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街頭無措到農場安頓,露宿者在疫情下找到一份工

從街頭無措到農場安頓,露宿者在疫情下找到一份工

圖/通訊員 何康怡

从街头无措到农场安顿,露宿者在疫情下找到一份工

斷手者為藍建波,另一個為李利同

3月29日,清遠市清新區西尾村的一個家庭農場內,藍建波(化名)和李利同(化名)走進田埂翻土,終於結束多年的流浪生活。

2天前,他們仍於廣州市區的大德路和人民橋一帶流浪。疫情防控期,街上可撿拾的廢品驟減,掙錢的唯一途徑沒了。天氣驟冷,雨水突襲,全部家當就是拉在身邊的一臺板車,他們守著,盼著疫情帶來的“糟日子”有一天能改變。

除了尋親返鄉,抑或忍受著飢餓等待疫情結束,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是露宿者生存下去的另一出路。“可誰要我們,我見工很多次了,沒一次好結果。”李利同怎麼也沒想到,偏是疫情下,2年前邀請他參加街友聯歡晚會的志願者竟帶來了希望。

多方聯動下,關懷街友公益服務中心聯合廣州啟智社工中心、西尾村長星農場共同打造“佳友農場”項目,邀街頭朋友住進農場,一同養雞種菜銷售,以此作為告別流浪生涯的第一份事業。

从街头无措到农场安顿,露宿者在疫情下找到一份工

流浪的路上,徘徊的選擇

還有找工作的可能嗎?過去三年,每每華燈初上,騎樓樓道下的李利同便會問自己同樣的問題。這位土生土長的廣州街坊因生活變故失去房子,在四年又四年的時間裡,所幸一直有份穩定的社區管理工作。

2016年,一場意外讓他受到巨大刺激,一氣之下選擇辭職。“當時老闆說如果辭就沒回頭路,我沒想通,辭了沒多久就花光所有錢,也沒有住處,落得露宿街頭。”這座城市,露宿者有不同的流向——有人會尋得零工日賺百元;有的靠每天不同愛心團體派發的物資度日;還有的進入到救助站尋求幫助。

“再怎麼樣也要靠自己雙手賺錢,這是最起碼的尊嚴。”李利同選擇了大多數露宿者的謀生方式——撿拾廢品。避開環衛工的清掃時間,在廢品可能出現的不同地方漂流,撿拾、放到自己的板車上,然後送去廢品站,李利同有時得走上整整12小時的路。

一斤紙皮能換七毛錢,一天起碼得賺三四十元,板車越拖越沉,卻是全部家當。三年時間,用腳步丈量了整個廣州,幾乎沒睡過一次好覺,如今“腰也不好使了”,李利同覺得,這就是露宿者的職業病,“艱辛,但只要肯熬,好歹還有兩頓飯吃”。

然而,他身邊不乏上了年紀的露宿者,日曬雨淋這麼多年,大多病痛纏身,幹不了這艱辛的活了。騎樓下,大夥聚在一起時——李利同說,“有時賺多,也買來飯菜跟大家分享,吹一吹水,也算是守望互助。”只是當車流聲和說話聲隨著夜色沉寂下來,他也會陷入矛盾——“彷彿越來越習慣這種流浪生活了”,可一旁的老人會成為他的未來嗎?

他一邊勸人尋找工作脫離流浪的苦日子,一邊不斷徘徊——“大家自由懶散慣了,有慣性了”。

从街头无措到农场安顿,露宿者在疫情下找到一份工

疫情下,他們須做出選擇

在日復一日的流浪中,李利同遇上了在廣州流浪20多年的藍建波,兩人都想謀一份工作,卻也心裡清楚,“很少人願意招我們這些人,覺得我們都是懶懶散散的。”李利同說,自己曾面試過好幾份工作,短短几分鐘介紹後,對方空洞的眼神裡看不到一點希望,等來的回覆一直是“等通知”,通知從來沒來過。

“久而久之整個人都不自信了,感覺找工大家不要我,索性我也不找了。”他發現,露宿的人也需要轉折點,“我們願意走出來了,也想別人給與我們信任和機會。”2020年,還沒來得及再次嘗試見工,一場更大的挑戰襲來了。

原本貨車滿路,推車如流水的大德路變得寂靜起來。廣州的街頭上,廢品一天比一天少,廢品回收站停了,後來連可以撿拾廢品的社區也嚴禁外人出入,志願者團體暫停派發物資,倒是勸導他們返鄉或進入救助站的工作人員越來越多。

“疫情是很嚴重了。”不少露宿者都得出了這一結論——捱餓成為日常。李利同和藍建波都不願進救助站,希望在街頭捕捉到見工的微薄希望,痛定思痛要脫離流浪的日子。尋著,等著,他們從春節盼到元宵,又從元宵盼到春季,依舊沒等來找工的日子。廢品回收站倒是開了,然而回收價格驟降。“紙皮3毛一斤,降了一半,每天都覺得艱難。”李利同說,自己投降了。

也是同一時間,李利同的一群志願者老朋友正發起一場守護行動。關懷街友公益服務中心、啟智關懷露宿者分隊的骨幹志願者每晚派發口罩、進行疫情防控宣傳的同時,也在四處奔走,為露宿者尋找就業過渡期。

88公里外,一個農場接納他們

“改變並非一時半刻的事情,工作是露宿者不再露宿的出路,但這需要街頭的朋友自己願意走出來,也需要社會接納。”關懷街友公益服務中心、啟智關懷露宿者分隊負責人史曉佳告訴記者,他們從一開始便關注疫情下露宿者的尋工問題。

一方面,他們要尋找適合的工作機會提供給街頭的朋友們。史曉佳找到了距離廣州市區88公里的清遠西尾村家庭農場——長星農場。原來,這裡是廣東省社會工作協會鄉村振興首個試點基地,在過去一年與啟智志願服務總隊一同打造共享農場,來自廣州的志願者們每週末在這裡一同務農。

農場主蘇再明說,廣州志願者不僅一起建設了農場,還帶動了部分銷售。他對此頗為感謝,得知露宿者的現狀後,義不容辭讓街友到農場幫忙養雞、養鵝、種菜,解決街友的吃住問題,並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

“我是自小務農,中間19歲時應徵當兵,參加了越戰,退役後又是繼續紮根農田,種蔬果和養殖不能大富大貴,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生活下去,這是我們對著這片土地這麼多年得出的經驗。”蘇再朋說,邀請街友來參與農場建設,也是希望讓他們感受到工作的價值以及努力的意義,走出露宿流浪的循環。

蘇再朋的邀請,也在通過志願者們傳給了88公里外的藍建波和李利同。這突如其來的邀請靠譜嗎?“露宿久了,聽過許多人誇誇其談解決問題,最後也是無疾而終。”可這次,李利同尤為相信。

改變的伏筆,幾年前埋下

李利同想起了2年前,關懷街友公益服務中心、啟智關懷露宿者分隊邀請了自己前往愛群大廈參加關懷街友“春節聯歡晚會”。百來人的聯歡晚會上,不少露宿者與志願者一同聚餐,志願者還會邀請街頭的朋友們一同上臺演戲唱歌露一手,掀起人浪喝彩助興——寄意新的一年,每個人都能找到美好的歸宿。

對志願者來說,從來沒有“流浪”和被“遺忘”這一說法,他們彼此便是街頭相識的朋友,街友缺失的也並不是物資上的東西。這種感覺,讓李利同感到希望和尊重,“社會上並不全是排擠,總有人會打心底給予希望和機會,自己也更應該把握機會。”

而藍建波亦是從啟智關懷露宿者分隊開辦“關懷加油站”開始認識這群志願者。2014年10月26日,廣東首家流浪者庇護所——關懷加油站正式創立。“我一直在那洗衣服和洗澡”李利同說,這裡還有志願者幫助大家學習和掌握部分掙錢技能,作為工作坊讓有技能的人前來手工製作,很多人對這裡有了“家”的歸屬感,“啟智的志願者一直給人平等的感覺,讓人覺得可以試一把重新走進社會里面。”

在志願者走訪諮詢就業意向的那個晚上,藍建波則顯得有點不好意思卻又有所期待。他對志願者說,“我右手這樣,還可以過去嗎?”說罷,伸出斷了手掌的右手給志願者看。藍建波衣服袖子略長,很少露出。志願者只問了一句,“藍伯,你可以用左手幹活嗎?能否提得了重的東西”。他連忙說:“可以,幾十斤沒問題。”

也是那幾天,藍建波和李利同在志願者平哥協助下辦了健康證,在3月28日去到了清遠。“農場特意在原有房間基礎上做了一間住宿間,還配備了一些農場和生活用品。”那一天,他們終於睡上疫情以來的一個好覺。

彼時,農場主蘇再明也準備向兩名露宿者傳授務農技巧,“定時定點餵養,量也就是一勺,掌握了就好,雞養到150天才好。”而等待他們的,則是餵養流浪雞、鵝、魚等相關工作。“我會好好適應的,這個機會來之不易!”李利同說。

【對話】

問:農場將給露宿者帶來哪些支持?

答:啟智社工中心、關懷街友公益服務中心和長星農場共同打造為“佳友農場”項目,希望解決新冠疫情後流浪露宿人員復工復產問題而開展以街友脫離露宿、融入社會。項目依託有著十多年流浪救助服務經驗的社會組織對街友進行招募、面試、評估、體檢、崗前培訓,並將街友鏈接到長星農場,由農場對街友進行專業的技術培訓和管理。街友則通過自己的努力,協助長星農場餵養流浪雞、鵝、魚等相關工作,自力更生,並推出“流浪雞”品牌,助力街友復工復產,脫離露宿生活。農場農務相對自由不受限制,因此也適合街友作為融入社會嘗試的第一份工作。

問:除了“佳友農場”,接下來啟智社工中心、關懷街友公益服務中心還有哪些行動?

答:其實在這一次走訪中,我們也瞭解到,無論是街友春晚還是關懷加油站,其實都在街友心中留下了很多的美好記憶,也是助推他們迴歸社會很重要的正能量之一。但三年多前,關懷加油站由於場地問題擱置,我們希望在今年重啟項目,結合“佳友農場”項目,服務更多街友,為他們提供人生分享(邀請回歸社會的街友分享其個人故事)、儀表整理服務、興趣班手工坊以及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雙選鏈接等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