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衛生月:改掉陋習 吃得文明才健康

今年4月是第32個愛國衛生月,“向不衛生不文明的飲食陋習宣戰”是今年的重點主題之一。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確實存在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飲食陋習,比如吃野味、生吃或吃半生的水產品、不分餐、不使用公筷等。這些飲食陋習都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那麼,如何才能吃得文明,吃得科學,吃得衛生呢?


健康科普 | 愛國衛生月:改掉陋習 吃得文明才健康


不獵奇 拒絕野味


  在古代飲食生活中,吃野味是人類生存所需。但是,在食物供給豐富、充裕的今天,吃野味只能算一種陋習。很多人吃野味,一方面是對野味營養價值的錯誤認識,認為野味來自天然,沒有經過人工飼養,是天然的“大補食物”、“營養佳品”,另一方面是在商家驅動下的獵奇心理、攀比心理、虛榮心理等。


  野生動物常年生活在野外,生存條件複雜,加上安全檢疫程序缺失,導致了野味更容易攜帶各種病菌微生物,大大增加致病的風險。在野生動物中,可以檢測出多種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致病微生物。因此,我們應自覺遵守有關法律法規,不購買、不食用野味,摒棄吃野味的陋習。


健康科普 | 愛國衛生月:改掉陋習 吃得文明才健康

餐桌上不該太“熱情”


  我國飲食禮儀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深邃和廣博,然而,目前很多飲食禮儀陋習仍然存在。比如,許多人在餐桌上大肆喧譁、吞雲吐霧、推杯換盞,似乎是不吸菸、不喝酒就無法社交,在某些地區更是存在著過度勸酒,甚至是鼓勵未成年人飲酒的現象。為了“面子”會大肆鋪張,造成食物的極大浪費。吃飯時不講究飲食文明,用自己的餐具給別人夾菜等。


  不文明的進餐行為不僅影響個人健康和周圍人的飲食行為,還會影響他人對自身,甚至對國家國民素養的認識,損害個人及國家形象。因此,我們應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飲食禮儀文化,不勸酒、不吸菸、不喧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不佈菜、讓菜,文明就餐。


健康科普 | 愛國衛生月:改掉陋習 吃得文明才健康

公筷公勺也該走進家庭


  “共餐共食”增加疾病傳染的風險。在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是主要的途徑之一。共同進餐就意味著一盤菜會被多雙筷子夾來夾去,在共享美味的同時,也增加了傳播疾病的風險。通過分餐或者使用公筷公勺,有利於減少肝炎病毒、幽門螺旋桿菌等的傳播,防止“病從口入”。另外,從營養角度講,分餐制還可以較好地把握食物攝入量,減少食用過量和鋪張浪費。因此,建議家庭和餐館實行分餐制,每個人都使用自己的碗筷,或者配備公筷公勺,每個人自覺使用公筷公勺,並在餐後及時清潔消毒。


健康科普 | 愛國衛生月:改掉陋習 吃得文明才健康


食物該多點“花樣”


  平衡膳食模式是保障人體營養需要和健康的基礎,食物多樣是實現平衡膳食模式的原則。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等食物。建議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週25種以上。穀類為主,每天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克,其中全穀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餐餐有蔬菜,推薦每天攝入300~500克新鮮蔬菜。天天吃水果,每天攝入200~350克新鮮水果。每天喝奶300克。經常吃豆製品,適量吃堅果。適量吃魚、禽、蛋、瘦肉,每天攝入魚、禽、蛋和瘦肉總量120~200克。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健康科普 | 愛國衛生月:改掉陋習 吃得文明才健康


大廚也要講究“烹調商”


  醃肉、醃菜、燻肉等食物具有獨特的風味,在中國人的餐桌上佔據著重要的位置。然而,研究表明,這些食物不僅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被大量破壞,還會有害健康,增加高血壓、腫瘤、潰瘍、結石甚至是中毒的發生風險。因此,應多吃新鮮蔬菜、肉、魚、蝦等,儘量少吃或不吃醃製食品。另外,應培養清淡飲食的習慣,少吃高鹽和油炸食品,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每天烹調油25~30克。因此,我們在日常烹飪食物時,應多選擇蒸、煮、燉等烹調方式,少吃煎、炸、烤的食物,減少油、鹽的用量,享受食物天然的味道。


健康科普 | 愛國衛生月:改掉陋習 吃得文明才健康

別跟著謠言亂吃亂補


  在信息化時代,各種形式、途徑的信息魚龍混雜,健康養生、食物安全的網絡謠言橫生,讓人應接不暇。比如常見的食物相剋、菠菜補鐵、骨頭湯補鈣、吃豬血和木耳清肺防霧霾等謠言。這些信息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很容易被廣泛傳播,如果缺乏必要的營養健康知識,則難以辨別出客觀準確的健康信息,誤信謠言,可能會導致錯誤的飲食行為。因此,當我們看到一些營養健康信息時,應看信息來源是否可靠,是否在權威部門發佈或者被闢謠過,或是向專業人士諮詢,切忌盲目轉發,避免謠言傳播範圍進一步擴大。


健康科普 | 愛國衛生月:改掉陋習 吃得文明才健康

不吃生食 生熟要分開


  注意飲食衛生,做到生熟食物分開,對保障食品安全和預防食源性疾病非常重要。生食品是指製作食品的原料,如生的魚、肉、蛋、禽、菜等。熟食品是指能直接供人食用的食品,如熟肉、火腿腸、燒雞、鹹菜等。生熟分開指的是在食物的貯存、加工、盛放等各個環節保持分開。首先,廚房裡要有兩把刀,兩個案板,分別配套應用於加工生、熟兩類食物,兩套加工用具不能混用。其次,在購買、保存、清洗等環節,注意生熟食物不要混放。再次,抹布不要混用,擦手、擦加工臺(包括案板和刀)和擦餐具(如碗筷)都要有專門的抹布,或者儘量不用抹布,用紙張擦乾或自然風乾。


  有些人盲目追求口味、口感,有生吃或吃半生不熟食物的習俗。由於加熱不徹底,如果食物中攜帶致病微生物,就不能被徹底殺死,這樣就會大大增加患病機會。當年的上海甲肝大流行,現今某些地區寄生蟲病流行,就與這些飲食陋習有關。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養成文明、健康的飲食理念,弘揚飲食禮儀,倡導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和飲食行為,吃得文明,才能吃出健康。


健康科普 | 愛國衛生月:改掉陋習 吃得文明才健康


(作者系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張曼 馬冠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