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中,如何打撈流失的傳統民俗文化?


鄉村振興戰略中,如何打撈流失的傳統民俗文化?


人間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將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和家裡人相聚一起祭祀祖先和去世的親人,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像清明祭祀的傳統民俗還有很多。傳統民俗文化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如何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中,繼承和發展傳統民俗文化,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難題。

流失的傳統民俗文化

傳統節日承載著古老的信仰,延續著鄉風民俗,我國由於眾多的多神信仰,並且在勞動人民的實踐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大大小小的傳統節日,如回家團圓的春節,寄託相思的中秋……

但隨著改革開放成果進一步顯現,經濟持續增長的所帶來的各種好處不斷地增多。在市場化、社會化、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人人都是發展的影響因子,處處都是發展的影響場域。

鄉村振興戰略中,如何打撈流失的傳統民俗文化?


傳統民俗文化不可避免地捲入了這樣的激流之下,獲得金錢的多少成為衡量人們成功與失敗的基本標尺,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化,人們的人生價值觀處在無序的轉變與劇烈的動盪之中,消費主義文化逐漸入侵了人們民的價值觀。

某種程度上而言,這種變化的急劇性比梁漱溟、費孝通所說的“文化失調”還要劇烈。

消費主義文化入侵後,很多人會從思想上否定了以往的傳統價值觀念、轉變了生活方式,傳統習俗文化也空留儀式,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內涵,成為了人們突出消費能力、彰顯地位身份的途徑。

因此,很多民俗民情和民間藝術等傳統民俗文化與我們漸行漸遠,逐漸成為歷史和回憶了。

尤其是對於年輕一代人來說,“傳統習俗情結”淡化,對於很多傳統習俗文化一問三不知。甚至對於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雖然也是“熱熱鬧鬧過大年”,可是這裡的“熱熱鬧鬧”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民俗熱鬧”了,而是“遊戲熱鬧”“手機熱鬧”“歌曲熱鬧”。

傳統民俗文化必不可少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在這塊廣袤的大地上,以其聰明才智和辛勤卓絕的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民俗作為人們生活與文化的傳承現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經濟的反映,又是表現民族傳統、心態、生活方式的因素。

鄉村振興戰略中,如何打撈流失的傳統民俗文化?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民俗。傳統民俗,就是世代相傳的民間生活風俗,尤其是在農村,不管是婚喪嫁娶,還是日常勞作和生活,無不與之息息相關。

可以說,民俗文化底蘊深厚,內容豐富,神秘而奇麗,粗獷或柔美,是一股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又深藏於人民行為、語言和心理之中的強大精神力量。

鄉村是農民棲身聚居的家園,是都市人“回望鄉愁”的心靈歸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描繪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興圖景。

鄉村振興,已經超越了產業發展和經濟範疇,是一個關乎農村產業、生態、文化建設等諸多方面的綜合課題。顯然,這其中既要有新時代與時俱進的嶄新面貌,也包含了傳統民俗文化的風緒餘韻。

鄉村振興戰略中,如何打撈流失的傳統民俗文化?


我們常說,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同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傳統民俗文化也是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良好的傳統民俗文化,不僅催生了鄉村文明,推動了鄉村發展,還發揮出了凝聚民心、教化民眾、淳化民風的重要作用。

在繼承中發展創新

費孝通先生說過:“一個民族總是要強調一些有別於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上的特點,賦予強烈的感情,把它昇華為代表本民族的標誌。”

唯有重視、挖掘和利用好傳統民俗,延續鄉村文化脈絡,守護鄉村文化生態,才能夠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不絕源泉和不懈的精神動力。

因此,要善待傳統民俗文化,保護老祖宗的“筋骨肉”和“精氣神”,讓其在傳承中迸發出勃勃生機,歷久彌新。

“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兒童是國家發展的希望,也是文化傳承的未來,傳承民俗文化應當從娃娃抓起,要讓孩子去感受其中的妙意與精髓。

鄉村振興戰略中,如何打撈流失的傳統民俗文化?


要讓民俗文化傳承下來、發揚光大,首先要做的就是將傳統民俗文化與課堂教學、校園活動、日常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使其真正成為孩子學習生活的一部分,讓未來的“小主人”瞭解它、喜歡它、弘揚它,重拾傳統文化之“心”,讓更多的孩子成為傳統民俗文化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在新時代,要堅持傳承與創新並舉,讓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迴歸併為鄉村振興提供源動力,成為建構生態文明的耀眼底色。

要喚醒鄉村沉睡的本土文化資源,將傳統民俗及昔日的尋常景物,轉化為鄉村文旅產業新業態的特色底蘊和寶貴資源,增添美麗鄉村建設和美麗經濟培育的獨特魅力。

要充分利用和發揮鄉村特有的民俗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民俗文化技能傳承培訓,使人們知曉、參與、傳承好民俗文化及其活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避免流於形式、落入窠臼、生硬說教,緊隨時代步伐,重塑鄉村傳統民俗文化的現實價值。


一個“有文化”的田園綜合體

近年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早已成為推進城鎮化建設和打造美麗鄉村的共同目標,這一點,在湖北申津渡田園綜合體體現得尤甚。

鄉村振興戰略中,如何打撈流失的傳統民俗文化?


申津渡田園綜合體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目標,通過鄉村民宿、共享田園、教育研學、民俗文化建設等,打造專業種植、特種養殖、農產品交易、文旅商貿等核心產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申津渡——一種東方田園生活方式”的美好願景。

申津渡田園綜合體項目在文化建設方面,主要是在對園區現有文化資源整合發掘的基礎上,結合美麗與文化互彰、鄉村與古鎮相融的理念進行相關的文化項目開發。

鄉村文化建設上,申津渡田園綜合體注重繼承和弘揚當地民俗文化活動,如說鼓子、腰鼓、竹馬舞龍等,形成獨特的鄉村民俗體系;尊重當地宗教文化並保護,如谷升寺、財神廟等;建立鄉村民宿,形成獨特的鄉村民宿文化;開發冬至感恩日活動及暖冬行動,關注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在外務工人員,通過集體活動增強村民凝聚力。

鄉村振興戰略中,如何打撈流失的傳統民俗文化?


申津渡田園綜合體希望根據當地民風民俗和優越的旅遊資源條件,以文旅融合為契機,建成設施完善、環境優美、風格獨特、民俗豐富、村民和善的社會主義美麗新鄉村,促進鄉村經濟的同時,讓鄉村文化生活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鄉村振興戰略中,如何打撈流失的傳統民俗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鄉村,文化不再是為經濟振興助力的次要方面,而是鄉村振興的初心、靈魂和方向,以鄉村文化振興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鑄魂工程。


注: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