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側面回答

薦讀|《人類簡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側面回答

薦讀|《人類簡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側面回答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疫情防控期間,很多人可能都看過這樣一條無不幽默的段子:一夜之間,小區保安成了哲學家,問的都是“直擊靈魂的人類終極問題”。

重大傳染性疾病是全人類的敵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這幾句終極問題已變成現實追問。所以,讀讀風靡全球的暢銷書《人類簡史》正當其時,興許會從一個側面為人們找到答案。

該書作者、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尤瓦爾·赫拉利被譽為以色列“新銳歷史學家”。《人類簡史》於2012年首次出版,即引發轟動。2016、2018年他又相繼推出了同樣關注人類宏觀命運的《未來簡史》《今日簡史》,共同構成了一脈相傳的“簡史”三部曲。

和其他歷史學著作一樣,本書也基本上以時間為序,“簡要”解讀“十萬年前有生命跡象開始到21世紀資本、科技交織的人類發展史”。但如果僅止於此,該書也算不上新鮮。與同類著作比,本書在觀念、視角、語言以及結構上都顯得十分“另類”。

同樣說史,本書超越了“編年體、國別體、紀傳體”等慣有體例,內容也較少涉及王朝更替、政權變異、戰爭暴力,甚至耳熟能詳的歷史大事件和領袖、名人也紛紛“失蹤”。作者將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也作為唯一的主角貫穿全書,以全新的多學科思維,從哲學高度演繹“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顛覆了大眾對歷史教科書的閱讀印象。

關於這種多學科思維,作者在開篇就做了交代:大約在135億年前,經過所謂的“大爆炸”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才成了現在的樣子。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在這之後過了大約30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再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它們如何互動,就成了“化學”;大約38億年前,在這個叫作地球的行星上,有些分子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特別龐大而又精細的結構,稱為“有機體”。有機體的故事,就成了“生物學”;到了大約7萬年前,一些屬於“智人”這一物種的生物,開始創造出更復雜的架構,稱為“文化”。而這些人類文化繼續發展,就成了“歷史學”。

掌握作者多學科“表達”歷史的思維模式,也就找到了打開《人類簡史》的鑰匙。順著這種思維結構,作者將人類發展史分為四個階段: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與科學革命。這與傳統的世界歷史分期完全不同。書中,作者濃墨重彩地確定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三個關鍵節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技革命。

尤瓦爾·赫拉利認為:認知革命是指距今7萬到3萬年,人類出現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認知革命前,人類是靈長類動物的一種,認知革命後,傳說、神話出現,人與人之間通過這些虛擬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紐帶,協作和活動範圍大幅擴張。認知革命前,人類只有生物學特徵,認知革命後,便產生了歷史學,有了文化意義上的人類歷史;農業革命指大約1萬年前,人類通過種植、馴養等方式,由狩獵遊牧生活轉向定居,人口大量增加,農業社會形成,出現了商品交換,出現了統治階層,進而出現了村鎮、城市、王國;科技革命是近代以來,尤其是17、18世紀以來,科技取得了翻天覆地的進步,使得人類逐漸發現世界、認識世界並征服世界。這三場大革命改變了人類的整體命運,事實上推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

歷史是客觀存在而不是想象,但《人類簡史》反而強調了“想象的世界”:人類文化方方面面都是想象的產物。這裡的想象是指一種故事能力。作者認為,智人之所以能夠崛起成為地球的主宰,主要原因在於其具備了虛構故事的能力。然而,當前這樣一個分化的世界,人們對舊故事已失去信心,對新故事亦遠未達成共識。

不久前的3月20日,尤瓦爾·赫拉利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長文《冠狀病毒之後的世界》,表達了對當前形勢的擔憂。文中他寫到:“是走全球團結的道路,還是繼續各據一方?人類需要做出選擇。如果選擇不團結,不僅會延長危機,而且將來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災難。如果選擇全球團結,不僅是對抗冠狀病毒的勝利,也是抗擊可能在21世紀襲擊人類的所有未來流行病和危機的勝利。”

赫拉利的倡議難能可貴。人類只有團結起來,共克時艱,才能守護好共有的地球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