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徐志摩到魯迅,“富二代”和“草根”留學都離不開它

在中國,留學這個詞從誕生到今天,經歷了無數的變遷,也承載了無數人的寄託。從剛開始的第一批留學生的西學東漸、救亡圖存,到如今的大眾留學時代,每個人提到留學、提到留學生可能都會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從徐志摩到魯迅,“富二代”和“草根”留學都離不開它

晚清時期,大多數國人會把從國外回來的人喊作“假洋鬼子”。民國時期,出現了一批有留學背景的大師級的人物,如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大詩人徐志摩、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胡適先生,以及作家林語堂等等,在那個時期,面對積重難返飽受欺凌的國家,出國留學成了一些思想進步青年渴望接觸現代文明的主要途徑。

從徐志摩到魯迅,“富二代”和“草根”留學都離不開它

不過能夠去歐美國家留學的一般都是上層階級家庭子女的專屬,比如徐志摩,就可以算是當時最典型的“富二代”了;而對於一些家庭條件沒那麼優渥的學子,日本就成了他們主要的留學地,最具代表性的就比如我們的大文豪魯迅先生。


從徐志摩到魯迅,“富二代”和“草根”留學都離不開它


當然,經過一百多年的歷史社會變遷,時至今日,留學所承載的意義已經跟那時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了。在這個全球教育資源共享的時代,只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甚至毫無經濟基礎但是個人能力及其優秀的學子都可以選擇去留學。

然而伴隨著留學越來越趨於平民化,留學生群體在大家的眼中的形象也開始有點“魚龍混雜”了。我們看過許多關於“土豪”“富二代”的奢靡留學生活的報道,從頭到腳的名牌、奢華的超跑、各種靡亂的

派對……留學漸漸地成了一種變相的炫富。但是我們也見識過不少渾身散發著知識光芒的名校學霸,他們自信但不張揚,有著驚人的知識儲備,而且一個個都是跨界高手……

從徐志摩到魯迅,“富二代”和“草根”留學都離不開它

那麼留學到底有沒有一個普世的可以參考的價值或者意義所在呢?還是說像俗話說的那樣,是金子在哪裡都可以發光,不是金子送到哪裡都不行呢?

其實客觀的講,留學的正面價值隨著社會各個領域全球化的加劇是越來越大的。將來的社會,每個人的生活圈子肯定是越來越大的,大部分行業跨區域、跨國之間的合作、競爭也會越來越頻繁,所以說,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的人,我們的下一代勢必需要有與全世界各個國家的人才相溝通、相合作、相競爭的能力。所以留學自然成了提前打基礎做準備的優選路徑。

只是,大家在選擇留學之前還是應該有一定的準備,不僅是學習上的準備還有生活上的準備。而其中的重中之重還要在於自律能力。

大部分的留學生都是遠離父母、親朋好友一個人在異鄉生活學習,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大部分人從小到大的生活方式,接受的教育方式都是偏被動型的,在家裡父母基本上把所有的心都替我們操了,會盯著你不能玩太長時間遊戲,不能太晚回家,要按時吃飯,不能吃太多垃圾食品等等;在學校,老師會按時給你佈置任務,會檢查作業,為了讓你踏實學習,會給你各種各樣的約束,但是到了到了國外留學,這些情況都會不一樣了,有的學生就會有一種徹底解放,放飛自我的感覺,其實這種狀態是非常危險的,越是寬鬆自由的環境對學生的自律要求越高,如果自律性不強,很容易放任自流,甚至誤入歧途。

李嘉誠就曾經說過:自律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