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藝術和國畫藝術,哪種藝術和哲學的關係最密切?

影影圈圈


油畫藝術和囯畫藝術,哪種藝術和哲學的關係最密切?得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跟據我繪畫經歷,本人覺得有如下看法。

一.畫過囯畫和油畫的都知道,中國畫寫生重在書寫,就像寫筆筆字一樣,中國畫講究筆法,認為畫法通於書法,書法的筆法就是繪畫的筆法,中國畫以線條為主要表現手段,中國畫的線條就是應該和書法的筆畫是一樣的。在

國畫中的書寫性是中國畫獨有的繪畫方式,只有這種方式才使得中國畫的畫面真正具有平面的圖形性質,才可以把一張白紙看作是無限的空間,看作可以無限變化的,而西洋素描寫生時線條是可以描摹的,以追求形體準確為目的,一筆不準可以再畫,正誤可以並存於畫面上,西洋畫重在描摹,而線條是中國畫的語言,中國畫有墨法,講究墨分五彩,但墨色的濃淡主要不是表現光,五彩不是表現光的多少明多少暗,而是一種色彩的表達,所以中國畫可以不用顏料,而不能不用黑墨。中國畫重在書寫,筆劃或粗或細,或長或短,或正或側,或濃或淡,等等千變萬化和書法的變化等同,而且講究筆順也和書法等同。西洋畫重在描摹,形體和明暗關係是其基本語言,這一點是和中國畫有根本區別的。

二.中國畫重在形狀,而西洋畫重在形體。上邊已經說到中國畫的主要語言是線條,西洋畫的主要語言是光色,表現光色就要靠描摹出來的明暗和色彩的調子才能出來,而中國畫完全用從中抽象出來的線條來表達這一切,主要表達的是形狀,通過形狀來刻畫畫面中的形象。而油畫主要語言是調子,通過調子來刻畫畫面中的形體空間和色彩,通過形體的準確刻畫來表現畫面中的形象,形狀除了形之外,還有狀態,所以中國畫是不怎麼重視光色變化的,所謂色彩,中國畫叫做隨類賦彩,只要求畫面上的效果,從不要求視覺上的逼真,這是的中國畫和油畫的畫面觀感有很大的差別。

三.中國畫重在神采的抓取,西洋畫重在光色的模擬。中國畫重在神彩,最好的作品必然是形神兼備的,形神兼備就是中國畫做的藝術上的追求目標。拋除和形神沒有必然關係的光色的影響因素,用線條去表現物象的形狀和神采,而光色是西洋畫的主要表現語言,西畫是通過光色的表現去表現物象的,沒有光線就是一團漆黑,就沒有任何視覺。

以上就是油畫藝術與囯畫藝術的同異點,都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各位認同的話給個點贊吧!








堅強畫時代


油畫藝術、國畫藝術與哲學的關係

相對於藝術而言,“哲學”是極其深奧的兩個字,哲學的深奧遠遠大於藝術的深奧,若說哲學是什麼?估且連偉大的思想家都無法非常通俗的敘述出來,也唯有偉大的哲學家才能領悟哲學的深度含義,就好比,只有偉大的天才藝術家才能明白藝術的真正價值,奇妙的是藝術和哲學之間的關係密切,


若說油畫藝術、國畫藝術與哲學的關係,個人認為,油畫藝術和哲學的關係最密切,(當然了,國畫藝術和哲學也是存在關係的,因為國畫和書法一樣都是表現人的精神與萬物哲理),之所以說在國畫和油畫兩者之間,油畫藝術和哲學的關係最密切,那是因為油畫藝術善於“變通”,哲學也是追求“變通”的,

所謂油畫藝術善於“變通”,那是它的風格可以多變,比如,崇尚理性的新古典主義、追求個性解放的浪漫主義、冷靜務實的寫實主義、夢幻的印象主義,(不同的流派的哲學理念也不同:崇尚理性、冷靜務實、個性解放、夢幻)看似不同的風格流派,實際上它們又並非完全獨立存在,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交關係,



再比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肯定認可了古希臘羅馬時期的人體雕像的人體與自然有同等的價值,以至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體油畫藝術受萬人推崇敬仰,同時流芳於後世,人文主義是最高的哲學理念,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體油畫藝術正是以“人文主義”為核心宗旨,


然而國畫藝術是以“傳統文化底蘊”為核心宗旨,以簡練的線條造型抒發人們的思想感情,簡單二字就是“抒情”,除了抒情就是抒情,(修身養性)看起來較為單純,但是油畫藝術是反映社會狀況與人們複雜的思想,(啟發思索)用豐富複雜的色彩來表現各種不同的社會狀況和思想情緒。


詩夜城主


國畫


yu840800204


西方傳統美術主要是建立在寫實的基礎之上;而中國的藝術(繪畫、雕塑等)是建立在寫意的思想之上,這就和中國的哲學思想有緊密的聯繫,特別是道家的哲學思想:

《老子》對“道”的形式的描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這就如同對中國畫“意境”的描述——意境存在卻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亦如道之迎不見首、跟不見尾,是無狀無形,也“惚恍”之狀。和“道”一樣,需意會方可悟得。

《老子》:“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無、有”即虛和實的關係,“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國繪畫講究水墨的虛實變化,虛實對立又相互依存,也相互轉化。水墨交融,變化萬千。《莊子》:“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虛實相生,於無畫處皆成妙境。中國畫的空白、留白,不是虛無沒有內容,可能更成妙境、實景、真景,是充滿無限想象空間的意象氣韻。

中國畫追求“似與不似”,“道”無形而“惚恍”。畫之“不似”也是“惚恍”狀。“其中有物”亦如“不似”之“似”。不以形似,求其神似,即是“傳神”。不似之似的神似是中國畫的哲學思維決定的。是中國畫受老莊思想影響的哲學之美,這也是中國畫的精髓所在。


品藝美術教育


當然是中國畫,中國畫博大精深。

幾千年中國哲學思想積累,承載著獨特哲學思想和“詩書畫印”四絕的審美標準。中國哲學精神特質,必然滲透和影響著我國傳統繪畫的內在韻味和價值,將歷代具有代表性的繪畫作品展出,就如同在欣賞著一幅歷史長卷,體驗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所積累下來的藝術底蘊。繪畫體現著精神,而精神又融於畫中,從我國傳統繪畫中尤其能夠體會到哲學原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師古而化”。清石濤《畫語錄》強調“一畫”理念,開篇即申明:“法於何立,立於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強調畫畫要:“一畫明,則障不在目而畫可從心。”可見“一畫”在創作中的重要性。石濤《畫語錄》依託中國哲學思想,闡明瞭畫畫的基本規律,認為掌握了中國繪畫的基本規律,即可有成,同時還強調畫要“從心”:“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等古代重要的哲學精神。

“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對中國的古典繪畫藝術影響至深至廣。雖然中國古代哲學各家在天和人的關係問題上的理論並不相同,卻又都堅持了“天人合一”的邏輯思路,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的相通、相類及統一,以求人與自然的統一與和諧,作畫時“胸有成竹”“從心而畫”人筆墨紙合一畫自然而成。天人合一狀態是最理想的境界。歷代畫家創作佳品時經常進入忘我的狀態,如唐人符載《觀張員外畫松石序》記敘張璪作畫時“箕坐鼓氣,神機始發。其駭人也若流電激空,驚飆戾天”“毫飛墨噴,捽掌如裂”。排除一切煩擾處於全神貫注的狀態時,才能做到目不見絹素,手不知筆墨,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石濤的理論名著《畫語錄》被視為中國古典繪畫的經典,他主張“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於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詠乎我也”。還有南宋羅大經的“不知我之為草蟲耶?草蟲之為我耶?”都是在抒發自己繪畫創作活動中的“物化”合一的狀態。

中國古典繪畫家歷來堅持師法自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自然中有我在,我中也有自然。在中國古典繪畫中,山水成為主流,花鳥的藝術成就也高於人物。中國畫的哲學思想高境界,“有無相生”,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繪畫需要留白,藝術大師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師,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這裡所說的“留白”就是空,就是無。空即是空靈、空曠。空可成萬物。中國畫的空,可容納作者和欣賞者無窮的想象。





松風工坊


很多人都知道,西方的油畫中的對人物、景物的刻畫都栩栩如生,國畫往往寥寥幾筆以寫意為主,有人說,那是中國畫注重寫意,也不是說中國畫畫不出寫實,除了有技術條件限制原因外,其實,中國繪畫也曾從簡單的線條走向具象寫實,但從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論之後,寫形也就是寫實的畫法,被中國有聲望地位的畫家所輕視,稱之為工匠畫法,而寫意被推崇到極高境界,從此,中國繪畫在寫意自己抽象上精益求精,而寫實的畫法淪為工匠之流。同樣,西方的油畫也可以借鑑國畫水粉水彩等等技法,用油性顏料畫出寫意感覺。在工具的使用上都以毛筆、墨、宣紙和其它染料為主。 油畫裡面涵蓋了作者很多的事物,如思想境界、文化底蘊,對事物的見解,對此刻畫的能力等。

△富春山居圖

國畫上面除了山水花鳥外還有題的詩詞歌賦,印等,每一項都是文化底蘊,提倡宣揚國畫,不是僅僅因為國畫傳神,與此同時它還有許多種文化相結合的。因為國畫它是主觀的,這裡麵包含國畫以山水花鳥畫居多。《紅樓夢》中的每一景、一物、一人都可以用一首詩來形容,正所謂“如詩如畫”。京劇的表現特點也一樣,中國的京劇在表演時候沒有歐洲戲劇真實的場景,但京劇界有句話叫“三四人千軍萬馬,六七步萬水千山”, 在戲臺上用三四個龍套演員跑個圓場可以虛擬地代表千軍萬馬,同時主將手執並揮舞馬鞭,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場面,還可以在唱唸當中直接表達。國畫表現手法也一樣,簡單的幾筆勾勒就可以表現千山萬水,這種感性的意境,這種文化底蘊實在太令人驚歎,或許老外很難理解這種表現手法。

西方是先有寫實的油畫,然後才有抽象畫

在今天的歐洲,抽象畫往往比寫真的油畫價值高得多。畢加索曾說過,“如果我在中國,我一定是個很優秀的書法家。”畢加索對中國的傳統書畫很著迷,在畫作《大自然的故事》中, 首次運用“揭底染刻”工藝,畢加索自創混合使用糖和墨水,通過毛筆和鋼筆直接在銅版上作畫。民國時期,張大千到西班牙曾經拿出齊白石畫的蝦把畢加索鎮住了,畢加索後來也承認中國的國畫完全是一門了不起的藝術。《鬥牛》系列據說就是畢加索會見了張大千之後的作品,所以畢加索版畫裡有中國漢代壁畫的烙印毫不奇怪。

有人覺得中國的藝術缺乏寫實力,於是認為中國藝術不如西方藝術。這個觀點很難苟同,藝術的高度,不是由畫得像不像來決定的。在歷史上,其實中國畫完全也可以選擇寫實,文章前面說到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論後,寫實畫(中國古代叫工筆畫)只不過不是很被重視。以寫實來攻擊中國藝術的說法就完全是無稽之談了,因為中國人不是不能寫實,只是不屑於寫實,認為寫實的逼格太低了而已!

而事實恰恰就是如此,當年照相機被髮明後,歐洲藝術界大呼:“繪畫要死了”、“畫家要死了”……於是乎一大批畫家另闢蹊徑,所以後來大家看到,各種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

△莫奈《日出印象》

最根本的原因東西方思維認知體系和表達方式的不同

中國幾千年歷史裡,中國古代的書畫家在作畫中更多講就的是個“意境”,對物體的形態光影講究的很少。而西方的古典繪畫在對人物的刻畫上更加註重的是光影和形態的描繪,但西方也有更多意境的比如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最出名的《日出印象》就是除了對光影的描繪外還有對意境的描繪,更沒有像傳統油畫一樣對畫面中物體的刻畫進行刻意的表現。

有人說中國表現意境的水墨畫是其實是唯心主義,而歐洲的寫實油畫是唯物主義,而老子早就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不以感情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沒有等級差別,不同時期不同畫派的藝術主張的本質追求大體都是相同的,不管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講的都是一回事,寫實寫意也同樣。中華文化幾千來一直很含蓄,畢竟連“我愛你”這三字今天都不好意思說出口,本身不善於表達,也不喜歡刨根問底,對事物的認知一般停留在感性的人文層面,因而沒有西方的透視學原理,西方從最開始在科學,哲學,等等學科方面都表現出了一種理性,一種嚴謹。那些寫實的畫家,尤其是在文藝復興後,他們都對物體進行了詳細嚴謹深入的剖析,例如,人體的解剖,定點透視原理、色彩原理……

《易經·繫辭》中句話叫做: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周易》上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從這個意義說,“形而上”乃是指“天”上的“象”。中國的古人很重視這個“象”,認為它是起主導作用的,它支配著“地”上的一切“形”、“器”,從而並沒有過度強調畫的像不像,清朝時郎世寧第一次向乾隆皇帝進獻一幅皇子的寫實油畫,乾隆也並不讚賞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後來郎世寧能將西方畫的寫實和東方畫的寫意巧妙結合這才今人歎服!而中國國畫所追求的就是精神層面的形而上;至於像不像這個問題本沒有這麼複雜,關於對中國的國畫的藝術水平的高低評價,最後,筆者想說的是,但凡有藝術涵養人的都知道,“畫的好”和“畫得像”絕對是兩碼事兒。



俏花旦


從哲學的發展來看,哲學的產生對藝術起到促進作用,兩者相輔相承。油畫這個外來的,全新的畫種,從明朝開始傳入,但是真正開始進入生活中是在百年後的西學東漸活動中,油畫的傳入對中國傳統畫種產生衝擊。近代畫家如徐悲鴻等以中國的哲學結合油畫特點,不斷推陳出新,創造出具有中國特點的油畫作品。所以油畫和哲學的關係也是很密切。

中國傳統畫,什麼是中國畫,中國畫也稱為丹青,以墨汁在宣紙上作畫的一種形式。在中國古代,國畫是文人借物言志的一種手段,要表達的是畫家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很多國畫作品中都能看到儒釋道的思想,比如煙火漁歌圖,從中就能看出道家見素抱樸的人生哲學。在中國古代還有書畫同體的說法,書畫是一家。

其實不管油畫或是國畫都與哲學有著密切的關係。


繪畫狂熱


國畫以寫意為主,講究神似意會,油畫多以寫實為主。所以真要與哲學上靠,還是我們的國畫更接近一些。






一家之言風水


與哲學最有關係的肯定是國畫藝術 ,國畫藝術是本著道家思想的原則來呈現的,哲學思想體系就是辯證統一,國畫的對比關係,大開大合關係,輕重緩急的節奏關係,疏密得當的關係,聚散離合的關係,空間關係等等,國畫藝術是高度講究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的狀態,來讓人懂得天道酬勤,平淡天真的純粹,給人帶來一種平和釋然的感覺,學習國畫,還讓人學會用哲學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辯證地看待事物,處理問題也就不會片面了,而是全面綜合地考慮問題,同樣,在國畫繪畫過程中,整幅畫的完整性能決定你繪畫的高度及價值,所以國畫能永久地傳承下來,這就是為何我們看歷代名人國畫藝術,依舊如此耐看值得品味,經典的終究是會被傳承下去,所以國畫藝術絕對是高雅藝術,值得我們去仔細研究學習。



夏葉53


油畫更具物像,而國畫更重哲理,這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