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载》:一部揭示人性与救赎的黑人血泪史

史蒂夫·麦奎因执导的电影《为奴十二载》,再现了18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南部蓄奴制下,黑奴买卖的猖獗盛行。影片上映后一举拿下第86届奥斯卡最佳最佳影片和金球奖等多项殊荣,影片里没有跌宕起伏的配乐,没有炫技式的拍摄手法,它用更加写实化的视角,以近乎纪录片的模式,通过长镜头的运用,采用穿插叙述的方法,把一个近乎真实的黑奴血泪史展现在观众面前。

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载》:一部揭示人性与救赎的黑人血泪史

电影改编自所罗门·诺瑟普的自传体小说《为奴十二年》,讲述了主人公所罗门·诺瑟普,一位自由人身份的黑人,作为技艺出众的小提琴手,与妻子和一双儿女幸福的生活在北部城市纽约州。有两个白人以为其提供高薪表演机会的名义,把所罗门骗到了华盛顿卖为黑奴

十二年里,所罗门历经磨难,面对身份所带来的巨大反差,目睹着黑人奴隶被任意施暴,象牲口一样的买卖,死亡就如同草芥一样不值一提。在辗转屈辱的十二年里,所罗门始终没有放弃自由的信念,在好心木匠巴斯的帮助下,最终逃离了地狱般的种植园,重新回到了家人身边。

大背景下的美国黑人奴隶制度

美国建国初期共有十三个州,南部诸州,依然是传统的种植园经济。1793年美国人伊莱·惠特尼发明的扎棉机,使棉花种植效率大幅提高,同时英国工业革命兴起,本土棉花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些都给美国南部种植棉花带来了契机,在巨大利润的吸引下,庄园主购买大量的黑人奴隶,并且通过州政府立法,限制黑奴的人身自由,给予奴隶主自由买卖黑奴的权利。

黑人因为肤色而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权利,黑人奴隶象土地、工具等生产资料一样,是庄园主的私有财产,他们终身为奴隶主劳动。奴隶主有任意处置奴隶的权利,包括买卖、毒打以至处死,而奴隶们则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和非人的待遇。

部则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得到了比较快的提升,传统的奴隶制度已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需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北方的资本家们需要更多的自由人,来满足生产的需要,奴隶制在北部得以废除。

所罗门的三次心理转变,揭示出大背景之下残酷的现实和人性的挣扎

1.从旁观者到亲历者的转变,展现出黑人奴隶的艰难挣扎

所罗门这个角色具有典型的双重性,他既是旁观者又是亲历者,他是深层社会制度下打开的窗子,通过他的视角,将美国社会奴隶制的全景穿透进来。而他也是历史的镜子,通过对他的审视,把黑人遭受的非人待遇赤裸裸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所罗门宿醉后醒过来,发现自己被锁链捆绑在囚室内,面对白人看守,他极力的想要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自由人身份,换来的却是一顿毒打,他被告知自己现在的名字是“普莱特”,只是逃脱被捉回来的黑奴。


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载》:一部揭示人性与救赎的黑人血泪史

从自由人到奴隶,在当时的美国,无异于是从“天堂”跌落到了“地狱”。所罗门在船上与同伴谈及自己是自由人的身份,密谋着逃离这里,直到目睹黑人为阻止白人看守污辱妻子而被刺死, 这才明白在白人的眼里,黑人已经丧失了做为人的属性。

所罗门放弃了不切实际的逃跑念头,开始用代入者的心态接受现实。庄园主挑选黑奴时,所罗门面对黑人母亲与孩子的骨肉分离,他用小提琴拉出一连串急促的音乐,反映出他紧张、恐惧的心理和对前路的迷惘,这是他心理的第一次转变。

马克思在在《资本论》中曾形象的说过:“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在非洲历史上,奴隶买卖很早就出现。黑人未尝不曾挣扎过、反抗过,但是在高额的利益面前,贩奴者用船坚利炮,轻易地就把黑人意识上的觉醒,用强权镇压下来。于是他们接受了既定的现实,开始顺从于它的指引,它仿佛成了笼罩在黑人头顶的宿命,一代又一代的延续着。奴性的落地和人性的复苏,往往都伴随着痛苦和死亡。

从不敢相信到不得不信,从身体遭受的折磨和面对死亡的恐惧,所罗门意识到自己从自由人为沦为奴隶,已经是既定的事实,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身份已经成了过去,在贩奴者的疯狂面前,如果想要生存下来,就必须认清现实。

2. 从理想派到现实者的转变,揭示大背景下阶层的不可跨越。

幸运的是,他遇到的第一个主人福特,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绅士,从不虐待手下的黑奴,给予了他们相对不错的生活保障和尊重,这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为了获得主人更多的信任,所罗门利用自己的经验,帮助主人改造了运输木材的渠道,降低了运输成本,由此得到了主人的赞赏。


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载》:一部揭示人性与救赎的黑人血泪史

可正是这个行为,惹怒了监工提毕兹,在一次冲突中,所罗门反抗并暴打了提比茨,由此惹来了大祸,差一点就被吊死在树上。在这段长镜头里,所罗门不断用脚尖点地求生的凄惨与周围来回走动的黑人同伴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许此时的主人公还在期望着奇迹的降临,或许观众在为其他黑人的麻木而感到气愤,这也正是电影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东西。

白人可以任意处置黑人而不会受到任何处罚,而黑奴如果不服从管教,轻则辱骂殴打,重则被随意处死,挑战规则的下场,就鲜明的展现在那里,麻木是见的太多,不争是争来无用,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福特先生赶回来救下了他, 但为了避免麻烦和偿还债务,他把所罗门卖给了有“黑奴终结者”之称的埃德蒙·艾普斯。所罗门决定为自己争取一次机会,他告诉福特先生自己其实是来自北部的自由人。福特先生的回答是“我不能听你说这个,我也有债要还”。

比死亡更让人恐惧的,往往是内心的绝望。福特所有的善良、绅士和尊重,都是基于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当出现无法控制的情况下,他的第一选择就是无情的抛弃,而所罗门以为自己全心的付出能换来对方真诚的回应,却忽视了大的社会背景下,利己主义才是主流。对于倾注在福特先生身上的希望的破灭,是所罗门第二次心理转变的开始。

3. 从承诺的脆弱性,揭示出人性中利益趋先的思维模式

艾普斯庄园的女主人派所罗门出去买东西,经过灌木丛时,他起了逃跑的念头,途中被几个白人拦下,他看到了两个逃跑的黑奴被拉起来吊死,因为有女主人给的身份牌,他得以顺利通过,却也意识到了这样的脱离方式根本行不通。

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载》:一部揭示人性与救赎的黑人血泪史

在南部蓄奴州帮助黑奴逃跑是有罪的行为,而揭发、检举、抓捕逃跑的黑奴则会受到奖励。所以在南部到处都是白人设置的关卡,黑奴想在光天化日之下逃跑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正是认识到了这点,所罗门买好东西返回了庄园,也进一步取得了女主人的信任。

所罗门利用自制的笔和墨水,给家人写下了救助信。他用拉小提琴赚到的金币,试图收买一个来庄园打工的自由人阿姆斯比,央求他帮自己把信寄出去。很明显,在监工和几枚金币面前,对方果断的选择了前者,把所罗门企图逃生的事情告发给了艾普斯。尽管他利用自己的机智,再次逃过一劫,可这条仅剩的逃生通道似乎也被无情的关闭。

西方经济学者指出,所谓"经济人"假设,也称为"合乎理性人"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对于阿姆斯比来说,接受所罗门的请求,收益只是几枚金币;而背叛承诺后的收益,可能会是监工的地位、更多的收入、长期稳定的工作。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更高的收益,是阿姆斯比在 “趋利避害”思维下的顺势选择,况且所罗门只是一个低贱的奴隶,他们之间有天然的等级压制,阿姆斯比的背叛也就顺理成章了。

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载》:一部揭示人性与救赎的黑人血泪史

.木匠巴斯从心底里反对奴隶制度,他同情所罗门的悲惨遭遇, 同意为他送出信件。有一天,纽约州的州长来到庄园,他们确认了所罗门的身份,把他从痛苦的深渊解救出来。十二年,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已是一个小的轮回,也同样意味着重生。木匠巴斯对于所罗门来说,是天堂与地狱的审判官,他在赌自己的命运,也是赌巴斯的人性。如果不是对于自由无时无刻的向往,在黑暗的现实笼罩下,是很难再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影片以一个来自北部的黑人作为切入点,我们可以随着他一起感受一个自由人被迫为奴的悲惨命运。我们目睹着奴隶们如牲畜一样被人挑选,我们目睹着奴隶母亲悲痛欲绝的与自己的骨肉分离。我们目睹着帕特茜乞求用死亡解脱自己的痛苦,从而也让我们看到了奴隶制度下人性的病态与残酷。

这里没有《断锁怒潮》中奴隶们在狂风暴雨中的起义,没有《被解救的姜戈》中面对仇恨无止境的宣泄,这里只有受害者、见证者、旁观者,主人公的自由人身份使得观众很容易引起共鸣,当他的自由被剥夺,才华被埋没,美满家庭瞬间分崩离析的时候,就更能感同身受的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对比


作者简介:我是相见欢颜,头条情感领域创作者,在文字的世界里与你一起感受酸甜苦辣,感谢一路有你,感谢最好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