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回忆中七十年代的“紧俏货”

搪瓷也叫瓷,却不是陶瓷。接来下说一下,搪瓷与陶瓷的区别啦。

搪瓷和陶瓷都是烧制出来的,不同的是搪瓷是用于金属,尤其是铁制品的表面,主要目的是防腐防锈。陶瓷不仅是一种表面处理技术——釉料技术,主要是用陶土在比较高的温度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


搪瓷:回忆中七十年代的“紧俏货”


搪瓷是在金属表面涂覆一层或数层瓷釉 ,通过烧成,两者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而牢固结合的一种复合材料。陶瓷是把粘土原料、瘠性原料及熔剂原料经过适当的配比、粉碎、成型并在高温焙烧情况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


搪瓷:回忆中七十年代的“紧俏货”


而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搪瓷是最常见的日常用品材料。搪瓷制品也是每家都有的物件,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搪瓷:回忆中七十年代的“紧俏货”


那个物质稀缺的年代,搪瓷用品常被当作“奖品”或“礼品”。年轻工人进厂,获赠搪瓷杯;当选“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捧回的也多是印着“奖”字和单位名称的搪瓷杯、搪瓷面盆;退休时,“老寿星面盆”则是发给老员工的纪念品标配。


搪瓷:回忆中七十年代的“紧俏货”


搪瓷,又称珐琅,将无机玻璃质材料熔融,凝于胎体金属上经过制釉、涂搪、烧制等工序就成了内里坚硬、表面光泽的搪瓷。厚厚的瓷釉隔绝了空气,金属就有了防锈的保护层,瓷釉包裹的金属已经隐藏起冷艳,剩下瓷的润泽。


搪瓷:回忆中七十年代的“紧俏货”


很长一段时间里,搪瓷制品还是年轻人结婚时必备的“硬件”。带有万紫千红、花好月圆等花样的脸盆、痰盂等红色套件最受年轻人喜爱。


搪瓷:回忆中七十年代的“紧俏货”


国画家穆益林曾为久新搪瓷厂设计了一套主题为万紫千红、花好月圆、芙蓉鸳鸯、竹编牡丹、金钱牡丹五朵金花的小配套描金系列产品。万紫千红主题的意境是,从窗格子里望出去,望见梅兰竹菊,又是牡丹花盛开的时候,一片红调子,有种喜庆、吉祥,带有春意的感觉。这款产品销售了近20年。


搪瓷:回忆中七十年代的“紧俏货”


最为紧俏的搪瓷产品,须凭结婚证明才可购买。一套定价122元,包括2个面盆、2个杯子、2个痰盂,月工资约40元的上海普通工人得省吃俭用上半年。饶是如此,搪瓷厂的职工结婚,也只能买到二等品。


搪瓷:回忆中七十年代的“紧俏货”


结婚时购置的搪瓷用品叫小配套,俗称四喇叭,职工知道厂里的计划科长手里有票子,都会去问他要。那时候相当紧俏,拿票子买搪瓷用品,就相当于人家买自行车、缝纫机这类物件。


十八世纪前,搪瓷都以金、银、铜为基底,是以艺术品的身份被制造的,与庶民无缘。而搪瓷真正作为日用品使用的历史很短,日用搪瓷的制造始于英国,最初是为了防止铁生锈,此后以铁为基底的搪瓷工业日益发达,逐渐在德国和奥地利生根发芽。

搪瓷:回忆中七十年代的“紧俏货”


当时,日本的技术远远落后于欧洲,直到1866年,桑名的大锅店才制造出日本第一口铸铁锅,到了1885年,大阪的小田新助研制出了铁板搪瓷锅,1890年起,搪瓷被用于制造陆海军的餐具。50年代是日用搪瓷的发展初期,当时主要产品为面盆、汤碗、饭碗、茶壶、饭盒箱。


搪瓷:回忆中七十年代的“紧俏货”


其中不乏粗糙品,由此给人们形成了搪瓷“易脱皮”的印象。之后,随着技术发展和工艺的不断改良,钛搪瓷取代了锑搪瓷,搪瓷制品的耐冲击强度大幅提高。同时,铸铁难以大规模生产的技术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之后又出现了耐酸搪瓷等。


近来,各种性能卓异的搪瓷制品开始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搪瓷制品又重新遍布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在不仅有过去随处可见的搪瓷制茶杯、面盆,还有许多前所未见的搪瓷制品。


搪瓷:回忆中七十年代的“紧俏货”


由于搪瓷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几乎不产生造成环境污染的化学物质,因而搪瓷制品是较为环保的,在回收搪瓷制品时,通过熔解就能简单地分离铁和玻璃,分离出的铁再度成为优质的钢铁原料,而从搪瓷面釉中分离出的硅,其本身就属于土地的一部分,在废弃物填埋后就会自然还原成土。


搪瓷:回忆中七十年代的“紧俏货”


搪瓷的背后浓缩了上世纪整整一个时代的记忆。”搪瓷的发展,也让大家意识到时代在变,人在长大。让搪瓷重新走进每个家庭里,传承这个美好的回忆吧!


=============================

这是中国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智慧,

更是书写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码。

您且留步来聆听这生活的脉搏,

关注我们,一同感受陶瓷艺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