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隨便一個地名,背後的故事和歷史都有幾百年之久。地名,往往是官方審定和賦予,但最終因為其具有社會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卻經常被老百姓約定俗成的叫法所改變,比如北京的大柵欄(dàshílànr),這種異於常規的讀音卻隱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西安那些一叫就錯或叫法眾多的地名。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大差(chāi )市

現指東大街與解放路-和平路相交的十字路口附近。唐末時長安城因戰爭毀於一旦,佑國軍節度使韓建縮建長安新城,東西兩側以萬年、長安兩縣承母子三城拱衛形制,因城外萬年縣縣城有西北最大的驛站京兆驛,因此這裡車馬過往商賈雲集,因宋金時就有草料市場,一度稱其為大草市。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到了明朝,和平路城內路有一條狹窄巷道土路,先後稱菜市、大草市、大菜市和大差市。另外,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大差市作為西安滿城南牆的一段曾新闢一門,取名柵欄,門址在今東大街大差市口。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大差市十字

阿房(ēpáng)宮

阿房宮有多種說法,一般狹義指秦始皇修建的以阿房前殿為中心的宮殿群,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遺址位於今西安西郊阿房宮村西南。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關於讀音,同樣是爭論頗多,在此援引西北大學劉衛平教授的觀點:首先,“阿”在中古音中讀作“ē”,陝西人將“那個那邊”稱作“wō”,兩者發音接近;“房”在訓詁學中的解釋為“房者,旁也”;同時,阿房宮遺址地處渭河以南,由於還沒有建成,因此咸陽的人們就會說“wōbáng的宮殿”,關中人將臨近的地方叫做“wōbáng”,而“阿房”的發音剛好接近,其意思就是旁邊。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筆者始終堅持“約定俗成”的看法,對於地名應該按照老百姓的叫法為準,不能因為某本字典的規範或是某些專家和電視報道將其稱作āfáng宮,就隨意改變其本身的叫法,畢竟現代漢語的規範不能囊括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所謂“盡信書不如五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阿房宮村由寨東村、沈家寨、阿房宮三個自然村組成

大雁塔

現位於西安市雁塔區大慈恩寺內。唐永徽三年(652),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通常大家將其念做大雁-塔其實是不對的,關中八景的雁塔晨鐘指的也不是大雁塔。雁塔原是佛塔的別稱,因仿印度雁塔樣式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以示區別,人們分別用大雁塔和小雁塔來命名。因此,正確的讀法應該是大-雁塔。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豐鎬(hào)路

現指西安市西郊一條全長3.5千米的東西向主幹道,並以西二環為界,分為豐鎬西路和豐鎬東路。“豐鎬”二字取自西周都城豐邑、鎬京,不僅並稱雙子城,同時豐鎬也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安第一次出現的全國性都城。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豐鎬東路

至於唸錯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鎬本身還有gǎo的發音,為老百姓常用的刨土工具;二就是不認字,陝西人常說“認字不認字,先認半截子”,也就造成了很多人把其稱作豐gāo路了!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鎬京遺址車馬坑

麥莧(jiān)街

現指西安市政府和蓮湖公園中間的南北向街道,位於蓮湖區“回坊”。莧本讀xiàn,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和葉可食,可老百姓卻俗稱麥jiān街,且從未改變。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首先,陝西人把麥秸稱作麥莧jiān,據說這條街就是因為賣麥秸的市場而得名;其次,莧在古籍中也寫作“菅”,史料中並未見有麥菅街的記述,卻有麥營什字的記載,而“營”與“菅”兩字極為相近,是不是世代的流傳中誤寫誤讀,就不得而知了。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端履(lǚ)門

現指西安東大街中段南側的一條小街,在東大街到文昌門這不到一公里的區域內,南半截是柏樹林,北半截就叫端履門。據說是大臣們每天早上上朝走到這座門外,必須整冠端履,才能進去面見皇上,故此門以“端履”為名。但是,不僅“整理鞋子”的這種說法在史料中沒有,很多當地老百姓也不叫端履門,卻稱之為端禮門,這又是為什麼呢?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其實,“端履門”這個地名,是從明代西安秦王府城的端禮門一脈相承而來。朱元璋曾對親王居住地做了詳細的規定,四座城門應按照“仁、義、禮、智”四字,其中南門以“端禮”為名,直到今天,西安新城廣場南邊,仍殘存有明秦王府城端禮門舊址。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另外,明代的史籍,一直到乾隆時期,史料中均未見到有端履門的稱呼。一直到西安滿城建成之後,清代中後期的方誌裡才寫作“端履門”。據陝師大史紅帥先生的說法,有可能是清代滿城在繼承端禮門的名稱時,覺得完全沿襲明代的稱謂不好,於是便根據民間流傳的整冠端履的說法,將端禮門改成了“端履門”。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六村堡(bǔ)

現指西安市未央區所轄街道,下轄4個社區、42個行政村,轄區有漢長安城北牆、武則天出家地感業寺等歷史遺址。堡一般讀作bǎo,指軍事上防守用的建築物,但用於地名泛指村莊時,讀作bǔ,如著名的瓦窯堡。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朝(cháo)陽門

現指西安城牆東側城門,其位於東城牆長樂門以北,東五路東端。朝陽一般有兩種讀法,讀cháoyáng時,指房間的朝向、向著太陽或山的東面,《釋名·釋山》載“山東曰朝陽,山西曰夕陽,隨日所照而名之也”,如河南朝陽溝、北京朝陽區等,都念作cháoyáng。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讀zhāo yáng時為名詞,意思是初升的太陽或早上天邊的霞光,《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維二十九年,皇帝春遊,覽省遠方。逮於海隅,遂登之罘,昭臨朝陽”,也常比喻新興的、有發展前途的,比如朝陽產業。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東三爻(yáo)

現指西安城南著名村落,其位於西安市長安南路南段,據《陝西省西安地名志》著錄,隋建大興城時,以陰陽爻數劃分宮城、皇城及城郭的位置,據說當時把郭城外的高地也按爻數編排,少陵原被稱為“三爻”,而該村屬於長安路東,故叫做東三爻村。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大興善寺

現位於西安市興善寺西街55號,唐密的祖庭,同時也是西安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通常大家念做大-興善寺或興善寺,都是錯誤的叫法。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大興善寺始建於晉武帝泰始二年(226),後隋文帝開皇年間擴建西安城為大興城,寺占城內靖善坊一坊之地,取城名“大興”二字和坊名“善”字,賜名大興善寺。因此,正確的讀法應該是大興-善-寺。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金滹(hū)沱(tuó)

原指位於雁塔區的村落,其位於大雁塔南鳳棲山之陽,杜陵之陰,二源流水彙集村南,古稱“金盆窪”,現有用其命名的地鐵站名。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據《周禮》載,虖池為雨水彙集的澇池,又《康熙大字典》載“滹水與乎,同乎池省做滹”,沱有潭、池之意,另有說法認為是蒙古語音譯。雖說法眾多,但可以確定的是,金滹沱村村南原有一個大澇池,還有一口大水井,陝西話中常用糊瀆子來形容渾濁不清的水,因此,金滹沱老一輩人都稱金滹沱為“金谷兜”。

西安這些地名,土生土長的也會叫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