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志摩到鲁迅,“富二代”和“草根”留学都离不开它

在中国,留学这个词从诞生到今天,经历了无数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寄托。从刚开始的第一批留学生的西学东渐、救亡图存,到如今的大众留学时代,每个人提到留学、提到留学生可能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从徐志摩到鲁迅,“富二代”和“草根”留学都离不开它

晚清时期,大多数国人会把从国外回来的人喊作“假洋鬼子”。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有留学背景的大师级的人物,如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大诗人徐志摩、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胡适先生,以及作家林语堂等等,在那个时期,面对积重难返饱受欺凌的国家,出国留学成了一些思想进步青年渴望接触现代文明的主要途径。

从徐志摩到鲁迅,“富二代”和“草根”留学都离不开它

不过能够去欧美国家留学的一般都是上层阶级家庭子女的专属,比如徐志摩,就可以算是当时最典型的“富二代”了;而对于一些家庭条件没那么优渥的学子,日本就成了他们主要的留学地,最具代表性的就比如我们的大文豪鲁迅先生。


从徐志摩到鲁迅,“富二代”和“草根”留学都离不开它


当然,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社会变迁,时至今日,留学所承载的意义已经跟那时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了。在这个全球教育资源共享的时代,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甚至毫无经济基础但是个人能力及其优秀的学子都可以选择去留学。

然而伴随着留学越来越趋于平民化,留学生群体在大家的眼中的形象也开始有点“鱼龙混杂”了。我们看过许多关于“土豪”“富二代”的奢靡留学生活的报道,从头到脚的名牌、奢华的超跑、各种靡乱的

派对……留学渐渐地成了一种变相的炫富。但是我们也见识过不少浑身散发着知识光芒的名校学霸,他们自信但不张扬,有着惊人的知识储备,而且一个个都是跨界高手……

从徐志摩到鲁迅,“富二代”和“草根”留学都离不开它

那么留学到底有没有一个普世的可以参考的价值或者意义所在呢?还是说像俗话说的那样,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不是金子送到哪里都不行呢?

其实客观的讲,留学的正面价值随着社会各个领域全球化的加剧是越来越大的。将来的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圈子肯定是越来越大的,大部分行业跨区域、跨国之间的合作、竞争也会越来越频繁,所以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的人,我们的下一代势必需要有与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才相沟通、相合作、相竞争的能力。所以留学自然成了提前打基础做准备的优选路径。

只是,大家在选择留学之前还是应该有一定的准备,不仅是学习上的准备还有生活上的准备。而其中的重中之重还要在于自律能力。

大部分的留学生都是远离父母、亲朋好友一个人在异乡生活学习,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大部分人从小到大的生活方式,接受的教育方式都是偏被动型的,在家里父母基本上把所有的心都替我们操了,会盯着你不能玩太长时间游戏,不能太晚回家,要按时吃饭,不能吃太多垃圾食品等等;在学校,老师会按时给你布置任务,会检查作业,为了让你踏实学习,会给你各种各样的约束,但是到了到了国外留学,这些情况都会不一样了,有的学生就会有一种彻底解放,放飞自我的感觉,其实这种状态是非常危险的,越是宽松自由的环境对学生的自律要求越高,如果自律性不强,很容易放任自流,甚至误入歧途。

李嘉诚就曾经说过:自律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