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悲剧的前奏——日军攻击下的南京城乱象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惨烈的一页,很多时候,我一看到这五个字,往往是躲开、回避,不愿去触碰那段关乎血腥兽行的奇耻大辱。但有时候,却挡不住去反复回想这段历史,为什么我们会输的这么惨?

南京城被攻破之后,只能用一个“惨”字概括。而南京城在被攻破之前,最合适的概括就是“乱”字。


大屠杀悲剧的前奏——日军攻击下的南京城乱象


南京乱象源自淞沪会战尾声的指挥错乱,有序撤退变成无序溃败。


说南京还要先说上海,南京问题是上海问题的延伸。南京乱了阵脚,是因为蒋介石之没有想到南京问题会这么早就变得迫在眉睫。

本来,上海作为南京的门户,国民党在这里展开的淞沪会战,打得还是不错的。

大屠杀悲剧的前奏——日军攻击下的南京城乱象

淞沪会战图


日本叫嚣三个月吞掉中国,结果在上海就打了三个月。淞沪会战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也巩固了蒋介石全国抗日领袖的地位。

但战争毕竟是拼的是国力,随着日军不断从海上增兵,并在杭州湾登陆,即将对上海阵地形成包围。再对抗下去已经非常吃力了,国民党决定,结束上海会战,及时向吴福线既设阵地转移,利用国民党历经两年建筑的防御工事,改变战略纵深,保存实力,打持久战——这个决策应该说是切合实际的。

1937年10月初,转移命令已经下达各部,前线已经开始执行了。没想到第二天,蒋介石突然召集紧急会议,命令大家继续死守上海。理由是——九国公约国家正在开会,如果继续死守上海,可能会争取到九国对日本的制裁。

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等人都表示反对,认为部队已经开始撤退,再下这样的命令一定会引起混乱,后果不堪设想。

但蒋介石固执己见,坚决要下令死守。

大屠杀悲剧的前奏——日军攻击下的南京城乱象

国民党军队


果然,乱象出现。作战部队中,有准备撤退的,有已经撤退又返回阵地的,还有没有接到命令继继续后撤的。结果,原来据守的阵地守不住了。原计划后撤一步到吴福一线退守,也由于时间耽误、工事准备不足而站不住脚。然后又一股脑地向无锡、江阴一线退守。

最终,有计划的战略撤退,演变成了大溃败。日军一路追击,战火提前烧到南京,国都告急。

南京怎么办,决策层一致喊“弃”,蒋介石明“守”暗“弃”,还是乱指挥。


上海守不住,南京能不能守住呢?

大屠杀悲剧的前奏——日军攻击下的南京城乱象

蒋介石


大本营作战组组长刘斐(就是提出从上海撤退的那个人)在11月中旬的高级幕僚会上分析了南京的地形,他说,南京在长江湾曲部内,地形上背水。日军可以从江面用海军封锁和炮击,从陆地上可以先从芜湖截断后方交通线,然后与海陆空协同攻击。南京将处在立体包围之下,因此守是绝对守不住的。刘斐的发言也代表了多数国民党将领的意见。

大屠杀悲剧的前奏——日军攻击下的南京城乱象

日军侵略南京路线图


其实,当时无论军民,包括老蒋在内,谁都知道南京城是守不住的。

南京城一百万人口早就开始外逃,日本人兵临城下时南京人口只剩三十多万。

蒋介石也早早把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和重庆了,他的精锐部队胡宗南部也没有留在南京。

因此,作战大本营的主流意见是“弃”,但南京是首都,不守一下也说不过去,只要给以象征性的防守,兵力上放十二个团到十八个团,以便于机动。

但是蒋介石却力排众议,要大家坚定“守”的决心。为此,还三次召开幕僚会议,来统一思想,何应钦、白崇禧、唐生智、徐永昌、王俊、刘斐等人参加了会谈。

大屠杀悲剧的前奏——日军攻击下的南京城乱象

蒋介石给守军打气


表面上说要死守南京,其实蒋介石打心里不愿与与日本对抗,而且还寄希望于九国联盟的制裁。

这期间,还有德国大使陶德曼到南京会见蒋介石,转达了日本提出的停战条件。更让蒋介石觉得,日本是在以打促和,重在谈判。因此为了增加谈判筹码,南京必须要和上海一样死守几个月。

这和导致上海溃败的是一个思路,老蒋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但是问题是,没人愿意接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因此,他的幕僚会才不得不召开三次。本来是想让刘湘来守南京,刘湘坚决不接招。

无奈,老蒋选择了唐生智,专门私下会见唐生智,好不容易做通了工作。

大屠杀悲剧的前奏——日军攻击下的南京城乱象

唐生智


这才有了第三次会议上,唐生智挺身而出呼应老蒋,还慷慨陈词表示,南京必须守,誓与南京共存亡——这其实是老蒋和唐生智二人唱的双簧。

国民党就是在这样都没有意志来死守南京的情况下,硬是让唐生智带头摆了一个要死守南京的样子。其结果可想而知。

指挥层临时抓差,部队东拼西凑,还未开战就已经军心摇乱,士气不振。

因为南京保卫战提前到来,国民党不得不仓促迎敌,那些从上海撤退的部队还没有来得及休整,就被投入到了南京防卫中。虽然兵力达到10万+,但却没有统一的作战思想,不客气的说是一盘散沙。

大屠杀悲剧的前奏——日军攻击下的南京城乱象

王耀武

七十四军军长俞济时和部下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谈南京问题时,王耀武明确表示,“我看没有守住南京的有利条件。一、各部队刚才上海撤退,士气不振,一般官长身在江南而心已过江北。二、唐生智的长官部是临时凑合的,所有驻南京部队也是临时调拨的,唐生智并没有指挥过他们。他不了解部队情况,也不了解敌人。三、要收南京城,必须守住城郊的要点,哪里地区面积大,兵力单薄,难以形成纵深,很容易被突破。”王耀武的话其实是当时驻守南京各部队军官的代表,绝大多数认为固守南京没有把握,白白牺牲。

唐生智也知道大家都想跑,就下令把下关到浦口之间的轮渡撤走,禁止任何部队从下关渡江逃跑,并安排浦口的第一军督军,不听制止的可以开枪射击。

一场勉为其难的保卫战,一次灾难重演的大溃败,怎一个乱字了得!

战事的发展,诚如一开始人们所料,甚至比预料的还要糟糕。

尽管前线将士们拼死抵抗,但在日军强大的攻势下,守城无望。

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12月13日城破,南京城仅仅支撑了十二天。这对老蒋当初的想法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知道南京守不住,不知道会这么快就守不住。

大屠杀悲剧的前奏——日军攻击下的南京城乱象

南京激战


于是,慌乱之下,在撤军的问题上又重蹈了上海会战的覆辙,把有计划的撤退又演变成了惊慌失措的溃逃。

问题就在于国民党军官在逃跑一事上,总是身先士卒。
12月12日下午两点日军攻占中华门,下午五点唐生智召集师长以上将领开会,简要地说明战况,提出分路突围的计划,大家垂头丧气地答应了。会议只开了20分钟就散了。

长官部参谋长周澜把印好了的命令发给与会的人,命令规定,防控挹江门到幕府山一线的三十六师,负责掩护长官公署及直属部队渡江,然后三十六师再渡江,其余部队一概不许渡江,而是向广德、宣城、芜湖地区突围。


大屠杀悲剧的前奏——日军攻击下的南京城乱象

疲惫的国民党将士


会议散了之后,唐生智等人按照“当官儿的先跑”的惯例,立刻渡江逃命。会上印发的撤退突围计划,很多军官甚至根本就没有下达部队,就撒丫子跑了。这一下,在淞沪会战尾声发生的乱象又一次在南京出现。

除了八十三军军长邓龙光按照命令,突围成功以外,其他部队不愿与日军正面交锋,都纷纷往下关跑,都想从水路逃生。

下关浦口原有两艘渡轮,每次能拉七八百人。但这两艘渡轮在唐生智表示破釜沉舟的时候开往汉口去了,留在下关江边的只是几艘小火轮和二三百只民船。

没有突围的教导总队、八十七师、八十四军、七十四军、六十六军等都沿着中山路涌向下关,争先恐后,互不相让。甚至,因为守挹江门的三十六师没有收到撤退的命令,仍然执行原来的督战命令,国军之间发生开枪冲突

大屠杀悲剧的前奏——日军攻击下的南京城乱象

战后的挹江门


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回忆当时抢过挹江门的情景——城门只开了一扇,人多门窄,挤作一团。有一匹马被挤倒踩死在门口,还有一辆人力车被挤翻在地。但是,人们只顾逃命,宁肯踩着马和车过去,也没有人把这些妨碍行走的马和车拉开,过挹江门就像过鬼门关一样,真是混乱、惊慌、狼狈到了极点

下关船少,人人争渡。有的船因为拉的人太多,开着开着就沉了;还有争夺船只互相开枪,把船击沉的;还有许多官兵拆了店铺门板,制造木筏漂到江中,被水掀翻的。

整个江面上,哀嚎不断,枪声不断,乱作一团。

有一个212团的营长叫谢淑周的,部队被冲散了,又没有船,就和他的两个通信兵扎了一个木筏。三个人乘着木筏随波逐流,顺江而下。飘到乌龙山附近的时候,被敌舰发现用机枪扫射,一个通信兵牺牲。剩下俩人侥幸逃命,一直飘到扬州附近才被船户发现救起。

大屠杀悲剧的前奏——日军攻击下的南京城乱象

战前上关江面


相比这些个还算幸运的人,大部分军士都没有机会渡河逃走,被困在城里,成了日本人屠杀的首要目标。

城破后发生的屠杀惨绝人寰,我不能再说下去了,一想到南京大屠杀的场面,身体就会有极不舒服的反应,所以就此打住吧!

我们可以不去直面南京大屠杀的惨烈细节,但是却应该时刻铭记这一耻辱,经常反思一下,这场惨绝人寰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究竟该由谁来负责?对明天有什么借鉴意义?你说是不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