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回頭想起救命人 火燒山恩人枉送命

今天是什麼日子?看完這篇就知道了。

他是一位值得紀念的先賢,又是一個忠君而又有些偏執的普通人。

一、大火

整個樹林火光沖天,禽鳥四處驚飛而去。

眼看著大火蔓延而至,介子推卻沒有一絲恐懼,更沒有想跑的意思。“該來的總會來,吾死無憾,只是苦了老母矣!”想到這裡,介子推不禁淚溼了雙眼。

數日前,介子推揹著年邁的老母親來到這茫茫綿山,打算隱居在這青山綠水之間,過與世無爭的平淡生活。

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望一間茅草房,與母親相依為命,此生足矣。

哪知道,樹欲靜而風不止。

“主公還是找來了,沒想到他用這樣的方式來送別於我。”介子推望著驚恐的母親,走向前,抱住她發抖的身軀,靠在一棵大柳樹下,臉上依舊鎮定自若,盯著大火越少越近,他的手臂越抱越緊……

綿山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樹林外的重耳,如今的晉國國君晉文公,本想要他活著出來。

手下人搜遍全山,終於發現了介子推燒焦的骸骨,他和母親抱在一起,靠在柳樹下,始終沒有分開。生死兩相依,他和老母親就這樣固執地死去了。

無所求,便無所懼。

如果介子推知道躲進綿山,會有這樣的厄運,相信他還是會欣然赴死。

矢志不渝,初心不改。他就是這樣簡單而執拗地扮演著自己,任大火也燒不死。

猛回頭想起救命人 火燒山恩人枉送命

二、哪裡來的肉

此前的十九年裡,晉文公重耳還是一個逃亡在外的大齡落魄公子,介子推始終是那個介子推。

因為君主權位之爭,晉國大亂。重耳為躲避父王和兄弟的追殺,帶著幾個忠實的手下逃亡在外,介子推是其中一個。

不幸的是,重耳的隨從並非各個忠心。一個叫頭須的下人偷走了他們所有的盤纏和口糧,一行人只得飢一頓飽一頓,在各個諸侯國間逃亡。狼狽之狀,形同乞丐。

有一次,他們餓得實在不行了,話說讀書人餓了也不得不放下斯文。眾人見路邊有農夫在吃飯,便硬著頭皮而又非常客氣地去討要食物,沒想到卻被農夫一番嘲弄,竟把田壟邊的土塊兒扔給了重耳眾人。

一幫文人受到如此羞辱,真是又羞又惱。可他們身上已經沒有力氣吵架,一行人又累又餓,實在走不動了,眾人扶重耳在一棵大樹下休息,由介子推和趙衰分頭去找吃的。

茫茫荒野,哪裡去找吃的。

介子推也走不動了,作為侍從不能為主人分憂解難,又看到主公被人嘲笑,實在是羞愧難當。想到這裡,介子推拔出隨身攜帶的匕首,忍著劇痛在大腿上一割,一條子肉掉落在地上,頓時鮮血淋漓。

時間已經過去多時。

趙衰找食物還沒有回來,介子推把一碗肉湯端給重耳。正在啃食野菜的重耳聞到肉香味,眼睛頓時一亮:“介兄這肉是何處而來?”

介子推沒有直言實情,但臉上的表情抵擋不住來自大腿的疼痛,無奈說出事情的原委。

重耳聽了感動得不知說什麼好:“你……你救了我,以後我該怎麼報答你?”

“我只希望公子早日歸國,輔助您治理國家,以實現我作為臣子應盡的職責,不奢望報答。”

不望回報,介子推說的是真心話。

但當上國君的重耳擁有家國天下,大賞功臣之時,卻真的把介子推給忘了。

猛回頭想起救命人 火燒山恩人枉送命

三 、壞籩殘豆

在外漂泊十九年的重耳,最終在秦國的幫助下,順利回到晉國當上了國君,當時重耳已經六十歲了。

重耳能夠歷盡千難萬險成為一國之君,離不開手下一幫人的輔佐,尤其是流亡期間,以趙衰、狐偃、介子推等為代表的幾位忠義之士。對此,晉文公重耳論功行賞,卻唯獨忘了當年割肉救主的介子推。

自從介子推隨重耳回到晉國,朝賀一次以後便稱病在家,不願在朝堂之上與眾臣為伍,寧願編織草鞋養家餬口。

實際上,自追隨主公從秦國回晉國繼位之時,介子推便有了歸隱之意。

原來,秦穆公送重耳一行人歸國來至黃河岸口。重耳的隨從壺叔收拾行裝,將平日用的壞籩殘豆等器具,連同敝席破帷等一應裝船。重耳看到後說,“我們回國後就不愁吃不愁穿了,還帶這些破爛玩意幹什麼,都扔掉吧。”

一旁的狐偃聽了嘆息說:“主公不能還沒有得到富貴,就忘了貧賤啊。來日若您喜新厭舊,我們這些老部下恐怕也要被您拋棄了吧。如果這樣,那老臣寧願留在秦國,實在不想跟您回晉國了。”

重耳聽了方才大悟,趕忙說:“不會不會,爾等都是我的功臣,我回去要好好封賞你們,與你們同享富貴呢!壺叔,趕緊把那些東西也都帶上,別扔了!”

此情此景,都被介子推看在眼裡。他對旁邊的同僚胥臣說,“主公歸國乃天意,狐偃卻以為是他的功勞,這樣貪圖富貴的人,我羞於同朝。”歸隱之意由此而生。

四、躲進深山

告病在家的介子推,跟老母親過得倒也自在,母親也理解了兒子不願與諸臣為伍的心志,甘心隨兒子清貧度日。

一天,介子推的鄰居也是最好的朋友解張跑來說,“主公當上國君,大賞功臣,怎麼你沒有去,咱們國君是不是把你忘了啊?”

介子推不以為然,一邊編織草鞋一邊說:“忘了更好,省得打擾我的清淨。”解張大為不解,覺得介子推這人挺怪,同時也為他抱不平,昔日割肉救主,這麼大的功勞怎麼能把人忘了呢。

解張走後,介子推告訴母親說:“等主公想起我來,肯定會派人來找,為省得麻煩,孩兒想同母親一同歸隱深山,以度餘生。”

母親答應了。於是,介子推揹著母親走進了綿山。

猛回頭想起救命人 火燒山恩人枉送命

五、這是什麼餿主意

人生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此生無求,廉哉子推!

再說介子推的鄰居解張,可真是個熱心腸,他把介子推的事寫成書簡呈給了國君,此時的晉文公才想起來當時的介子推,不禁恍然大悟,連連拍頭嘆曰:“都怪我,看我這腦子,子推大功之臣,我一定要好好封賞!”

須臾,派出去的人回報,介子推家已經空無一人,據鄰人說是攜母去了綿山。

晉文公似乎一刻也等不及地要見到這位大功臣,急忙吩咐下人擺駕綿山。

這真是一座大山。層巒疊嶂,草木萋萋,流水潺潺,果真一個歸隱的妙處。晉文公派人進山四處搜尋,一連找了好幾天,卻不見介子推母子的人影。

怎麼辦?子推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介子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背老母親出來。”不知道是誰出了這麼一個餿主意,不同的書目裡寫的出主意的人不同。比如,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中,這個主意是晉文公自己出的,而在秦俊的《春秋五霸》中,主意是鄰居解張所出。

不管系出何人,介子推母子被燒死在了綿山。他寧可一死,也不願屈從權貴,視功名如糞土,惜哉悲哉!

猛回頭想起救命人 火燒山恩人枉送命

六、寒食節

話說晉文公聞得介子推被燒死懊悔不迭,痛哭流涕,為了紀念介子推,他把綿山改名為介山,並建廟祭祀。同時又在此立縣,稱之為介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介休縣,意為介子推休息與此。

據說燒山之日,是清明前一日,國人思慕介子推,因為他死於火,因此不忍生火,為之冷食一月,後來慢慢減為三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在寒食節的幾天裡,家家禁菸火,人們只吃冷食。在其發展過程中,風俗上又慢慢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不過,如今人們衣食無憂,即使不生火做飯,打開手機下個外賣單子,吃喝就送上家門,哪裡還記得這個節日,更不會記掛著還有個介子推其人。

有沒有發現,同樣是因紀念一個人而來的節日,寒食節相比端午節要遜色很多,與屈原相比,介子推更是默默無聞了。究其原因,兩人在個人志趣方面不分伯仲,都能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而屈原的偉大之處,恐怕是在於他既是大名鼎鼎的詩人,又是憂國憂民愛國之士,此蓋屈原之名能萬古流芳也。

最後,用《東周列國志》中一首詩結束此篇,追思這位割股救主的忠義之士:

羈絏從遊十九年,天涯奔走備顛連。

食君刳股心何赤?辭祿焚軀志甚堅!

綿上煙高標氣節,介山祠壯表忠賢。

只今禁火悲寒食,勝卻年年掛紙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