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殺悲劇的前奏——日軍攻擊下的南京城亂象

南京大屠殺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慘烈的一頁,很多時候,我一看到這五個字,往往是躲開、迴避,不願去觸碰那段關乎血腥獸行的奇恥大辱。但有時候,卻擋不住去反覆回想這段歷史,為什麼我們會輸的這麼慘?

南京城被攻破之後,只能用一個“慘”字概括。而南京城在被攻破之前,最合適的概括就是“亂”字。


大屠殺悲劇的前奏——日軍攻擊下的南京城亂象


南京亂象源自淞滬會戰尾聲的指揮錯亂,有序撤退變成無序潰敗。


說南京還要先說上海,南京問題是上海問題的延伸。南京亂了陣腳,是因為蔣介石之沒有想到南京問題會這麼早就變得迫在眉睫。

本來,上海作為南京的門戶,國民黨在這裡展開的淞滬會戰,打得還是不錯的。

大屠殺悲劇的前奏——日軍攻擊下的南京城亂象

淞滬會戰圖


日本叫囂三個月吞掉中國,結果在上海就打了三個月。淞滬會戰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也鞏固了蔣介石全國抗日領袖的地位。

但戰爭畢竟是拼的是國力,隨著日軍不斷從海上增兵,並在杭州灣登陸,即將對上海陣地形成包圍。再對抗下去已經非常吃力了,國民黨決定,結束上海會戰,及時向吳福線既設陣地轉移,利用國民黨歷經兩年建築的防禦工事,改變戰略縱深,保存實力,打持久戰——這個決策應該說是切合實際的。

1937年10月初,轉移命令已經下達各部,前線已經開始執行了。沒想到第二天,蔣介石突然召集緊急會議,命令大家繼續死守上海。理由是——九國公約國家正在開會,如果繼續死守上海,可能會爭取到九國對日本的制裁。

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等人都表示反對,認為部隊已經開始撤退,再下這樣的命令一定會引起混亂,後果不堪設想。

但蔣介石固執己見,堅決要下令死守。

大屠殺悲劇的前奏——日軍攻擊下的南京城亂象

國民黨軍隊


果然,亂象出現。作戰部隊中,有準備撤退的,有已經撤退又返回陣地的,還有沒有接到命令繼繼續後撤的。結果,原來據守的陣地守不住了。原計劃後撤一步到吳福一線退守,也由於時間耽誤、工事準備不足而站不住腳。然後又一股腦地向無錫、江陰一線退守。

最終,有計劃的戰略撤退,演變成了大潰敗。日軍一路追擊,戰火提前燒到南京,國都告急。

南京怎麼辦,決策層一致喊“棄”,蔣介石明“守”暗“棄”,還是亂指揮。


上海守不住,南京能不能守住呢?

大屠殺悲劇的前奏——日軍攻擊下的南京城亂象

蔣介石


大本營作戰組組長劉斐(就是提出從上海撤退的那個人)在11月中旬的高級幕僚會上分析了南京的地形,他說,南京在長江灣曲部內,地形上背水。日軍可以從江面用海軍封鎖和炮擊,從陸地上可以先從蕪湖截斷後方交通線,然後與海陸空協同攻擊。南京將處在立體包圍之下,因此守是絕對守不住的。劉斐的發言也代表了多數國民黨將領的意見。

大屠殺悲劇的前奏——日軍攻擊下的南京城亂象

日軍侵略南京路線圖


其實,當時無論軍民,包括老蔣在內,誰都知道南京城是守不住的。

南京城一百萬人口早就開始外逃,日本人兵臨城下時南京人口只剩三十多萬。

蔣介石也早早把國民政府遷到武漢和重慶了,他的精銳部隊胡宗南部也沒有留在南京。

因此,作戰大本營的主流意見是“棄”,但南京是首都,不守一下也說不過去,只要給以象徵性的防守,兵力上放十二個團到十八個團,以便於機動。

但是蔣介石卻力排眾議,要大家堅定“守”的決心。為此,還三次召開幕僚會議,來統一思想,何應欽、白崇禧、唐生智、徐永昌、王俊、劉斐等人參加了會談。

大屠殺悲劇的前奏——日軍攻擊下的南京城亂象

蔣介石給守軍打氣


表面上說要死守南京,其實蔣介石打心裡不願與與日本對抗,而且還寄希望於九國聯盟的制裁。

這期間,還有德國大使陶德曼到南京會見蔣介石,轉達了日本提出的停戰條件。更讓蔣介石覺得,日本是在以打促和,重在談判。因此為了增加談判籌碼,南京必須要和上海一樣死守幾個月。

這和導致上海潰敗的是一個思路,老蔣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
但是問題是,沒人願意接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因此,他的幕僚會才不得不召開三次。本來是想讓劉湘來守南京,劉湘堅決不接招。

無奈,老蔣選擇了唐生智,專門私下會見唐生智,好不容易做通了工作。

大屠殺悲劇的前奏——日軍攻擊下的南京城亂象

唐生智


這才有了第三次會議上,唐生智挺身而出呼應老蔣,還慷慨陳詞表示,南京必須守,誓與南京共存亡——這其實是老蔣和唐生智二人唱的雙簧。

國民黨就是在這樣都沒有意志來死守南京的情況下,硬是讓唐生智帶頭擺了一個要死守南京的樣子。其結果可想而知。

指揮層臨時抓差,部隊東拼西湊,還未開戰就已經軍心搖亂,士氣不振。

因為南京保衛戰提前到來,國民黨不得不倉促迎敵,那些從上海撤退的部隊還沒有來得及休整,就被投入到了南京防衛中。雖然兵力達到10萬+,但卻沒有統一的作戰思想,不客氣的說是一盤散沙。

大屠殺悲劇的前奏——日軍攻擊下的南京城亂象

王耀武

七十四軍軍長俞濟時和部下五十一師師長王耀武談南京問題時,王耀武明確表示,“我看沒有守住南京的有利條件。一、各部隊剛才上海撤退,士氣不振,一般官長身在江南而心已過江北。二、唐生智的長官部是臨時湊合的,所有駐南京部隊也是臨時調撥的,唐生智並沒有指揮過他們。他不瞭解部隊情況,也不瞭解敵人。三、要收南京城,必須守住城郊的要點,哪裡地區面積大,兵力單薄,難以形成縱深,很容易被突破。”王耀武的話其實是當時駐守南京各部隊軍官的代表,絕大多數認為固守南京沒有把握,白白犧牲。

唐生智也知道大家都想跑,就下令把下關到浦口之間的輪渡撤走,禁止任何部隊從下關渡江逃跑,並安排浦口的第一軍督軍,不聽制止的可以開槍射擊。

一場勉為其難的保衛戰,一次災難重演的大潰敗,怎一個亂字了得!

戰事的發展,誠如一開始人們所料,甚至比預料的還要糟糕。

儘管前線將士們拼死抵抗,但在日軍強大的攻勢下,守城無望。

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12月13日城破,南京城僅僅支撐了十二天。這對老蔣當初的想法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諷刺。

知道南京守不住,不知道會這麼快就守不住。

大屠殺悲劇的前奏——日軍攻擊下的南京城亂象

南京激戰


於是,慌亂之下,在撤軍的問題上又重蹈了上海會戰的覆轍,把有計劃的撤退又演變成了驚慌失措的潰逃。

問題就在於國民黨軍官在逃跑一事上,總是身先士卒。
12月12日下午兩點日軍攻佔中華門,下午五點唐生智召集師長以上將領開會,簡要地說明戰況,提出分路突圍的計劃,大家垂頭喪氣地答應了。會議只開了20分鐘就散了。

長官部參謀長周瀾把印好了的命令發給與會的人,命令規定,防控挹江門到幕府山一線的三十六師,負責掩護長官公署及直屬部隊渡江,然後三十六師再渡江,其餘部隊一概不許渡江,而是向廣德、宣城、蕪湖地區突圍。


大屠殺悲劇的前奏——日軍攻擊下的南京城亂象

疲憊的國民黨將士


會議散了之後,唐生智等人按照“當官兒的先跑”的慣例,立刻渡江逃命。會上印發的撤退突圍計劃,很多軍官甚至根本就沒有下達部隊,就撒丫子跑了。這一下,在淞滬會戰尾聲發生的亂象又一次在南京出現。

除了八十三軍軍長鄧龍光按照命令,突圍成功以外,其他部隊不願與日軍正面交鋒,都紛紛往下關跑,都想從水路逃生。

下關浦口原有兩艘渡輪,每次能拉七八百人。但這兩艘渡輪在唐生智表示破釜沉舟的時候開往漢口去了,留在下關江邊的只是幾艘小火輪和二三百隻民船。

沒有突圍的教導總隊、八十七師、八十四軍、七十四軍、六十六軍等都沿著中山路湧向下關,爭先恐後,互不相讓。甚至,因為守挹江門的三十六師沒有收到撤退的命令,仍然執行原來的督戰命令,國軍之間發生開槍衝突

大屠殺悲劇的前奏——日軍攻擊下的南京城亂象

戰後的挹江門


五十一師師長王耀武回憶當時搶過挹江門的情景——城門只開了一扇,人多門窄,擠作一團。有一匹馬被擠倒踩死在門口,還有一輛人力車被擠翻在地。但是,人們只顧逃命,寧肯踩著馬和車過去,也沒有人把這些妨礙行走的馬和車拉開,過挹江門就像過鬼門關一樣,真是混亂、驚慌、狼狽到了極點

下關船少,人人爭渡。有的船因為拉的人太多,開著開著就沉了;還有爭奪船隻互相開槍,把船擊沉的;還有許多官兵拆了店鋪門板,製造木筏漂到江中,被水掀翻的。

整個江面上,哀嚎不斷,槍聲不斷,亂作一團。

有一個212團的營長叫謝淑周的,部隊被衝散了,又沒有船,就和他的兩個通信兵紮了一個木筏。三個人乘著木筏隨波逐流,順江而下。飄到烏龍山附近的時候,被敵艦發現用機槍掃射,一個通信兵犧牲。剩下倆人僥倖逃命,一直飄到揚州附近才被船戶發現救起。

大屠殺悲劇的前奏——日軍攻擊下的南京城亂象

戰前上關江面


相比這些個還算幸運的人,大部分軍士都沒有機會渡河逃走,被困在城裡,成了日本人屠殺的首要目標。

城破後發生的屠殺慘絕人寰,我不能再說下去了,一想到南京大屠殺的場面,身體就會有極不舒服的反應,所以就此打住吧!

我們可以不去直面南京大屠殺的慘烈細節,但是卻應該時刻銘記這一恥辱,經常反思一下,這場慘絕人寰的悲劇,為什麼會發生?究竟該由誰來負責?對明天有什麼借鑑意義?你說是不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