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為什麼去吳國,去晉國不是報仇更容易?

光輝十萬


試說三點。一、吳楚相鄰,伍子胥對吳國熟悉。楚、晉地域不同,風俗不同。以伍子胥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智慧,肯定選擇熟悉的地方,不會去不熟悉的地方。二、楚國與晉國爭霸時,子胥的祖父伍舉是楚國戰勝晉國的關鍵人物。晉國對伍家肯定了解,子胥肯定不會選擇有風險的地方去。三、吳國當時闔閭不是國君,但闔閭的能力抱負以及想當國君的情況,伍子胥肯定洞若觀火,並知道只有扶闔閭當上國君,自已才有報仇的可能。所以,選擇逃奔吳而不是晉。事實證明,子胥眼光確實歷害,終於報仇。

以伍子胥的才能,如果楚平王不昏,楚國很可能在荘王后再次稱霸諸侯。


17942601573


伍子胥和申包胥是好朋友,伍子胥當年逃跑的時候,申包胥並沒有捉拿他。但是,當伍子胥說要顛覆楚國的時候,申包胥說他一定保存楚國。為什麼會是這樣?對於申包胥來說,楚王殺你的父兄,你逃跑,或者將來報仇,都可以理解,也符合當時那個時代的君子所為,我不阻攔你逃跑,是盡朋友之義。但你要顛覆國家,我只能為國家盡忠。所以,當伍子胥的鞭屍行為發生以後,申包胥派人對他進行了譴責,說:“您這樣報仇,太過分了!你原來是平王的臣子,親自侍奉過他,如今弄到侮辱死人的地步,這難道不是喪天害理到了極點嗎?”面對這樣的譴責,伍子胥不敢正面回答,他說:我就像太陽要落山的時候走路,路途還很遙遠,所以,我只能“倒行逆施”。在這兒,我們清楚地看到,伍子胥的這種行為,就是倒行逆施。

伍子胥被吳王賜死,臨死前他囑咐自己的門客說:“你們一定要在我的墳墓上種植梓樹,讓它長大能夠做棺材。”這話包含的意思是,等到我墳墓上的樹可以做棺材了,吳國就會滅亡。他接著說:“你們要挖出我的眼珠懸掛在都城的東門樓上,來看看越寇怎樣進入都城,滅掉吳國。”然後自殺。吳王聽到這番話,大發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了皮革袋子裡,漂浮在江中。

吳國人同情他,在江邊給他修建了祠堂,還把修建祠堂的那座山叫做胥山。但是,伍子胥又被稱之為濤神(又稱波神),常常在長江、錢塘江、舜江上為惡,傾覆舟船,溺殺過往旅客。老百姓只好在年年在伍子胥的忌日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以便保佑江上安全。又相傳這天是端午日,在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日,五日是個惡日,這天奸佞當道,五毒並出,在這天的祭祀都是祈福祛惡。

伍子胥是楚國人,他的父親就是伍奢,哥哥叫伍尚。他們的祖先就是伍舉,伍舉侍奉楚莊王時勸楚莊王勵精圖治而出名,所以他的子孫在楚國都很有名氣。楚平王時期,伍奢是太子太傅,而費無忌是少傅,但是費無忌對太子不忠心,就借給太子娶親的機會離開了太子而去侍奉了楚平王。

但是費無忌害怕太子日後登基了對他不利,就陷害太子,說太子要謀反。楚平王就問伍奢太子是否真的謀反,伍奢說:“大王不要聽小人的讒言。”費無忌說:“大王不下手,他們的陰謀就要得逞了。”楚平王相信了費無忌,逮捕了伍奢,太子逃到了宋國。

費無忌說:“伍奢有兩個兒子,不殺掉他們,會成為楚國的後患,可以用伍奢作人質,把他們召回來。”楚平王於是派人去召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都知道回到郢都會被殺。於是伍尚對伍子胥說:“你逃走,你以後可以為父報仇。”伍尚就接受了逮捕,伍子胥知道太子逃到宋國後,他也去了宋國。

伍子胥到宋國後,遇上了宋國的華氏作亂,就和太子去了鄭國。鄭國對他們很友好。不久,太子又去了晉國,晉頃公就要求楚國太子做晉國的內應,滅掉鄭國,然後把鄭國的土地封給楚國太子。楚國太子回到鄭國後,他身邊的人把他的計劃告訴了鄭國國君,鄭國國君就殺了楚國太子。楚國太子有個兒子叫勝,伍子胥害怕被害,就和勝逃到了吳國




千年骷髏


是因為伍子胥到宋國後,遇上了宋國的華氏作亂,就和太子去了鄭國。鄭國對他們很友好。不久,太子又去了晉國,晉頃公就要求楚國太子做晉國的內應,滅掉鄭國,然後把鄭國的土地封給楚國太子。楚國太子回到鄭國後,他身邊的人把他的計劃告訴了鄭國國君,鄭國國君就殺了楚國太子。楚國太子有個兒子叫勝,伍子胥害怕被害,就和勝逃到了吳國。


巴比特式人物


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也可以說是五千年的恩怨史。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歷史上最後得以復仇成功的不勝枚舉,但他憑一人之力,就攻破仇人的國都並對其掘墓鞭屍,堪稱中國歷史上的頭號復仇之神。沒錯,他就是伍子胥!

伍子胥本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家世代為官,在楚國很有聲望。他的父親叫伍奢,為當時楚平王的太子楚建的老師。本來一切順利的話,將來太子即位後,身邊的肱股之臣還是他們伍家,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因為太子被費無忌所誣陷,伍奢也受到了牽連,導致最後太子流亡,伍奢及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也被迫逃離楚國。

縱觀伍子胥的出逃路線,先後經過宋國、陳國、晉國,最後是吳國。那麼問題來了,當時國力最強大的是晉國,而且晉楚爭霸多年,兩國也是很深的敵對關係,但為何伍子胥出逃後沒有藉助其他國家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復仇,而是最終留在了吳國,幫吳國的公子光奪到了王位後攻破楚國,最後還助吳稱霸?

我們來看伍子胥出逃後經過的第一個國家—宋國,當時楚國太子建和公子勝已經先一步逃到了宋國,伍子胥出逃最先想到的就是去追隨太子,所以也來到了宋國。但是宋國高層彼時正在你攻我伐,國家也是亂成了一鍋粥,想著依靠這樣的國家來複仇,恐怕是看不到一丁點兒希望。

於是他們選擇離開宋國,來到了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很歡迎他們的到來,可當時鄭國的國力相對比較弱,太子建他們覺得還是投靠國力最強盛的晉國好。然後,他們就去了晉國那裡,那時晉國想把旁邊的鄭國抹掉,但卻沒有合適的機會下手。就和太子建商量,希望他做內應,一起攻滅鄭國,事成之後把鄭國作為封地送給他,太子建答應了就又回到鄭國按計劃準備著,可是保密工作沒做好,被手下人出賣了。鄭國國君抓住並殺死了太子建。伍子胥也知道鄭國待不下去了,急忙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勝又逃亡去了吳國。

後來伍子胥就留在了吳國,幫公子光奪到了王位後攻破楚國,最後還助吳稱霸。那時的吳國是什麼情況呢?因為前吳國國君壽夢遺留下的傳位問題,導致吳國人擁立了壽夢第三子夷眛的兒子僚做了國君,而壽夢長子諸樊的兒子公子光很不甘心,想殺了吳王僚取而代之。

伍子胥逃到吳國後,楚國邊邑鍾離和吳國邊邑卑梁氏因採桑而互攻之,楚平王大怒,兩國短兵相接。吳國於是派公子光伐楚,攻下楚兩地而回。伍子胥想說服吳王繼續進攻,但公子光卻對吳王諫:「伍子胥乃為報父兄之仇,攻楚不會成功的。」從此伍子胥知公子光想自立為王,於是向公子光推薦了刺客專諸,幫助他完成了對吳王僚的刺殺,繼而公子光奪取王位成功,是為吳王闔閭。

後來,伍子胥成為吳王闔閭的重臣,協同孫武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並鞭屍三百,報了殺父殺兄之仇。這樣,我們就知道了,伍子胥正是看到當時的吳國國君傳位問題,傳位傳得天下皆知,必然導致諸公子爭奪王位,這就給自己提供了機會。所以,伍子胥最終留在了吳國,最後得以報仇雪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