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賈平凹先生說:“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人民齊吼秦腔”

。由此可見陝西人對於秦腔的熱愛。

陽光不錯的時候,老人們拿著收音機,找到一個可以舒舒服服曬太陽的地方,閉著眼睛坐在凳子上愜意的聽著秦腔,嘴裡跟著配樂哼唱著,翹起的二郎腿微微晃動,手指有節奏的在膝蓋上打著拍子,就連脖子也在跟著使勁。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星期六星期天,他們聚集在各個公園的涼亭裡、迴廊中和大樹下。拉板胡的拉板胡,打琴的打琴,唱戲的唱戲,時不時的傳來一陣陣叫好聲。

“某某地方過兩天有會哩,還唱大戲哩。”

“走,聽戲走!”

是的,根本不用問“去不去聽戲?”只需要告訴對方地址和具體唱的是哪一齣戲就可以了。到了開戲那天,老人們戴著石頭鏡,拿上馬紮和旱菸早早就出發了,如果是夏天還會戴上草帽。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舞臺上的幕布拉開了,板胡鑼鼓石破天驚的響起來了,演員們提袖吼唱,用真功夫舞刀弄槍,真感情演譯世間事,用字正腔圓唱百態。

臺下的觀眾像著了魔一樣,忽然變得鴉雀無聲,直到結束才如夢初醒,原來已經在戲臺下坐了一上午,走在回家的路上還會美滋滋的唱著早已聽了許多遍的唱段,心裡比吃了蜂蜜粽子還高興。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那麼,在陝西有沒有人人都會哼唱幾句的戲曲呢?有的,今天就來跟介紹一下陝西眉戶戲名段《張連賣布》。

四姐:五花馬我問你賣錢做啥,

張連:我嫌它性情瞎愛踢娃娃。

四姐:你把咱大狸貓賣錢做啥,

張連:我嫌它吃老鼠不吃尾巴。

四姐:你把咱獅子狗賣錢做啥,

張連:我嫌它不咬賊光咬娃娃。

四姐:你把咱做飯鍋賣錢做啥,

張連:我嫌它打攪團愛起疙瘩……

這一段如果是陝西人看到,必定是唱出來的,因為比較長,我刪減了一部分。

接下來我們詳細的瞭解一下《張連賣布》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可以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讓人拍案叫絕!

陝西西眉戶戲的特點:

眉戶戲是陝西省的主要戲曲劇種之一,《張連賣布》就是其中一個經典的代表劇目。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眉戶戲主要分佈於山西晉南、陝西、甘肅、豫西等各省地。又稱 “迷糊戲”,因其曲調委婉動聽,有能讓人“聽入迷”的藝術魅力而得名。

眉戶戲通俗易懂,形式活潑,容易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大多數的劇目都是以喜劇的形式反映著老百姓的普通生活。地方特色濃郁,幽默風趣、優美動聽。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教化人”。

《張連賣布》為什麼如此經典?

小時候家裡聽戲全靠磁帶,所以有滿滿一抽屜的戲曲磁帶,沒事時總喜歡放著聽,無奈大部分都聽不懂。

無意間聽到了《張連賣布》,曲調活潑,通俗易懂,只要能聽懂陝西方言,就可以聽懂。聽著四姐一聲聲的質問,都被張連幽默風趣的化解,暗歎:“

戲曲,也能如此有趣?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現在,聽來又有不一樣的感覺,忍不住敬佩寫《張連賣布》的作者,這哪裡是一齣戲?明明就是作者繪製的一副隴中地區真實的風俗畫卷。

《張連賣布》融入了的豐富的民俗文化和民眾的日常生活,作者巧妙的將二者相結合。

既有地方集體記憶和價值觀念的承載,還凝結著地方民眾的文化,情感和道德觀念,在娛樂的過程中發揮著教育的作用。

陝西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描寫,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民俗、節日和名勝古蹟。細緻到陝西各種農田作物和人情往來,沒有一句廢話。聽完或許你學會了“陝西話”,這就是《張連賣布》能夠成為經典的原因。

因為,篇幅太長無法全部涉及到,下面只寫一些主要的“事物”。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張連賣布》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張連賣布》主要以小丑、小旦唱、做工戲,劇中語言詼諧、表演風趣。

農民張連原本家境殷實,不慎沾染了賭博的惡習,屢賭屢輸,以至將家業輸盡,一家三口只能靠四姐兒織布度日。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妻子將辛苦織好的布交給張連,讓張連拿到街上去賣,張連卻將賣布的錢輸了個精光。妻子屢次規勸丈夫,無奈賭癮難戒,眼看生活無望,選擇懸樑輕生。幸好被張連及時發現,才得以脫險。張連幡然醒悟,決心痛改前非。

據傳民國時期,陝西民間賭風盛行,好多富商的後裔因賭而敗家。某有識之士根據鄉土真人真事改編了《張連賣布》的唱詞,廣為傳唱勸化鄉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張連的妻子是典型的賢妻良母:

心靈手巧:年方二十八,聰明伶俐貌似花,身材多端正,鄰舍時常誇。織布紡線,納鞋補襪,針工活兒,落不在旁人下。

勤勞賢惠:辛苦操持家務,早起擔水晚把柴打,辛苦撫養娃娃。家貧窮缺穿少褂,起五更織布紡紗。

即使這樣勤快,她依舊過著“燒開鍋常常沒米下”的日子。為了生活織了些“細密沒有疙瘩”的佈讓張連拿去賣些錢貼補家用。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而張連呢,是一個已經失去底線的賭徒:

張連將家中能賣的不能賣的全都賣了,大到田產、棗園和菜地,小到各種家禽、鐵鍋,板凳。只要能換來賭資沒有什麼是不能賣的,日子也一落千丈,吃飯都成了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連不顧“家裡眼看快沒米下”和“織布還等著買棉花”。在賣布的路上遇到朋友老八,忍不住又“耍錢”了,這一耍不要緊,錢也全部輸光了。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輸了錢的張連餓得“吱吱哇哇”,覺得“身無力腿兒乏”。只能將“褲帶紮了又扎”。想到家裡已經幾天邊快沒米下,心裡頭好像“刀子亂刮”,低頭看看自己的衣服“爛補了補又開了花”。他依然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而是把這些不順都怪到了老天爺頭上。

張連回到家,四姐給他把煙拿,又倒了一杯茶。取來毛巾給他擦汗,盤問之下才知道張連又把錢輸光了。

四姐忍無可忍,張口就罵。不服氣的張連,覺得“婆娘家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將袖子挽得麻麻利利”的,想要美美地揍上一頓四姐,卻又下不去手。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和所有賭徒的心態一樣,張連覺得只是自己手氣不好,等自己手氣好了,就可以“睜眼魚龍變化,贏他個三五萬我立地發家”

然後說了許多不切實際的想法:

“清早間人參湯先把喉下,到午間把燕窩拌成疙瘩。買一院琉璃瓦高樓大廈,置幾頃好田地咱廣種棉花。銀子錢裝滿櫃咱任用任拿,買丫環和相公伺候咱倆。有了錢捐功名權勢更大,當總督做巡撫佈政暗查。金殿上領聖旨中堂懸掛,光緒王他和咱結成了親家。只要我得了運場合運下,我管叫你享這些富貴榮華。”

四姐氣得“牙兒打牙”,大呼,強盜呀———

一問一答中,蘊含隴中地區主要的民俗事項。

  • 張連賣了家裡的良田解釋是為了“看社火”。

過冬至,耍社火,頭裡走得漢鍾離,後頭緊跟鐵柺李,張果老兒倒騎驢,何仙姑兒把籃籃提,高芯子,太懸巧,上頭扮得是三上轎,低芯子,好稀奇,扮得是蘇護送妲己,轉芯子,看起了,扮得孫猴去盜桃,裡頭抬的是慧豐善,後頭又抬陰公斷,馬武的臉子實難看,玉虎墜有個王娟娟,水淹金山報仇冤……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社火”是春節期間流行於中國民間的一種民俗娛樂活動,“

”具有紅火、熱鬧之意。

宋代詩人陸游在《遊山西村》中寫道:“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可見其延綿之久。社火的內容多取材於“秦腔故事”或者“民間傳說”。

張連所說的“高芯子”“轉芯子”就是社火的主要表演方式,指的是“踩高蹺”和“扭秧歌”。社火的主要表演方式還有“跑旱船”和“耍獅子”。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社火要來了,人們點燃放爆竹迎接並贈予菸酒等禮物。社火經過之處,爆竹聲聲,鑼鼓喧天,人山人海,氣氛熱烈。如張連所說“小夥子圍了一窩窩,擂得鼓棰如魚落,秧歌場子真熱鬧,老漢看得鬍子翹”。社火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也是陝西人不會錯過的“熱鬧”。

社火的隊伍很長,看完後四姐肚子也餓了,兩人吃了“甑糕、扁食肉疙瘩、八寶甜盤子、韭黃清湯氽丸子、白麵油花牛蹄子、乾州鍋盔”許多都是陝西特有的美食。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 張連解釋賣家裡三畝三的棗園,是為了“過年”和“回孃家”。

辦新年,量麥子,磨新面,饃饃蒸下幾笸籃。豬羊肉,用擔擔,核桃柿子數幾千。買紅紙,寫對聯,秦瓊敬德貼兩邊。又買炮,又買鞭,你忙擇菜捏餛飩,我忙貼神和掃院。

過了初二到初三,咱與你孃家拜新年。張連忙把禮物擔,你兄弟妹子都來見,與我張連拜了個年。張連喜歡了多半天,腰裡掏出來兩吊錢,與你妹子七百五,與你兄弟八百三。吃了飯,做啥呀,你媽說是把牌抹,你姑你姨都來了,剎時坐下一匝匝,銅錢輸了個光打幹。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掃舍”“買對聯”“請門神、灶王爺、土地爺”“買鞭炮”這些都是過年前一定要提前準備好的。大年三十的時候,家家戶戶放鞭炮貼對聯和門神。將“灶王爺”和“土地爺”貼在應該貼的地方,以求來年平平安安。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陝西人喜愛吃麵食,臨近過年時,一定會提前蒸“幾笸籃”饃饃和包子,還要提前用壓面機壓些細面。

記得小時候走親戚,人們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起床好新衣服,一大家子人就風風火火的出發了。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寒風中,路上全都是騎著自行車走親戚的人,如果遇到其他親戚免不了要比試一番,都想先到,多吃幾碗滾燙的“酸香爽滑”臊子面。當然了,第一碗一定要端到灶王爺和土地爺面前“潑灑”一些。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正月初二路上看,盡是小生和小旦”。到了正月初二這一天,大多數出嫁的女兒都要與丈夫一起回孃家,所以這一天又稱為“迎婿日”或者“姑爺節”。

張連夫妻倆用擔子擔著禮物,給老人拜年。給晚輩發完壓歲錢後,就需要娛樂一下“打牌”。這樣,年過完了,張連也把家裡賣棗園的錢花光了。

  • 張連賣了村東頭四畝水澆地,解釋是為了“逛廟會”和“招待媳婦孃家人”。

四月八,關公廟裡唱戲咖。套的車,拉的馬,叫你孃家一家家。叫你姨,和你媽,你姐你妹都來啦。梳頭搽粉又戴花,每人給了錢一吊,你妹子花了我吊八。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在陝西人有一件約定俗成的事,就是誰家周圍有廟會,親戚們趕完廟會後,都會來這家做客。這不,張連“套馬拉車

”將四姐孃家的人接來了,張連還給了她們每人一吊錢買些小玩意。

不僅如此,張連生怕怠慢了媳婦的孃家人,用豐盛的飯菜招待她們:“早間吃的臊子面,午間荷包打雞蛋。四大四小四拼盤,涼的熱的往上端。這些吃喝還不算,外加個火鍋子擺中間”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吃完了飯,四姐攔住孃家人,約好一家人明天去逛會。所以,又多了“吃點心”“喝糖茶”的花費。

其中“臊子面”也是陝西特有的,就這樣張連將賣水澆地的錢又花光了。

  • 張連賣了菜地,解釋是為了是去娘娘廟“求子”。

結婚三年就沒有生娃娃,年年有個四月八,娘娘廟裡求娃娃。先買雞,後買鴨,乾果碟子十三花。豬頭豬蹄豬尾巴。

未進廟,先放炮,頭頂香盤手端蠟。進得廟門你就爬下,又把響頭磕了三。求個穿靴戴帽的,不要生一個親親家。拜罷娘娘又許願,嘴裡不停胡拌蒜。佈施銀子一大把,再獻上二百個泥娃娃。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在陝西婚後歲如果一兩年還沒有孩子,很多老人都會張羅去廟裡“求子”,現在依然常見。帶上要放在貢桌上的“獻祭

”以示心誠,“獻祭”的種類豐富一處有一處的講究大有不同。

進廟也有許多講究,無非就是為了顯示自己“心誠”。如果家裡媳婦或者女兒如願懷了孩子,還需要繼續來到廟裡“還願”。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 張連賣了種瓜沙灘,解釋是因為“報喪行禮”。

咱娃的他舅家,報喪報到咱的門下,一對雞,兩對鴨,四個豬蹄豬尾巴,乾果碟子十三花,五色紙,又插花,掛在房上一把抓,你騎驢,我把驢拉,懷裡抱的咱蛋蛋娃,吹鼓手,迎門下,吱吱嗚嗚哭你媽。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這一段大概描寫了“報喪”和“辦白事”的民俗,各地也有許多不同,十分講究。親人的離世讓人們悲痛不已,很多儀式就是為了盡最後一份孝心,讓自己沒有遺憾,讓親人走的體面,這裡就不細講了。

  • 朝華山

我問你把我孃家陪送的:金簪子,銀彎子,玉石瑪瑙戒圈子,紅緞襖,鑲邊子,觳縐裙子綢衫子,黑箱子,漆櫃子,栽絨毯子花單子,四錢重的金斑子,三錢多的牙籤子,賣錢做了啥呀?

哪一年三月三,各州府縣都朝華山。你言說長安八景都逛遍,就是沒有上過華山。吭的我張連沒辦法,僱來了兩個椅子搬。把咱抬到五里關。十八盤,曲曲彎,青石板上吃袋煙。迴心石,在面前,我勸你趕早轉回還。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孃家的陪送”也就是嫁妝,在我們父母那一輩的時候,陪嫁裡最重要的三樣東西就是“

棉花被子”、“床單單”和“漆櫃子”。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在我的老家還有這樣一對“

漆櫃子”,是母親的陪嫁,櫃子整體是大紅色,上面描繪了許多古代人物和花卉,一看就十分講究。床單和棉被必須是雙數,討個吉利。

這裡提到了“長安八景”,具體指的是華嶽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風雪、曲江流飲、雁塔晨鐘、咸陽古渡、草堂煙霧、太白積雪。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長安八景”指的是八處關中地區著名的文物風景勝地,西安碑林中有一塊碑石。刻於清康熙十九年,作者朱集義,用詩和畫的形式描述了關中地區的錦繡河山,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接下來,他們又逛了西安和潼關,就不細說了。

教育意義

自己的質問都被張連一一有理有據的化解,四姐氣得“一陣陣切齒咬牙”。讓張連抱著娃,自己去“小房裡命染黃沙”。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張連壓根不信,說道:“好,你去吧! 你還拿尋死嚇唬人哩!”

四姐果真向小房走去,張連抱著娃思量道:人世間沒有家實在難煞,適才間只是說下氣話,誰願意夫妻散淪落天涯。假若是娃他媽短見尋下,小娃子年紀幼依靠誰家?

半天沒有動靜,張連感到不妙,隔窗子見四姐浮樑懸掛,急忙救下。

醒來的四姐,唱道:

“好言語勸不過你這強盜,我只得懸樑盡命赴陰曹。實指望夫妻們白頭到老,誰知你不顧家自在逍遙”。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看著傷心欲絕的妻子,張連決定從今後再不到賭場去了。務莊田勤耕作全聽四姐排調,但是傷透了心的四姐無法再次信任張連。

張連跪地發了六次的誓,一次比一次的重。四姐這才原諒他,一家人和好如初。

戲曲經典|《張連賣布》以喜劇形式描繪出一副陝西地區的風俗畫卷

賭博贏錢水中月,鋤頭底下出黃金”。張連作為一個家境殷實的農民,妻子賢惠,孩子可愛,本來可以無憂無慮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但他沾染了賭博,家業散盡,讓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不幸,讓自己的家人遭受磨難。賭博“傷身”“敗業”“毀家”百害而無一利。好在他能及時回頭,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只要勤快些日子也會慢慢好起來。

這段戲也就這樣圓滿的結束了,但是還有另外一段眉戶戲《張連贖妻》,講的是張連的兒子,比自己的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小被父親抱進賭場耳濡目染,九歲半就開始賭博,將自己的妻子都輸了進去,人稱“小張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