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與馬,共天下”,聊一聊東晉皇帝為什麼會如此窩囊

西晉滅亡後,中央集權往南遷移,此後便有了東晉。可東晉不同於其他王朝,

東晉是一個門閥士族權力達到頂峰的朝代,門閥士族佔據著東晉各個樞紐,無論是在軍事、政治、經濟上,東晉皇帝都要看士族們的臉色而行事。琅琊王氏曾兩次造反,事後皇帝不但沒有怪罪,反而仍與其稱兄道弟,歷史上傳言晉元帝司馬睿是抑鬱寡終而亡也不無道理,當皇帝當成這個樣子,又怎麼會不抑鬱。

“王與馬,共天下”,聊一聊東晉皇帝為什麼會如此窩囊

東晉門閥士族劇照

琅琊王與琅琊王氏奉命南遷後,不願意退守江左的東海王司馬越與王衍戰死,此後西晉最後的勢力滅亡,司馬睿與王導在南方建立新的政權,史稱東晉。在“王與馬”當中,司馬越與王衍,司馬越佔主導;而到了司馬睿與王導,則是王導佔據主要位置,從此,東晉的門閥士族開始衍生出門閥政治,控制著整個東晉司馬王朝。而這樣的局面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王與馬,共天下”,聊一聊東晉皇帝為什麼會如此窩囊

東晉將領

一.八王之亂,西晉滅亡

晉武帝末年,統治集團內部充斥著外戚、後黨、藩王三股勢力,本來三股勢力相互平衡制約,局面才得以保持穩定。西晉無能皇帝晉惠帝即位後,加上賈后干政,本來相互制約的三股勢力矛盾升級爆發,結果是藩王們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接著藩王們直接將矛頭指向中央,王族內部開始了對於中央集權長達16年的爭奪,而這“八王之亂”也直接成為西晉滅亡的導火索。

戰亂後期,只剩下成都王司馬穎與東海王司馬越兩王在爭奪皇權,本來是王國內部的戰爭,但是為取得戰爭勝利,雙方都開始借用境外少數民族的軍事力量,司馬越背後的鮮卑與烏桓成為幫助司馬越逐鹿中原的主要力量;而司馬穎背後的匈奴集團常年與西晉打交道,早已熟悉西晉的政局,到了匈奴起兵之時,司馬穎的力量開始漸弱。實際的匈奴集團早已是一支打著司馬穎旗號的軍事、力量都獨立的隊伍了。

《晉書》:劉淵起兵助穎,其從祖劉宣反對;劉宣力主結鮮卑、烏桓為援,聯合各個胡族共同反晉,以求興匈奴邦族,復呼韓邪之業

劉淵是一個在晉朝做官多年的匈奴人,他起兵幫助司馬穎遭到了劉宣的反對,劉宣認為要團結其它遊牧民族,共同反晉,復興匈奴。

所以雖然各自背後都結羽黨為援,可以兩胡族勢力之間意圖不一樣,司馬穎背後的匈奴意在建國稱漢,光復漢家舊業。才會有八王之亂演化成永嘉之亂,進而為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北方百姓從此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八王之亂導致西晉民不聊生,北方胡族內遷,胡族開始統治中原,這也是後來江左“王與馬,共天下”形成的原因之一。

“王與馬,共天下”,聊一聊東晉皇帝為什麼會如此窩囊

八王之亂劇照

二 .王與馬、共天下

八王之亂後期,成都王司馬穎奪得皇位繼承權,居鄴城控制洛陽政權,蕩陰之戰後,司馬越戰敗,司馬穎劫持惠帝入鄴城,成為決定性的政治力量。司馬越戰敗後退避東海國,控制了江淮南部的力量,伺機捲土重來。

隨著匈奴集團對司馬穎的控制,成都王已然成為一個幌子。公元306年,惠帝被司馬越接回洛陽城,這位最後參亂的東海王雖然取得了八王之亂的勝利,但也吞噬了八王之亂的惡果。晉惠帝暴斃後,晉懷帝繼位,司馬越在皇族中已無對手;可北方胡族匈奴劉淵、羯人石勒率領軍隊直指司馬越所在的洛陽城,讓司馬越急需鞏固自己的統治。

司馬越並沒有皇室近屬的名號,所以號召力有限,為了應付北方的胡族與鞏固自己的統治,他需要的得到門閥士族們的支持,自己為他們提供官職與政治權力,利用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勢力來支撐自己的統治。本來關東的士族們是最好的選擇,可是十幾年的頻繁戰亂,已經沒有士族願意出來支持這個破舊的司馬王朝了,於是司馬越將目光看向了當時的

琅琊王氏——王衍,從此開啟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時代,只是這時還是以“馬”為主導。

“王與馬,共天下”,聊一聊東晉皇帝為什麼會如此窩囊

琅琊王氏劇照

琅琊王氏是當時士族之首,王衍在名士們眼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高,這場政治利益的合作,司馬越為王衍及其家族提供政治權力,王衍為司馬越號召名士,增大其影響力,鞏固其統治。

雖然司馬越身旁積聚了許多名士,但這些名士大多都沒有政治能力,只是依附著司馬越這棵大樹,整日醉生夢死。在司馬越與王衍的合作中,另一個以他們為中心的“王與馬”正在形成,司馬睿與王導,這個即將渡江的政治集團在徐州慢慢開啟。

即便北方胡族劉、石勢力強大,司馬越與王衍依然要堅守洛陽,無南渡之意,可北方的青、豫、徐等各州各族名士皆南下渡江,日後的江左門閥士族也大多都是南移組成的,政治上也是洛陽往江左轉移罷了。

自先帝公王,海內名士,近者死亡,皆如蟲獸

不願意南渡的司馬越集團被劉、石率領的軍隊擊碎,王衍一夥慘死於石勒之手,西晉政權被摧毀,西晉皇室和追隨他們的士族們也幾乎都被殺害。

正是因為皇室力量所剩不多,身處建鄴的琅琊王司馬睿不得不依靠王導來繼續自己的統治,就這樣,“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結構,開始南移,一個新朝政權即將形成。

“王與馬,共天下”,聊一聊東晉皇帝為什麼會如此窩囊

晉元帝劇照

三. 西晉滅亡,東晉建立

公元307年,司馬睿與王導渡江至建鄴,晉王朝的政治中心也轉移至江左。

如果說司馬越時期是門閥士族裝點皇族,那麼到了東晉,則是皇族為門閥士族的裝飾品。

(元)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敦與從弟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

琅琊王氏與司馬氏所結成的特定時期下的政治關係,一是奠定了江左皇室的地位,二是琅琊王氏家族的根基。

東晉王朝建立後,以王導、王敦為核心的琅琊王氏牢固的佔據著朝廷中心,“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也一直持續了二十多年,自此有西晉時期的門閥士族逐漸演變成為控制皇權的門閥政治。

會三月上巳,帝親觀禊,乘肩輿,具威儀,導及諸名勝皆騎從。吳人紀瞻、顧榮皆江南之望,竊覘之,見其如此,鹹驚懼,乃相率拜於道左

司馬睿到江左的第一個月,並不受當地的門閥士族待見,王導看到這種情況就開始為提高司馬睿的威望而做準備,於三月觀禊之時,自己親自在前面為司馬睿引道,旁邊暗自觀察的江左士族們看到這個畫面,知道琅琊王氏已經歸順司馬氏,於是都去江左拜訪司馬睿。

可司馬睿要面臨的遠不止這些,公元322年,王敦起兵造反,司馬睿只好派使者與他交談,元帝此時不敢用君臣的關係來斥責王敦,只敢用打感情牌的方式勸王敦收兵,以委屈求全的方式獲得苟安。

公若不忘本朝,於此息兵,則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當歸於琅邪,以避賢路。

當王敦想擅自廢司馬睿而欲立他人之時,司馬睿請求他不要擅自做此事,如果執意要破壞共天下之事,司馬睿就只有退避琅琊一條路可走。

到了後期的王與馬共天下,已經不在只是簡單的裂土分封關係,而是權力與尊卑名分上重新分配。

東晉王朝為求長存,與當時各門閥士族或成為兄弟,或喜結連理

,企圖以家族利益為基礎發展成為長久的政治關係。

所謂共天下,只不過是亂世之下一種抱團取暖行為,若不是各江左士族間相互制約,王取馬而代之,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王與馬,共天下”,聊一聊東晉皇帝為什麼會如此窩囊

四. 結語

東晉皇室的衰弱,很大程度上是在承擔“八王之亂”與“永嘉之亂”的結果,當王與馬的結構的發展到江左,權力發生改變,

門閥士族的勢力已經不在受到皇族的制約,歷代君臣關係被打破,從此西晉的皇室權力被興起的門閥政治取代,東晉的皇權自然無法再佔據主導地位。自然司馬氏對東晉長達一個世紀的統治,不是憋屈,就是抑鬱。

END.

文獻參考:《晉書》

《東晉門閥政治》

我是阿午~,點贊關注 ,講點有趣的歷史給你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