帶人前往綿山請介子推出山。但是綿山廣袤無垠,要從綿山找兩個人非常困難。期間有人獻計,從大山三面放火將介子推逼出。介子推是個大孝子,一定會揹著母親逃出來。但是大火燒盡之後,並沒有看到介子推,於是上山尋找卻發現介子推母子在一顆大柳樹下已經死去。晉文公從柳樹洞中發現介子推的血書,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清明節起源之一:割肉煮湯救國君,功成後隱居卻被逼出山而遭誤殺

於是晉文公把綿山改為介山,晉文公非常自責,規定這天禁忌菸火,把這天定為寒食節。同時,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祭奠介子推,把介子推身死的那顆柳樹賜名"清明柳",這天也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及清明各種民間習俗的形成,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而形成的過程,富有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我們不僅要珍視清明節還要珍視每一箇中華傳統節日,使之成為凝聚民族情感、激盪民族精神的文化內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