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一代經學大師,音韻文字歷算地理無不精通,卻困於科舉!

那些書法家們~第346篇

【原創】一代經學大師,音韻文字歷算地理無不精通,卻困於科舉!

至戴震時,戴震的曾祖、祖父和父親都沒有走上舉業。戴震的父親戴弁在江西南豐做著小本生意,是販布的行商,勉強度日。戴震出生於安徽徽州府休寧縣隆阜,休寧代有人才,文風很盛。雖然當地人以經商為主,但對文化從不放鬆,休寧當時也是個出人物的地方。休寧是“中國第一狀元縣”, 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緒六年(1880),休寧出了19名文武狀元。同樣,戴震也是休寧的驕傲。

【原創】一代經學大師,音韻文字歷算地理無不精通,卻困於科舉!


戴震自幼就是個讀書的種子。他聰敏且過目成誦,十歲的時候每日讀書數千言不休,十七歲盡得《說文解字》。對《十三經注疏》,雖然不能全記,但是,經及注則無不能背誦。他少年時,跟從老師讀《大學章句》,至“右經一章”以下,問老師:“怎麼知道孔子的話是由曾子轉述的?又怎麼知道曾子的門人記述了老師的意思?”老師告訴他:“是朱子說的。”戴震又問:“南宋矩周朝有兩千年之遙了,朱子怎麼知道的?”老師頓時無言以對,不禁讚歎“此非常兒也。”這是史書上有名的“戴震難師”,奠定了戴震尋根究底的考據的初發韌。

戴震十八歲時,隨父親客居江西南豐,跟隨程詢學習。程詢對他非常器重,程詢曾經對人道:“學以載道之人,我見的不少,像戴震這樣的,學能巍碩且有主見的人,我很難碰到。”戴震對程詢也很尊重,在文章裡必稱程詢為“先師”。戴震二十歲那年,偶遇年過六旬的江永,江永精通三禮,旁通天文,地理,算學及聲韻。此後,戴震拜在江永門下,跟隨江永學習。戴震的學問得以大進,日後的很多成就都離不開這一時期打下的良好基礎。戴震二十二歲,就寫成《籌算》二卷;戴震二十四歲,寫成了《考工記圖注》;三十歲到三十三歲,完成了《勾股割圜記》、《周髀北極璇璣四遊解》等文,都屬自然科學著作,戴震三十三歲以前,還著有《六書論》三卷,《爾雅文字考》十卷,以及《屈原賦注》、《詩補傳》等,戴震碩學鴻博,此中可見一斑。

【原創】一代經學大師,音韻文字歷算地理無不精通,卻困於科舉!


乾隆二十年(1755年),戴震三十三歲,因為家族中有豪強之人強佔了祖墳瑩地,戴震將其告入官府。但他的這位族中人,以金錢結交縣令,縣令反誣他有罪,他不得己,只好脫身離開休寧,“避仇入都”。來到都下時,戴震身無長物,行李衣服盡失,寄跡於歙縣會館,有時連一碗粥都喝不上,被紀昀、錢大昕等知道了,想法解困於他。吳思孝設法刻印了他的《勾股割圜記》一書;紀昀幫他刻印了《考工記圖注》一書,戴震因此名重京城。被吏部尚書王安國寓延聘,為其子王念孫授讀。王念孫與其後的段玉裁,成為戴震最著名的兩個學生。

乾隆二十二年,三十五歲的戴震南下揚州,受聘於盧見曾幕府。見到了六十一歲的一代經學大師惠棟。這是乾嘉學風兩位開創者的第一次見面,一位是吳派宗師,一位為皖派領袖。倆人在此後朝夕相處中,更是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戴震閱讀到了惠棟的著作,和惠棟對學術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惠棟的學術觀點對戴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原創】一代經學大師,音韻文字歷算地理無不精通,卻困於科舉!


戴震與惠棟的揚州晤談,學術級別猶如南宋時陸氏兄弟與朱熹的“鵝湖之會”。不同的是“鵝湖之會”因雙方學術理念不同,最終不歡而散。而戴震與惠棟,在年齡上有近三十歲之差,加上戴震對惠棟的學術持相當的認可,他們的探討有了一致的取向,正如戴震在《惠定宇先生授經圖》中題道:“惠君與餘相善,蓋深嫉乎鑿空以為經也。”

惠棟是吳派大師,戴震是皖派大師,兩人的結識很有學術意義。惠棟又與戴震不同,不同在對科舉的態度。當惠棟一發現自己的經學、史學觀點為八股排斥,而且被考官置疑時,他選擇的是從此退出科舉考試,用行動表達自己的反抗。而戴震則付出了近乎一生的代價,只為了證明一下自己。戴震二十九歲才入學為秀才,到四十歲才在鄉試中中舉,六次入京會試不第。戴震以科舉為正途,卻一次次的碰壁,以致他山西布政使朱珪處修《汾州府志》,為汾陽人王輯五做墓誌銘時,在墓誌中借題發揮,表達了自己的感慨,“其流弊,苟焉皮傅,剿說雷同。學不一二年,目不睹全經,掇拾巍科高第,不必素所蓄積也。故不見師友之盛如古昔,豈非徒趨利祿,加以得之固易哉。……士之貴學,豈如是而已哉。”他認為科舉之士,爭趨利祿,都是些沒有實學的人。戴震從四十一歲到五十五歲,一再往來南北,忙於科考。

【原創】一代經學大師,音韻文字歷算地理無不精通,卻困於科舉!


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秋天,《四庫全書》館正總裁于敏中接受了紀昀、裘日修的建議,遂向乾隆帝推薦戴震,特召入京為四庫館纂修官。入京後,戴震第六次會試又不第。乾隆帝下旨命他與錄取的貢士一同參加殿試,賜同進士出身,為翰林院庶吉士,仍從事四庫全書的編纂。鑑於戴震在《四庫全書》館中不可或替的貢獻,乾隆親自撰寫了一首御詩褒揚他:

悉心編纂誠堪獎,

觸目研摩亦可親。

設以《春秋》素臣例,

足稱中尉繼功人。

戴震五十五歿於北京時,連庶吉士三年的學習期限還沒滿,他的弟子段玉裁傷心道:“謂先生鞠躬盡瘁,死於官事可也”。

戴震是繼顧炎武、閻若璩、萬斯同諸老之後的一代大師,學問不讓於前人。他一生著述鴻富,涉獵廣博,學問之精、之博,如高山,巍巍仰止;如汪洋,無可垠止。

【原創】一代經學大師,音韻文字歷算地理無不精通,卻困於科舉!


戴震卒後,他的學生高郵王念孫、金壇段玉裁傳其小學;曲阜孔廣森傳測算之學;興化任大椿傳典章制度之學;諸人皆為戴震弟子,薪火能傳,大幸也。

戴震最大的貢獻為哲學,雖然不為噹噹時人理解,但在他所著的《論性》、《原善》諸篇中,精微卓邃,於天人理氣,實發古人所未者,時人則謂空說義理,可以無作。他提出了“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謂之道”,他用古代唯物主義思想,把“天”看成是自然的“天”,更進一步提出“古人言道,恆該理氣”,他認為氣是“道之實體”,理是氣在運動、發展變化中的“不易之則”。戴震認為,仁義禮智都是人性,是人的道德,是和自然界的條理、秩序相對應的。

書法於他,就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僅此而已。

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字東原,又字慎修,號杲溪,休寧隆阜(今安徽黃山屯溪區)人。

盧秀輝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於商業,違者必究!

【原創】一代經學大師,音韻文字歷算地理無不精通,卻困於科舉!

盧秀輝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